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南美白对虾的淡水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194883 阅读:5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6 0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提高南美白对虾产量和品质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池塘准备;苗种放养;饲料准备;促进蜕壳和同步生长;捕捞。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减小放养密度,虾苗成活率高,避免高密度放养模式因苗种退化影响虾苗成活率;养殖过程中进行水质调控,增氧过程中能把残饲、对虾排泄物和死亡的藻类等通过充气环流,集中到虾池的中央区,在虾池周边形成较大的洁净水域,为对虾提供清洁的生活空间;养殖过程中对池塘和虾日常管理,减少虾疾病发生;促进蜕壳和同步生长可使虾的大小均匀、品质稳定;虾的长度为8~10cm时及时捕捞可减轻池塘负荷,利于控制疾病,保证池塘良好的水质环境,提高虾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南美白对虾的淡水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具体地说是一种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又称白肢虾、白脚虾、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主要分布在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以厄瓜多尔沿岸水域分布最为集中,是迄今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它具有生活力强、对盐度、温度适应性广、抗病力强、存活率高、生长迅速、出肉率高、离水存活时间长、适于高密度养殖等优点,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南美白对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Litopensaeus亚属。其外形与中国对虾、墨吉对虾酷似,由20体节和19对附肢组成,包被头胸部的称为头胸甲,其前端中央突出,形成额角,比其它的对虾要短;该虾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浅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纹;尾扇外缘为带状红色,足尖、尾尖部稍带粉红色;两条触须为浅粉红色,步足常呈白垩状,故有白脚虾或白肢虾之称。成虾最长体长为23厘米。南美白对虾自然栖息区为泥质海底,水深0~72m,水温25~32℃,盐度28‰~34‰,pH值8.0土0.3。成虾多生活在离岸较近的沿岸水域,幼虾则喜欢在饵料丰富的河口区觅食生长;该虾白天一般都静伏池底,晚上则活动频繁。在人工高密度养殖环境中,南美白对虾会成群游于水层中,活动的水层范围比较大,不光是底部,就是水的中上层也能活动。南美白对虾对水质的要求如下:1、盐度:可在盐度为0~45‰(渐变幅度)的水域中生长。2、温度: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3℃~32℃,在水温16℃时摄食停止,9℃时开始死亡;在逐渐升温的情况下,可以忍受43.5℃的高温。3、酸碱度(pH值):南美白对虾对pH值的适应范围为7.3~8.6,最适pH为8.0±0.3,pH值低于7或高于9.2时,南美白对虾的活力下降,活动受到限制。4、溶解氧(DO):南美白对虾有较强的耐低氧能力,可忍耐的最低溶氧值为1.2mg/L,在养殖过程中,要求水体溶氧值大于4.0mg/L,不得低于2.0mg/L;5、氨氮、亚硝酸盐:要求氨氮在0.2mg/L以下,亚硝酸盐在0.1mg/L以下;6、硫化氢:不得超过0.05mg/L;7、透明度:前期30cm左右,中期40cm左右,后期50cm左右;8、水色:黄绿色或黄褐色或浅褐色为佳。白对虾是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虾类,其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加之养殖环境、养殖条件、养殖密度和产量不一样,对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对配合饲料粗蛋白的需求量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结合养殖生产实践,就国内而言,目前较多的观点是:南美白对虾对饲料粗蛋白质的含量不能低于38%,尤其是高密度精养塘不能低于40%。白对虾视觉较差,主要靠嗅觉觅食,故投喂饲料要分散、均匀、少量多次。它以螯足掠持食物,颚足抱持食物,不能摄食粉状食物;摄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以黎明和傍晚摄食较多,(幼虾白天也有较强的摄食活动),中午,午夜较少。养殖前期幼虾4~6天蜕壳一次,15克以上的成虾约15天蜕一次。健康的虾只需3~5分钟即完成此动作。刚褪去旧壳的虾体虚软无力,但色泽鲜艳,缓慢浮动于水面或侧躺于池底。1~3g的幼虾,数小时后,新壳才会硬实,而大虾需1~2天时间。白对虾的蜕壳与月圆月缺也有关系,农历初一或十五月缺月圆时,对虾会大量蜕壳。低盐度和高水温会增加蜕壳次数,而养殖环境的变化或化学药物的使用,也会造成紧迫而刺激蜕壳;再者,营养供给是否均衡,亦关系到蜕壳顺畅与否。南美白对虾生长速度较快,一般饲养100天就可以达到30尾/500克,但由于品种的退化,现在需要120~130天乃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特点如下:1、繁殖周期长,可以全年进行苗种生产;2、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规格较整齐,可以进行高密度养殖,成活率一般可以达到70%以上;一般经过90~100天饲养,半精养产量可以达到200~300kg/亩,精养塘产量可达到500~1000kg/亩;3、生活力强,适应性广,不仅适合沿海地区养殖;也适合内陆地区养殖,但养殖过程应保持一定盐度,否则60天后,软壳虾严重;4、饵料系数一般较低;5、离水存活时间长,可以进行活虾销售,资金占用期较短;也可以进行深加工,加工出肉率达65%以上。随着对虾养殖的发展,目前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方式包括:1、改良式的粗养:主要分布在珠江口流域和湛江沿海的港塭,面积有几十万亩。每口面积有几百至数千亩,要改建成小面积的虾池耗资大;2、土池半精养虾:是利用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低标准虾池,多数是低密度养虾或者鱼虾混养,这类虾池设施差,底质污染较严重;3、高位池集约式养虾:虾池建在高潮线上数米,用提水养虾,利用地膜完全隔绝虾池与周围环境,这种养殖模式在粤西、海南常见;4、封闭或半封闭式过滤海水养虾:在没有淡水资源的地区,一次性纳入养殖所需的海水,经消毒后养殖对虾;5、过滤和净化海水防病养虾:以自然海水为养虾水源,过滤或净化处理后用于对虾养殖,需特别设计地膜底池塘、中央排污系统等设施,且海水过滤和净化投入大;6、大棚养虾:采用大棚反季节或延长养殖时间,投入较大;7、工厂化养虾:片面追求高产,许多养殖技术未细化,养殖效果不理想,普及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提高南美白对虾产量和品质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池塘准备;(2)苗种放养:选择规格为0.8~1.0cm的虾苗,若为一季虾,则放养量为每亩8~10万尾;若为两季虾,则放养量为每亩5~6万尾;(3)虾苗入池后0~30天,只进水不排水,每天向池塘中加水3~5cm;虾苗入池30天后,进行换水,每日换水量不超过10%;虾苗入池后0~30天,中午增氧1~2小时,黎明前增氧1.5~2.5小时;养殖中期,延长增氧时间,中午增氧2~4小时,夜间增氧6~10小时;养殖后期除投饵时不进行增氧,其余时间都进行增氧;每天施用微生态制剂,所述微生态制剂包括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和EM菌;每20~30天施用底质改良剂,所述底质改良剂为沸石粉,每次每亩施用30~50kg;池塘水pH值低于8.0时,施用生石灰或白云石粉;pH值高于9.0时,施用降碱灵和EM制剂;投喂饲料时,先投饲料中颗粒较大的,后投颗粒较小的;虾蜕壳前向池塘引进淡水或进行换水以使虾集中蜕壳;(4)捕捞:虾的长度为8~10cm时进行捕捞。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虾苗入池后进行增氧,增氧过程中能把残饲、对虾排泄物和死亡的藻类等通过充气环流,集中到虾池的中央区,在虾池周边形成较大的洁净水域,为对虾提供清洁的生活空间;虾苗入池后施用微生态制剂、沸石粉,调节pH值,可使池塘的各项理化指标适于虾的生长。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予以说明。本专利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减小放养密度,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进行增氧、施用微生态制剂,大颗粒饲料先投喂,小颗粒饲料后投喂,虾蜕壳前向池塘引进淡水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池塘准备;(2)苗种放养:选择规格为0.8~1.0cm的虾苗,若为一季虾,则放养量为每亩8~10万尾;若为两季虾,则放养量为每亩5~6万尾;(3)虾苗入池后0~30天,只进水不排水,每天向池塘中加水3~5cm;虾苗入池30天后,进行换水,每日换水量不超过10%;虾苗入池后0~30天,中午增氧1~2小时,黎明前增氧1.5~2.5小时;养殖中期,延长增氧时间,中午增氧2~4小时,夜间增氧6~10小时;养殖后期除投饵时不进行增氧,其余时间都进行增氧;每天施用微生态制剂,所述微生态制剂包括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和EM菌;每20~30天施用底质改良剂,所述底质改良剂为沸石粉,每次每亩施用30~50kg;池塘水PH值低于8.0时,施用生石灰或白云石粉;PH值高于9.0时,施用降碱灵和EM制剂;投喂饲料时,先投饲料中颗粒较大的,后投颗粒较小的;虾蜕壳前向池塘引进淡水或进行换水以使虾集中蜕壳;(4)捕捞:虾的长度为8~10cm时进行捕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南美白对虾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池塘准备:进行池塘准备时,排水后池底淤泥厚度为3~10cm的,曝晒池底,放苗前15天每亩用50~75公斤生石灰消毒;池底淤泥厚度为10cm以上的,清除淤泥至厚度为10cm以下,翻耕后曝晒,放苗前15天每亩用50~75公斤生石灰消毒;对于池水无法排干的池塘,浸泡、冲洗池塘后用生石灰消毒;进行池塘准备时,在池塘进水口安装60~80目的尼龙过滤网;进行池塘准备时,在放苗前10天进水至池塘水深80~100cm,进水后向池水中通入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消毒;虾苗入池前7~10天进行天然饵料培养,具体如下:若池塘由老鱼塘转变而来,施用微生态制剂;若池塘为新开挖,每亩施用发酵后的牛粪或猪粪200~300kg或每亩施用EM制剂和10kg发酵鸡粪;若池塘为老虾池,则每亩施用尿素1.5~2kg,过磷酸钙0.5~1kg,复合肥0.5kg;所述池塘为面积5~30亩、水深1.5~1.8米、沙质泥底、东西走向、长宽比3∶1、池壁坡度45~50度的池塘,在放苗前10天进水至池塘水深80~100cm;(2)苗种放养:选择规格为0.8~1.0cm的虾苗,若为一季虾,则放养量为每亩8~10万尾;若为两季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顺建
申请(专利权)人:罗源县长盛水产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