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该头部保护气囊(20)使筒织气囊部(30、40)和缝制气囊部(50)连结。筒织气囊部的结合缘(37、47),从上缘至下缘由在车内外方向上分离的带状的车内侧缝边部(38、48)和车外侧缝边部(39、49)构成。气囊部(50)的车内侧和车外侧的结合边缘(56、57),分别利用纵向缝合部(63、64、65、66),相对于筒织气囊部的车内侧及车外侧的缝边部(38、48、39、49)结合。并且,通过设置从筒织气囊部的分隔缝合部(54)延伸而沿大致前后方向进行缝合的横向缝合部(71、72、73、74),使气体连通部53和筒织气囊部的气体流入部(31、41)连结,形成气囊(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头部保护气囊,其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以覆 盖车辆的侧窗的车内侧的方式,从其折叠并收容的车内侧的侧窗的上 缘侧向下方侧展开膨胀,特别涉及一种头部保护气囊,其将利用筒织 形成的筒织气囊部、和利用缝合2片片部而形成的缝制气囊部,在前 后方向上连结而构成。
技术介绍
当前,在头部保护气囊中,已知将使外周壁的结构不同的多个 气囊部进行连结而形成的气囊(参照特表2005 — 524565号公报,美 国专利第6805374号说明书)。在上述气囊中,可以与配置的部位对 应,使用筒织的气囊部、利用缝制而形成袋状的气囊部、或利用合成 树脂形成袋状的气囊部,以低成本进行制造。但是,在当前公开的气囊中,关于筒织气囊部和缝制气囊部之 间的连结、在确保密封性的同时可以容易地缝合并连结的结构,没有 任何公开及暗示,从而存在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用于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 囊,其作为连结筒织气囊部和缝制气囊部而形成的结构,可以容易地在确保密封性的同时进行缝合。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从将其 折叠收容的车内侧的侧窗的上缘侧向下方侧展开膨胀,以覆盖车辆的 侧窗的车内侧,其通过将利用筒织形成的筒织气囊部、和利用缝合车内侧片部 和车外侧片部而形成的缝制气囊部,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同时缝合并连结筒织气囊部和缝制气囊部而形成。并且,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头 部保护气囊中,筒织气囊部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可膨胀的气体流入 部,其通过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使车内侧壁部和车外侧壁部在车内外 方向上分离;以及周缘部,其配置为使车内侧壁部和车外侧壁部结合, 分隔气体流入部的周缘。另外,缝制气囊部具有气体连通部,其与筒织气囊部的气体流入部连通,可以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该气体连通部 通过设置将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缝合的分隔缝合部而形成。筒织 气囊部的与缝制气囊部侧的结合缘,由带状的车内侧缝边部及车外侧 缝边部构成,它们分别与气体流入部的车内侧壁部和车外侧壁部相连,从筒织气囊部的上缘至下缘,在车内外方向上相对,并且在车内 侧和车外侧相互分离。另外,缝制气囊部的与筒织气囊部侧的结合缘,作为端缘缝边部而构成,其从缝制气囊部的上缘至下缘,使车内侧片 部和车外侧片部在车内外方向上相互分离。并且,缝制气囊部的车内侧片部的端缘缝边部、与筒织气囊部的车内侧缝边部相互之间,以及 缝制气囊部的车外侧片部的端缘缝边部、与筒织气囊部的车外侧缝边 部相互之间,分别利用沿上下方向缝合的纵向缝合部结合,并且,通 过设置横向缝合部而连结,从而形成,该横向缝合部是使缝制气囊部 的分隔缝合部,相对于筒织气囊部的气体流入部的周缘的周缘部,沿 大致前后方向缝合缝制气囊部的车内侧片部、车外侧片部及筒织气囊 部,以使得气体连通部和与该气体连通部对应的筒织气囊部的气体流 入部的部位连通。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中,筒织气囊部与缝制气囊部 侧的结合缘,由从筒织气囊部的上缘延伸至下缘的带状的车内侧缝边 部及车外侧缝边部构成。并且,如果将这些车内侧缝边部和车外侧缝 边部,与沿缝制气囊部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的 端缘缝边部对齐,设置纵向缝合部而相互缝合,则首先,筒织气囊部 和缝制气囊部从上缘至下缘,沿前后方向与气体流入部的车内侧和车 内侧片部连结,并且将车外侧壁部和车外侧片部连结。此外,此时, 筒织气囊部的气体流入部和缝制气囊部的气体连通部,在气囊的上缘 和下缘,上下贯通地开口。然后,如果设置将缝制气囊部的车内侧片部、车外侧片部及筒织气囊部沿大致前后方向缝合的横向缝合部,将缝制气囊部的分隔缝 合部与筒织气囊部的气体流入部的周缘的周缘部连结,则在纵向缝合部形成后的从气囊的上缘贯通至下缘的开口被闭塞,筒织气囊部的气 体流入部的部位和缝制气囊部的气体连通部,密封性良好地连通。由此,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中,作为连结筒织气囊 部和缝制气囊部而形成的结构,仅通过设置缝合气囊的从上缘至下缘 的沿上下方向的所有区域的纵向缝合部,以及连结分隔缝合部和周缘 部的横向缝合部,就可以容易地在确保密封性的同时利用缝合而形成 (制造)。另外,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的结构中,可以替换筒织气囊部和缝制气囊部中的一个,相反,也可以共用另一个。因此, 在向不同的车辆上搭载头部保护气囊的情况下,例如,如果是共用筒织气囊部,将变更部位在缝制气囊部中对应的结构,则在缝制气囊部 中,在变更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或膨胀部位的形状时,仅通过改变所 使用的车内侧片部或车外侧片部的长度尺寸,使缝合部位的配置偏移 等的变更就可以进行应对,可以比筒织气囊部更容易地变更。即,在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的结构中,在制造各种变化的头部保护 气囊时,可以容易地进行对应,并且可以降低制造工时*成本而进行 制造。并且,在缝制气囊部配置在两个筒织气囊部之间的情况下,纵 向缝合部,与缝制气囊部的前后两端的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的 端缘缝边部对应,配置在4个位置上,此时,优选纵向缝合部中的至 少1个位置,是使端缘缝边部和车内侧缝边部或车外侧缝边部的成为 气囊的内周面侧的表面相互对齐而重叠,并进行缝合。艮P,在缝制气囊部的前后连结筒织气囊部的情况下,纵向缝合 部与缝制气囊部的前后两端的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的端缘缝边 部对应,配置在4个位置上,如果将以端缘缝边部和车内侧缝边部或 车外侧缝边部的成为气囊的内周面侧的表面相互对齐的方式进行重 叠并缝合的式样(以下称为人字缝制式样),至少设置l个位置上,则可以顺利地利用4个位置上的纵向缝合部,在缝制气囊部的前后连 结筒织气囊部。具体地进行说明,例如,将纵向缝合部的3个位置, 利用将端缘缝边部和车内侧缝边部或车外侧缝边部在车内外方向上 重叠并缝合的方式(以下称为重叠缝合式样)进行缝合,剩余的纵向 缝合部的位置为端缘缝边部和车外侧缝边部。在此情况下,在该车内 侧中,车内侧缝边部和端缘缝边部己经以重叠缝制式样缝合,该纵向 缝合部会产生妨碍,无法以将端缘缝边部和车外侧缝边部在车内外方 向上重叠并缝合的重叠缝制方式进行缝合。但是,在人字缝制方式中, 可以将车外侧缝边部和端缘缝边部的成为气囊的内周面侧的表面相互对齐,换言之,可以从气囊侧拉出,以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进 行对齐,并且,由于在车内外方向上并不重叠,所以可以容易地将在 前后方向上重叠的端缘缝边部和车外侧缝边部,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缝 合线而进行缝合。此外,在缝制气囊部的前后方向的端部中的先缝合的一侧的端 部上的车内侧和车外侧的纵向缝合部中,如果为形成缝制气囊部之前 的状态,即没有设置分隔缝合部,则可以使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 在车内外方向上相互较大地分离,可以利用重叠缝制式样缝合在一 起,并且,在利用重叠缝制式样将车内侧和车外侧的纵向缝合部一同 缝制后,设置分隔缝合部而形成缝制气囊部,并且,在缝制气囊部的 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端部,如上述所示,例如只要将车内侧的纵向缝合 部利用重叠缝制式样缝合,其余的车外侧的纵向缝合部利用人字缝制 方式缝合即可。在这里,在缝制气囊部预先具有分隔缝合部而构成的情况下, 如果在缝制气囊部的前后两端,分别在1个位置上、即车内侧及车外 侧中的至少一侧,利用人字缝制式样形成纵向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头部保护气囊,其构成为,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从将其折叠并收容的车内侧的侧窗的上缘侧向下方侧展开膨胀,以覆盖车辆的前述侧窗的车内侧, 其通过将利用筒织形成的筒织气囊部、和利用缝合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而形成的缝制气囊部,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同时缝合并连结前述筒织气囊部和前述缝制气囊部而形成, 其特征在于, 前述筒织气囊部具有:可膨胀的气体流入部,其通过使前述膨胀用气体流入而使车内侧壁部和车外侧壁部在车内外方向上分离;以及周缘部,其配置为使前述车内侧壁部和前述车外侧壁部结合,分隔前述气体流入部的周缘, 前述缝制气囊部具有气体连通部,其与前述筒织气囊部的前述气体流入部连通,可以使前述膨胀用气体流入,该气体连通部通过设置将前述车内侧片部和前述车外侧片部缝合的分隔缝合部而形成, 前述筒织气囊部的与前述缝制气囊部侧的结合缘,由带状的车内侧缝边部及车外侧缝边部构成,它们分别与前述气体流入部的前述车内侧壁部和前述车外侧壁部相连,从前述筒织气囊部的上缘至下缘,在车内外方向上相对,并且在车内侧和车外侧相互分离, 前述缝制气囊部的与前述筒织气囊部侧的结合缘,作为端缘缝边部而构成,其从前述缝制气囊部的上缘至下缘,使前述车内侧片部和前述车外侧片部在车内外方向上相互分离, 前述缝制气囊部的前述车内侧片部的前述端缘缝边部、与前述筒织气囊部的前述车内侧缝边部相互之间,以及前述缝制气囊部的前述车外侧片部的前述端缘缝边部、与前述筒织气囊部的前述车外侧缝边部相互之间,分别利用沿上下方向缝合的纵向缝合部结合,并且,通过设置横向缝合部而连结,从而形成,该横向缝合部是使前述缝制气囊部的前述分隔缝合部,相对于前述筒织气囊部的前述气体流入部的周缘的前述周缘部,沿大致前后方向缝合前述缝制气囊部的前述车内侧片部、前述车外侧片部及前述筒织气囊部,以使得前述气体连通部和与该气体连通部对应的前述筒织气囊部的前述气体流入部的部位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末光泰三,落合康雄,山本直,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