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具有像素的主动区和不具有像素的周边线路区,所述主动区设有多条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数据线;所述周边线路区设有用于连接驱动芯片的扇出引线,所述主动区上设置有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间隔蚀刻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多个ITO层上,用于区分连接所述扇出引线的所述数据线。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显示面板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至少一个ITO层上设置有第一标识,从而代替了现有技术直接在金属栅极上蚀刻数字标识,使得蚀刻有数字标识的金属栅极数量大大减少,显示面板上的单个金属数据线可以设计得更宽,减小金属数据线断裂几率,同时降低了产品产生垂直淡线的不良率。本发明专利技术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及显示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及显示器。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面板是由一具有彩色滤光层的彩色滤光基板、薄膜晶体管(TFT)阵列基板以及设置在该两基板间的液晶层构成。 目前的液晶显示面板主要是以轻薄大屏为发展趋势的,这就要求必须有高密度、小体积,能自由安装的新一代封装技术来满足以上需求,基于此,COF(Chip on Film,即覆晶薄膜)封装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运用软质电路板作封装芯片载体将芯片与软性基板电路接合,是将驱动芯片固定于柔性线路板上的晶粒软膜构装技术。 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可分成主动区(active area) 10以及周边线路区(peripheral circuit area) Il0主动区10内配置有多个像素以形成像素阵列(未标示),每个像素均包括一薄膜晶体管和与该薄膜晶体管连接的像素电极,且每个像素都被两条相邻的扫描线12以及两条相邻的数据线13包围,周边线路区11则设计有扇出(fan out)引线110,扇出引线110集中的区域即为扇出区110S。通常,这些扫描线12以及数据线13会由主动区10延伸至周边线路区11,并通过扇出引线110与驱动芯片(driver IC) I即COF端电连接。 为了降低成本,通常将产品数据线侧的COF模组IS数量减少到I个。同时,如图2,在主动区10靠近扇出区IlOS处、与扫描线12连接的偶数金属栅极12a上蚀刻出数字标识2,用以对各数据线13编号进行区分,实现扇出引线110与数据线13的精确对准连接。 但是,在COF模组IS连接区域较窄的情况下,数字标识2区域的数据线13的宽度过小,很容易造成金属数据线13断裂,形成垂直淡线,导致产品的不良率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小金属数据线断裂几率、降低产品不良率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及显示器。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具有像素的主动区和不具有像素的周边线路区,所述主动区设有多条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数据线;所述周边线路区设有用于连接驱动芯片的扇出引线,所述主动区上设置有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间隔蚀刻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多个ITO层上,用于区分连接所述扇出引线的所述数据线。 其中,所述驱动芯片的数量为I个。 其中,每两个所述第一标识之间至少间隔有一个无标识的ITO层。 其中,所述主动区靠近所述周边线路区还设有第二标识,所述第二标识设置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至少一个栅极上。 其中,所述第二标识为多个,每个所述第一标识和所述第二标识之间至少间隔有一个无标识的ITO层。 其中,所述第一标识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标识,且每两个所述第二标识之间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标识。 其中,每两个所述第二标识之间间隔设置有4个第一标识。 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其中,在连接所述扇出引线与所述数据线前,在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多个ITO层上间隔蚀刻所述第一标识。 其中,在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至少一个栅极上蚀刻所述第二标识。 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器,包括COF模组和上述的显示面板。 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显示面板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至少一个ITO层上设置有第一标识,从而代替了现有技术直接在金属栅极上蚀刻数字标识,使得蚀刻有数字标识的金属栅极数量大大减少,显示面板上的单个金属数据线可以设计得更宽,减小金属数据线断裂几率,同时降低了产品产生垂直淡线的不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显示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标识区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标识区域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包括主动区10和周边线路区11,主动区10内具有像素单元,且设有多条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数据线213 ;周边线路区11不具有像素单元,且设有用于连接驱动芯片I的扇出引线110。结合图4,其中,TFT阵列基板(图未示)包括依次堆叠的玻璃基板212S、栅极212a、两层绝缘层212d、透明导电薄膜(即ΙΤ0)层212b以及两层绝缘层212d之间的源极/漏极212c。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的主动区10靠近周边线路区11设置有第一标识300,结合图5,具体地,多个第一标识300分别间隔地蚀刻于TFT阵列基板的多个ITO层212b上,用于对数据线213编号以方便区分,有利于精确连接扇出引线110,将外部的驱动信号传递至显示面板100内的各像素单元。 显示器包括显示面板100和与之相连的COF模组1S,其中,为了节约成本,本实施例仅具有一个COF模组1S,该COF模组IS包括驱动芯片I和输出端子(图未标),COF模组IS通过输出端子连接到扇出引线110上。扇出引线110排列形成扇出区110S,扇出区I1s为扇形,可以有效缩短布线长度并节约布线空间。 其中,第一标识300具体设置有多个,每两个第一标识300之间至少间隔有一个无标识的ITO层212b。显示面板100的主动区10靠近周边线路区11设置有第二标识200,第二标识200具体蚀刻于TFT列基板的至少一个栅极212a上。同时,第二标识200也为多个,每个第一标识300和第二标识200之间至少间隔有一个无标识的ITO层212b。第一标识300的数量大于第二标识200,且每两个第二标识200之间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标识300。通过这样的设置,扇出引线110可以精确地与显示面板10上的源极/漏极212c进行电连接,即与数据线213电连接,传递数据信号。由于第一标识300与第一标识300之间、第二标识200与第二标识200之间、第一标识300与第二标识200均间隔有无标识的ITO层212b,减少了显示面板100上蚀刻形成的标识的数量,简化了制造工艺的同时,相比现有技术,数据线213可以做得更宽。 本实施例中,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第二标识200的数量,增加数据线213的宽度,优选对偶数编号的数据线213标识,每10根数据线213的标识中,仅包含一个第二标识200,其余4个标识均为第一标识300,即每两个第二标识200之间间隔设置有4个第一标识300。可以理解的是,每个标识之间间隔的数据线213的数量也可以自由设置,比如,也可每隔2根或3根数据线213标识一次。 如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步骤S02:连接扇出引线110与数据线213前,还包括步骤SOl:在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多个ITO层上间隔蚀刻第一标识300,在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至少一个栅极上蚀刻第二标识200。进一步地,第二标识200为多个且间隔设置。 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显示面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像素的主动区(10)和不具有像素的周边线路区(11),所述主动区(10)设有多条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数据线(213);所述周边线路区(11)设有用于连接驱动芯片(1)的扇出引线(110),所述主动区(10)靠近所述周边线路区(11)设置有第一标识(300),所述第一标识(300)间隔蚀刻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多个ITO层上,用于区分连接所述扇出引线(110)的所述数据线(2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像素的主动区(10)和不具有像素的周边线路区(11),所述主动区(10)设有多条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数据线(213);所述周边线路区(11)设有用于连接驱动芯片(I)的扇出引线(110),所述主动区(10)靠近所述周边线路区(11)设置有第一标识(300),所述第一标识(300)间隔蚀刻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多个ITO层上,用于区分连接所述扇出引线(110)的所述数据线(2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芯片(I)的数量为I个。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两个所述第一标识(300)之间至少间隔有一个无标识的ITO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区(10)靠近所述周边线路区(11)还设有第二标识(200),所述第二标识(200)设置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至少一个栅极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