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转向系统动态冲击试验的冲击器,包括冲击板组件、固定基座组件、尾板和导轨组件;导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导轨;冲击板组件包括人体躯干模板、连接板和加强肋板,连接板分别与各导轨的左端连接并与导轨垂直,人体躯干模板的右侧面通过加强肋板与连接板连接,且人体躯干模板的上端向左倾斜,且与连接板呈夹角;固定基座组件包括基座本体和基座顶盖,基座本体套装在各导轨上,基座本体的顶面开设有第一弧形槽,基座顶盖的底面开设有第二弧形槽,基座本体与基座顶盖连接;尾板分别与各导轨的左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进行半身假人对转向系统的冲击试验时,能够更好地模拟交通事故中的真实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转向系统动态冲击试验的冲击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工装,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转向系统动态冲击试验的冲击器。
技术介绍
在汽车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如何采用先进的研发手段更快地提高汽车的碰撞安全显得尤为关键。汽车发生碰撞时,转向系统往往容易对驾驶员的头部和胸部造成严重的伤害,GB 11557-2011规定了对转向系统安全性能进行考察的试验方法,即半身假人对转向系统的冲击试验。该试验中的半身假人对转向系统的冲击方向为水平方向,而现实中发生车辆碰撞时,驾驶员一般是以一定角度冲击转向系统。因此GB11557-2011规定的试验方法不能很好地模拟交通事故中的真实情况,对转向系统碰撞安全性能的试验开发有一定局限性。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的新的用于转向系统动态冲击试验的冲击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转向系统动态冲击试验的冲击器,在进行半身假人对转向系统的冲击试验时,能更好地模拟交通事故中的真实情况,为优化转向管柱溃缩性能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用于转向系统动态冲击试验的冲击器,包括冲击板组件、固定基座组件、尾板和导轨组件;所述导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导轨;所述冲击板组件包括人体躯干模板、连接板和加强肋板,所述连接板的右侧面分别与各导轨的左端连接并与导轨垂直,所述人体躯干模板位于连接板的左侧,且人体躯干模板的右侧面通过至少一块加强肋板与连接板连接,且人体躯干模板的上端向左倾斜,并与连接板之间呈夹角;所述固定基座组件包括基座本体和基座顶盖,所述基座本体套装在各导轨上并与导轨滑动配合,所述基座本体的顶面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一弧形槽,所述基座顶盖的底面在与第一弧形槽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二弧形槽,所述基座本体与基座顶盖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所述尾板分别与各导轨的右端连接。 还包括行程调节组件,其包括行程调节主体、行程调节顶盖以及阻尼器,在行程调节主体的顶面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三弧形槽,所述行程调节顶盖的底面在与第三弧形槽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四弧形槽,所述行程调节主体与行程调节顶盖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所述阻尼器沿左右方向可拆卸地固定在行程调节主体上,且阻尼器的活塞杆朝右,所述尾板在与活塞杆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减震垫。用于调节运动行程,使其能够适用于不同车型,通用性好。 所述人体躯干模板整体呈“凸”字型,其包括头部模块以及与头部模块连为一体的上躯体模块。用于模拟人的头部和上躯体。 所述连接板为倒三角形;所述尾板呈U形;所述导轨组件由三个相互平行的导轨组成,三个导轨的左端分别与连接板的三个角连接,三个导轨的右端分别与尾板的两上端及下端的中部连接。以确保冲击器稳定地运行。 在连接板的三个角处分别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在尾板的两上端及下端的中部各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导轨为两端具有内螺纹的钢管,各钢管的左端分别通过第一安装孔用螺栓与连接板连接,各钢管的右端分别通过第二安装孔用螺栓与尾板连接。以确保连接板与导轨,以及尾板与导轨的可靠连接。 所述人体躯干模板与连接板的夹角为22°?27°。使其能够更好地模拟交通事故中,驾驶员与转向系统碰撞的真实情况。 所述行程调节主体上设有三个阻尼器,所述阻尼器通过螺纹与行程调节主体连接。当冲击器运动行程结束后,通过尾板上的减震垫与阻尼器接触,从而将冲击器剩余的能量吸收,以确保整个冲击器不受到破坏。 所述基座本体的顶面在第一弧形槽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螺栓孔,所述基座顶盖在与第一螺栓孔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过孔,所述基座顶盖通过第一螺栓孔、第一过孔用螺栓与基座本体连接,且当基座本体与基座顶盖连接后,所述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形成闭合的第一圆柱形孔;所述行程调节主体的顶面在第二弧形槽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二螺栓孔,所述行程调节顶盖在与第二螺栓孔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二过孔,所述行程调节顶盖通过第二螺栓孔、第二过孔用螺栓与基座本体连接,且当行程调节主体与行程调节顶盖连接后,所述第三弧形槽和第四弧形槽形成闭合的第二圆柱形孔;所述第一圆柱形孔和第二圆柱形孔同轴设置。 使用时,将人体躯干模板对准汽车方向盘,基座本体通过第一圆柱形孔与动力设备固定连接,行程调节主体通过第二圆柱形孔与动力设备固定连接,动力设备的动力发射杆朝向冲击板组件。启动动力设备,动力设备的动力发射杆伸出并推动冲击板组件、导轨及尾板沿着导轨向前移动,通过人体躯干模板碰撞汽车方向盘。 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由于人体躯干模板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与现实中发生车辆碰撞时驾驶员与转向系统的碰撞情形更接近,故通过本专利技术在进行半身假人对转向系统的冲击试验时,能够更好地模拟交通事故中的真实情况,为优化转向管柱溃缩性能提供可靠的依据。该冲击器的运行行程可根据不同车型的试验需要任意调节,故通用性较好。当冲击器运动行程结束后,通过尾板上的减震垫与阻尼器接触,从而将冲击器剩余的能量吸收,以确保整个冲击器不受到破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图1的轴测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安装到动力设备发射缸以后的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的用于转向系统动态冲击试验的冲击器,包括冲击板组件1、导轨组件、固定基座组件3、尾板5和行程调节组件4。 如图3和图4所示,导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导轨2,各导轨2的右端与尾板5连接且与尾板5垂直,各导轨2的左端与固定基座组件3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冲击板组件I包括人体躯干模板11、连接板13和加强肋板12。连接板13的右侧面分别与各导轨2的左端连接并与导轨2垂直。人体躯干模板11整体呈“凸”字型,其包括头部模块Ila以及与头部模块Ila连为一体的上躯体模块lib。人体躯干模板11位于连接板13的左侧,且人体躯干模板11的右侧面通过至少一块加强肋板12与连接板13的左侧面连接,且人体躯干模板11的上端向左倾斜,且人体躯干模板11与连接板13的夹角为25°。 如图4所示,固定基座组件3包括基座本体31和基座顶盖32,基座本体31通过轴承33套装在各导轨2上并与导轨2滑动配合,基座本体31的顶面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一弧形槽,基座顶盖32的底面在与第一弧形槽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二弧形槽,基座本体31的顶面在第一弧形槽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螺栓孔,基座顶盖32在与第一螺栓孔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过孔,基座顶盖32通过第一螺栓孔、第一过孔用螺栓与基座本体31连接,且当基座本体31与基座顶盖32连接后,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形成闭合的第一圆柱形孔34。 如图3和图4所示,行程调节组件4包括行程调节主体41、行程调节顶盖42以及阻尼器43,在行程调节主体41的顶面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三弧形槽,行程调节顶盖42的底面在与第三弧形槽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四弧形槽,行程调节主体41的顶面在第二弧形槽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二螺栓孔,行程调节顶盖42在与第二螺栓孔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二过孔,行程调节顶盖42通过第二螺栓孔、第二过孔用螺栓与基座本体41连接,且当行程调节主体41与行程调节顶盖42连接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转向系统动态冲击试验的冲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击板组件(1)、固定基座组件(3)、尾板(5)和导轨组件;所述导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导轨(2);所述冲击板组件(1)包括人体躯干模板(11)、连接板(13)和加强肋板(12),所述连接板(13)的右侧面分别与各导轨(2)的左端连接并与导轨(2)垂直,所述人体躯干模板(11)位于连接板(13)的左侧,且人体躯干模板(11)的右侧面通过至少一块加强肋板(12)与连接板(13)连接,且人体躯干模板(11)的上端向左倾斜,并与连接板(13)呈夹角;所述固定基座组件(3)包括基座本体(31)和基座顶盖(32),所述基座本体(31)套装在各导轨(2)上并与导轨(2)滑动配合,所述基座本体(31)的顶面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一弧形槽,所述基座顶盖(32)的底面在与第一弧形槽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二弧形槽,所述基座本体(31)与基座顶盖(32)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所述尾板(5)分别与各导轨(2)的右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转向系统动态冲击试验的冲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击板组件(1)、固定基座组件(3)、尾板(5)和导轨组件; 所述导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导轨(2); 所述冲击板组件(I)包括人体躯干模板(11 )、连接板(13)和加强肋板(12),所述连接板(13)的右侧面分别与各导轨(2)的左端连接并与导轨(2)垂直,所述人体躯干模板(11)位于连接板(13)的左侧,且人体躯干模板(11)的右侧面通过至少一块加强肋板(12)与连接板(13)连接,且人体躯干模板(11)的上端向左倾斜,并与连接板(13)呈夹角; 所述固定基座组件(3 )包括基座本体(31)和基座顶盖(32 ),所述基座本体(31)套装在各导轨(2)上并与导轨(2)滑动配合,所述基座本体(31)的顶面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一弧形槽,所述基座顶盖(32)的底面在与第一弧形槽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二弧形槽,所述基座本体(31)与基座顶盖(32)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 所述尾板(5)分别与各导轨(2)的右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转向系统动态冲击试验的冲击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行程调节组件(4),其包括行程调节主体(41)、行程调节顶盖(42)以及阻尼器(43),在行程调节主体(41)的顶面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三弧形槽,所述行程调节顶盖(42)的底面在与第三弧形槽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四弧形槽,所述行程调节主体(41)与行程调节顶盖(42)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所述阻尼器(43)沿左右方向可拆卸地固定在行程调节主体(41)上,且阻尼器(43)的活塞杆朝右,所述尾板(5)在与活塞杆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减震垫(5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转向系统动态冲击试验的冲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人体躯干模板(11)整体呈“凸”字型,其包括头部模块(Ila)以及与头部模块(I Ia)连为一体的上躯体模块(lib)。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举,王智,吴旗浩,张益,涂超,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