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缩机组及包括该压缩机组的空调器。该压缩机组包括一个均液分离器和多个压缩机,均液分离器包括卧式壳体、多根出气管道、多根进气管道以及回油组件,其中,壳体围设形成容纳腔;多根出气管道与多个压缩机一一对应地连接;多根进气管道设置在壳体的顶部并与容纳腔连通;回油组件设置在壳体的外部,并将均液分离器底部的油液输送至多根出气管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压缩机组及包括该压缩机组的空调器没有采用吸气集管且结构简单,简化了压缩机组的连接过程和连接管线,降低了企业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缩机组及包括该压缩机组的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压缩机组及包括该压缩机组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并联压缩机组是由多个压缩机组合而成,一般设置在冷凝机组内,在制冷循环系统中,当制冷剂回到压缩机前必须完全为气态,如果液态制冷剂吸入压缩机,将造成压缩机液击,损坏压缩机。因此,在压缩机组前必定设置有气液分离器,该气液分离器是利用气液比重不同将气态和液态分离,在气液分离器前设置有吸气集管,该吸气集管主要将各支管内的制冷剂汇总,并集中调配系统中的冷媒流量。目前并联压缩机组均采用一个吸气集管和多个气液分离器组合使用,如图1,即每个压缩机20 ’配备一个气液分离器10 ’,且与单独的吸气集管70’组合使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该结构导致部件较多、连接管路也较多,造成成本较高,管路布置复杂,吸气压力损失较大,性能有所影响。同时在机组部分负荷运行时,如只有一台压缩机在运行时,只有一个气液分离器起作用,其他气液分离器没起到作用,因此,降低了整机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压缩机组及包括该压缩机组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组的连接管路较多、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组,该压缩机组包括均液分离器和多个压缩机,均液分离器为一个,均液分离器包括卧式壳体,壳体围设形成容纳腔,均液分尚器具有多根出气管道,多根出气管道与多个压缩机对应地连接;均液分离器还包括多根进气管道,进气管道设置在壳体的顶部并与容纳腔连通;均液分离器还包括回油组件,回油组件设置在壳体的外部,并将均液分离器底部的油液输送至多根出气管道。 进一步地,多根出气管道设置在壳体的顶部并与容纳腔连通。 进一步地,回油组件包括回油管道,回油管道包括总管道和与总管道连通的多根支路管道,总管道与容纳腔连通,多根支路管道与多根出气管道一一对应地连通。 进一步地,回油组件还包括调节阀,调节阀设置在总管道上。 进一步地,回油组件还包括过滤装置,过滤装置设置在总管道上。 进一步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凹槽,总管道与凹槽连通。 进一步地,回油组件还包括过滤装置,过滤装置设置在总管道上;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凹槽,总管道与凹槽连通;过滤装置位于调节阀的远离凹槽的一端。 进一步地,进气管道的第一端伸入容纳腔内,且进气管道的第一端的开口远离多根出气管道,且进气管道的第一端的开口朝向容纳腔内油液的液面以上的侧壁。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压缩机组,压缩机组为上述的压缩机组。 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该压缩机组包括一个均液分离器和多个压缩机,均液分离器包括卧式壳体、多根出气管道、多根进气管道以及回油组件,其中,壳体围设形成容纳腔;多根出气管道与多个压缩机一一对应地连接;多根进气管道设置在壳体的顶部并与容纳腔连通;回油组件设置在壳体的外部,并将均液分离器底部的油液输送至多根出气管道。根据本专利技术,压缩机组中的压缩机均与同一个气液分离器连接,与现有的压缩机组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压缩机组没有采用吸气集管,简化了压缩机组的连接过程和连接管线,降低了企业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现有的压缩机组的主视图;以及 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压缩机组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均液分离器;11、出气管道;12、容纳腔;13、回油组件;131、回油管道;1311、总管道;1312、支路管道;132、调节阀;133、过滤装置;14、壳体;15、凹槽;16、进气管道;20、 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参见图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压缩机组包括一个均液分离器10和多个压缩机20,均液分离器10包括卧式壳体14、多根出气管道11、多根进气管道16以及回油组件13,其中,壳体14围设形成容纳腔12 ;多根出气管道11与多个压缩机20 —一对应地连接;多根进气管道16设置在壳体14的顶部并与容纳腔12连通;回油组件13设置在壳体14的外部,并将均液分离器10底部的油液输送至多根出气管道11。根据本实施例,整个压缩机组中的压缩机20均与同一个均液分离器10连接,与现有的压缩机组相比,本实施例的压缩机组没有采用吸气集管,简化了压缩机组的连接过程和连接管线,降低了企业成本。相对于每个压缩机20设置一个对应的均液分离器10的压缩机组,本实施例的多台压缩机20共同使用一个均液分离器10,大大提高了单个压缩机20对应的均液分离器10的有效容积,有效减少压缩机20的带液概率,提高压缩机20的可靠性。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均液分离器10的多根出气管道11设置在壳体14的顶部并与容纳腔12连通,使得经均液分离器10减速分离之后的气态制冷剂被均匀分配到多根出气管道11中,并进入压缩机20压缩。 在本实施例中,回油组件13设置在壳体14的外部,并将均液分离器10底部的油液输送至多根出气管道11,整个回油组件13设置在均液分离器10的壳体14的外部,提高了均液分离器10的有效容积,克服了以往将回油组件13设置在均液分离器10的内部容易造成均液分离器10压力损失的问题。 优选地,回油组件13包括回油管道131,回油管道131包括总管道1311和与总管道1311连通的多根支路管道1312,总管道1311与容纳腔12连通,此时,均液分离器10内部的冷冻油可以进入总管道1311,然后被总管道1311分流成多股,而多根支路管道1312与多根出气管道11——对应地连通,当支路管道1312中的冷冻油进入出气管道11时,可以伴随气态制冷剂一起进入压缩机20。 优选地,壳体14的底部设置有凹槽15,壳体14形成的容纳腔12中油液会进入凹槽15中,而总管道1311与凹槽15连通,可见,凹槽15的设置便于油液进入总管道1311。在其他实施例中,凹槽15可以设置为集油包,也可以是其他能将均液分离器10内的油液聚集到一起的结构,还可以不设置凹槽15,而是直接将总管道1311接在均液分离器10的壳体14底部。 优选地,回油组件13还包括调节阀132,调节阀132设置在总管道1311上,用于调节油液的流量以及管路的通断,进而进入压缩机20的油液的量。更优选地,回油组件13还包括过滤装置133,过滤装置133设置在总管道1311上且位于调节阀132的第一端,即远离容纳腔12的一端,对进入总管道1311的内油液进行过滤,防止杂质进入压缩机20而对压缩机20造成不利影响。优选地,过滤装置133为过滤器,在其他实施例中,过滤装置133还可以是其他能对油液进行过滤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过滤装置133和调节阀132在总管道1311上的设置顺序可以交换。 再次参见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进气管道16的第一端伸入容纳腔12内,且进气管道16的第一端的开口远离各出气管道11,避免从蒸发器进入均液分离器10的制冷剂未经分离而直接从各出气管道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缩机组,包括均液分离器(10)和多个压缩机(20),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液分离器(10)为一个,所述均液分离器(10)包括卧式壳体(14),所述壳体(14)围设形成容纳腔(12),所述均液分离器(10)具有多根出气管道(11),所述多根出气管道(11)与所述多个压缩机(20)一一对应地连接;所述均液分离器(10)还包括多根进气管道(16),所述进气管道(16)设置在所述壳体(14)的顶部并与所述容纳腔(12)连通;所述均液分离器(10)还包括回油组件(13),所述回油组件(13)设置在所述壳体(14)的外部,并将所述均液分离器(10)底部的油液输送至所述多根出气管道(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组,包括均液分离器(10)和多个压缩机(20),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液分离器(10)为一个,所述均液分离器(10)包括卧式壳体(14),所述壳体(14)围设形成容纳腔(12),所述均液分离器(10)具有多根出气管道(11),所述多根出气管道(11)与所述多个压缩机(20)——对应地连接; 所述均液分离器(10)还包括多根进气管道(16),所述进气管道(16)设置在所述壳体(14)的顶部并与所述容纳腔(12)连通; 所述均液分离器(10)还包括回油组件(13),所述回油组件(13)设置在所述壳体(14)的外部,并将所述均液分离器(10)底部的油液输送至所述多根出气管道(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出气管道(11)设置在所述壳体(14)的顶部并与所述容纳腔(12)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组件(13)包括回油管道(131),所述回油管道(131)包括总管道(1311)和与所述总管道(1311)连通的多根支路管道(1312),所述总管道(1311)与所述容纳腔(12)连通,所述多根支路管道(1312)与所述多根出气管道(11)——对应地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家威,齐方成,张宁,李金奎,熊凯,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