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油缸的油路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186076 阅读:2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5 14: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油缸的油路循环系统,包括油箱、油泵、电机、油缸、溢流阀、电子换向阀、进油管、出油管,油泵与电机连接,油缸上设置有进油孔和出油孔,油箱、油泵、进油孔之间依次通过进油管连接,出油孔、溢流阀、电子换向阀、油箱之间依次通过出油管连接,溢流阀与油箱之间通过出油管连接;所述的油缸内设置有推动油仓,进油孔和出油孔分别与推动油仓的两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油路循环效果好,防止油缸发热,使油缸保持清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油缸的油路循环系统,属于液压机械行业

技术介绍
油缸应用广泛,现有技术的油缸有双向油压和单向油压,双向油缸的推动和复位都是应用油压,一般应用于大功率长距离的机械运动;单向油缸是应用油压推动,弹簧复位,一般应用于小功率短距离的机械运动。但是油路设计是:启动油泵后液压油从进油管先进入溢流阀,再进入换向阀后进入油缸,油缸工作后油路都是从一个孔进出,靠油缸复位进行循环;如果油缸行程短或者推动油仓小,油缸复位液压油仍在油管内,或者只有部分液压油流回油箱,造成此部分液压油经常循环进出油缸。其缺陷是:如果油缸长时间高频率工作,油管内的油在油缸内进出频率高,会导致油缸内油温增高,使油缸发热,影响密封圈的使用寿命;油缸的运动会产生残渣并沉结在油缸内,导致油缸内液压油发黑,影响油缸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设计一种结构合理,油路循环效果好,防止油缸发热,使油缸保持清洁的液压油缸的油路循环系统。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压油缸的油路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油箱、油泵、电机、油缸、溢流阀、电子换向阀、进油管、出油管,油泵与电机连接,油缸上设置有进油孔和出油孔,油箱、油泵、进油孔之间依次通过进油管连接, 出油孔、溢流阀、电子换向阀、油箱之间依次通过出油管连接,溢流阀与油箱之间通过出油管连接;所述的油缸内设置有推动油仓,进油孔和出油孔分别与推动油仓的两端连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溢流阀上设置有压力表。检测油路的压力,当压力过大时,溢流阀开启,多余的流量溢流会油箱。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油缸为单向油缸,油缸内的活塞通过弹簧复位。本专利技术油路循环系统对单向油缸适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油缸为双向油缸,油缸内还设置有复位油仓,活塞位于推动油仓和复位油仓之间,复位油仓的两端设置有进油孔和出油孔,进油孔连接有进油管,出油孔连接有出油管。本专利技术油路循环系统对双向油缸适用。本专利技术对于单向油缸,它的油路循环方式为:(1)当油缸在工作中需要推动时,启动油泵,关闭电子换向阀,液压油通过进油管进入推动油仓,推动油仓内液压油逐渐逐渐增多,液压油推动油缸活塞工作;(2)当油缸在工作中需要复位时,关闭油泵,打开电子换向阀,在弹簧复位的作用下,活塞推进复位油仓,推动油仓内的液压油从出油孔排出,进入出油管,流经溢流阀和电子换向阀后,流回油箱,实现油路循环。本专利技术对于双向油缸,它的油路循环方式为:(1)当油缸在工作中需要推动时,启动油泵,电子换向阀打开与复位油仓的出油管通路,关闭与推动油仓的出油管通路;(2)液压油通过进油管进入推动油仓,推动油仓内液压油逐渐增多,液压油推动油缸活塞工作,复位油仓空间逐渐减小;(3)当油缸在工作中需要复位时,电子换向阀打开与推动油仓的出油管通路,关闭与复位油仓的出油管通路;(4)液压油通过进油管进入复位油仓,复位油仓内液压油逐渐增多,液压油推动油缸活塞复位,推动油仓空间逐渐减小,推动油仓内的液压油从出油孔排出,进入出油管,流经溢流阀和电子换向阀后,流回油箱,实现油路循环。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效果:1.油缸油路循环实现,降低油缸内温度,使油缸内油温与油箱相同。避免了现有技术的油缸单孔液压油进出,在长时间高频率工作中,所产生的油缸内油温增高,油缸发热,影响密封圈的使用寿命的缺陷。2.油缸油路循环实现,油缸油路进出通畅,使油缸保持清洁。避免了现有技术的油缸单孔液压油进出,油缸复位液压油仍在油管内,造成此部分液压油经常反复循环进出油缸;油缸的运动会产生残渣并沉结在油缸内,油缸的运动会产生残渣并沉结在油缸内,导致油缸内液压油发黑,影响油缸的功能。3.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创新,特别适用油缸活塞行程短,推动油仓小,使用时间长频率高的小型油缸。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单向油缸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单向油缸的油路循环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双向油缸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双向油缸的油路循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包括油箱1、油泵2、电机3、油缸6、溢流阀8、电子换向阀11、进油管5、出油管7,油泵2与电机3连接,油缸6上设置有进油孔12和出油孔13,油箱1、油泵2、进油孔12之间依次通过进油管5连接, 出油孔13、溢流阀8、电子换向阀11、油箱1之间依次通过出油管7连接,溢流阀8与油箱1之间通过出油管7连接;所述的油缸6内设置有推动油仓14,进油孔12和出油孔13分别与推动油仓14的两端连接。本实施例中,溢流阀8上设置有压力表10。检测油路的压力,当压力过大时,溢流阀8开启,多余的流量溢流会油箱1。本实施例中,油缸6为单向油缸,油缸6内的活塞15通过弹簧16复位。本专利技术油路循环系统对单向油缸适用。本实施例的油路循环方式为:(1)当油缸6在工作中需要推动时,启动油泵2,关闭电子换向阀11,液压油通过进油管5进入推动油仓14,推动油仓14内液压油逐渐逐渐增多,液压油推动油缸6活塞15工作;(2)当油缸6在工作中需要复位时,关闭油泵2,打开电子换向阀11,在弹簧16复位的作用下,活塞15推进复位油仓,推动油仓14内的液压油从出油孔13排出,进入出油管7,流经溢流阀8和电子换向阀11后,流回油箱1,实现油路循环。实施例2:参见图3~图4,本实施例包括油箱1、油泵2、电机3、油缸6、溢流阀8、电子换向阀11、进油管5、出油管7,油泵2与电机3连接,油缸6上设置有进油孔12和出油孔13,油箱1、油泵2、进油孔12之间依次通过进油管5连接, 出油孔13、溢流阀8、电子换向阀11、油箱1之间依次通过出油管7连接,溢流阀8与油箱1之间通过出油管7连接;所述的油缸6内设置有推动油仓14,进油孔12和出油孔13分别与推动油仓14的两端连接。本实施例中,溢流阀8上设置有压力表10。检测油路的压力,当压力过大时,溢流阀8开启,多余的流量溢流会油箱1。本实施例中,油缸6为双向油缸,油缸6内还设置有复位油仓17,活塞15位于推动油仓14和复位油仓17之间,复位油仓17的两端设置有进油孔12和出油孔13,进油孔12连接有进油管5,出油孔13连接有出油管7。本专利技术油路循环系统对双向油缸适用。本实施例的油路循环方式为:(1)当油缸6在工作中需要推动时,启动油泵2,电子换向阀11打开与复位油仓17的出油管7通路,关闭与推动油仓14的出油管7通路;(2)液压油通过进油管5进入推动油仓14,推动油仓14内液压油逐渐增多,液压油推动油缸6活塞15工作,复位油仓17空间逐渐减小;(3)当油缸6在工作中需要复位时,电子换向阀11打开与推动油仓14的出油管7通路,关闭与复位油仓17的出油管7通路;(4)液压油通过进油管5进入复位油仓17,复位油仓17内液压油逐渐增多,液压油推动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油缸的油路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油箱、油泵、电机、油缸、溢流阀、电子换向阀、进油管、出油管,油泵与电机连接,油缸上设置有进油孔和出油孔,油箱、油泵、进油孔之间依次通过进油管连接, 出油孔、溢流阀、电子换向阀、油箱之间依次通过出油管连接,溢流阀与油箱之间通过出油管连接;所述的油缸内设置有推动油仓,进油孔和出油孔分别与推动油仓的两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油缸的油路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油箱、油泵、电机、油缸、溢流阀、电子换向阀、进油管、出油管,油泵与电机连接,油缸上设置有进油孔和出油孔,油箱、油泵、进油孔之间依次通过进油管连接, 出油孔、溢流阀、电子换向阀、油箱之间依次通过出油管连接,溢流阀与油箱之间通过出油管连接;所述的油缸内设置有推动油仓,进油孔和出油孔分别与推动油仓的两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油缸的油路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阀上设置有压力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压油缸的油路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缸为单向油缸,油缸内的活塞通过弹簧复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压油缸的油路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缸为双向油缸,油缸内还设置有复位油仓,活塞位于推动油仓和复位油仓之间,复位油仓的两端设置有进油孔和出油孔,进油孔连接有进油管,出油孔连接有出油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油缸的油路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它的油路循环方式为:
(1)当油缸在工作中需要推动时,启动油泵,关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松木
申请(专利权)人:桐庐松亚机械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