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71604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9 1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包括连接器和匹配连接器。该连接器能够与匹配连接器配合并且能够从匹配连接器移除。匹配连接器包括匹配主端子和匹配次端子。该连接器包括壳体、子连接器、第一操作构件和第二操作构件。壳体保持主端子,子连接器保持次端子。当操作第一操作构件时,壳体被移动,并且主端子连接至匹配主端子。当操作第二操作构件时,子连接器被移动,并且次端子连接至匹配次端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装置,并且尤其地,涉及附接至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车以传输从电源系统供给的电力的连接器装置。
技术介绍
在某些情况下,此类连接器装置被用于传输大约100A的大电流。相应地,需要提供一种考虑操作者安全的机构。例如,在JP-A2002-343169(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此类连接器装置,其内容在此通过参考并入。如图29A所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装置包括连接器和匹配连接器。匹配连接器包括匹配子连接器。匹配连接器保持匹配主端子(未示出),而匹配子连接器保持匹配次端子(未示出)。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壳体)、子连接器和杆。连接器壳体保持主端子(未示出),同时子连接器保持次端子(未示出)。杆通过连接器壳体支撑以可以操作(例如可以转动),同时子连接器通过连接器壳体支撑以可以沿上下方向移动。如图29A和29B所示,当杆沿转动方向转动时,连接器壳体向下移动,使得连接器的主端子(未示出)连接至匹配连接器的主端子(未示出)。结果,形成功率电路(未示出)。如29B和29C所示,当因此而转动的杆沿平行于水平方向的连接方向滑动时,子连接器向下移动,使得连接器的次端子(未示出)被连接器至匹配连接器的次端子(未示出)。结果,开始电流流动。在需要停止电流流动的情形中,例如需要从匹配连接器移除连接器的情况下,以相反的次序执行上述操作。具体地,首先,当杆沿与连接方向相反方向滑动时,从匹配连接器的次端子断开连接器的次端子使得停止电流流动。随后,当沿相反转动方向转动杆时,从匹配连接器的主端子断开连接器的主端子使得功率电路被切断。通常,从次端子的断开直到电流流动的停止会花费时间。而且,从电流流动的停止到功率电路中电流放电的结束需要花费时间。相应地,为了提高操作中的安全性,需要在次端子的断开和主端子的断开之间耗费足够的时间。换句话说,在保持主端子的壳体的操作和保持次端子的子连接器的操作之间提供足够的时间是必要的。对于专利文献1中的连接器,可以仅通过操作杆以操作壳体和子连接器。具体地,可以通过在转动杆之后立即滑动杆以配合连接器。而且,可以通过在滑动杆之后立即转动杆移除连接器。相应地,当从匹配连接器移除连接器时操作者可能被电击。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其允许在保持主端子的壳体的操作和保持次端子的子连接器的另一操作之间提供充分的时间。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包括连接器和匹配连接器。连接器能够与匹配连接器配合并且能够从匹配连接器移除。匹配连接器包括匹配壳体、匹配主端子和匹配次端子。匹配主端子和匹配次端子通过匹配壳体保持。连接器包括壳体、主端子、子连接器、第一操作构件和第二操作构件。主端子通过壳体保持。子连接器包括次端子。子连接器通过壳体支撑以能够定位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每一个处。第一操作构件通过壳体支撑以能够定位在第一初始位置和第一位移位置中的每一个处。第二操作构件通过第一操作构件支撑以便能够定位在第二初始位置和第二位移位置中每一个处。当执行第一配合操作时,壳体被移动至配合位置,并且主端子被连接至匹配主端子,其中第一配合操作是将第一操作构件从第一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移位置的操作。当在第一配合操作之后执行第二配合操作时,子连接器被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且次端子连接至匹配次端子,其中第二配合操作是将第二操作构件从第二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移位置的操作。根据本专利技术,当连接器将要与匹配连接器配合时,通过操作第一操作构件将壳体的主端子连接至匹配主端子,同时通过操作第二操作构件将子连接器的次端子连接至匹配次端子。换句话说,操作壳体的第一操作构件与操作子连接器的第二操作构件不同。相应地,可以在壳体的操作和子连接器的操作之间提供足够的时间。通过阅读下面的优选的实施例的描述并参考附图可以认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并且更完整地理解其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的透视图,其中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的壳体位于被分离位置,并且连接器的第二操作构件的第二被调节部附近(通过虚线包围的部分)被放大示出;图2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装置的匹配连接器的透视图;图3是示出图2的匹配连接器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图2的匹配连接器的正视图;图5是示出图2的匹配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图6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图7是示出图6的连接器的第二操作构件的透视图;图8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装置的侧视图;图9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装置的透视图,其中连接器的壳体位于配合开始位置。图10是示出图9的连接器装置的侧视图;图11是示出图10的连接器装置沿线XI-XI截取的截面图,其中第二操作构件的第二被调节部附近(虚线包围部分)被放大示出;图12是示出图10的连接器装置沿线XII-XII截取的截面图;图13是示出图9的连接器装置的正视图。图14是示出图13的连接器装置沿线XIV-XIV截取的截面视图,其中匹配次端子的接触部附近(虚线包围部分)被放大示出,截面图中示出的缆线没有示出细节和材料。图15是示出图13的连接器装置沿线XV-XV截取的截面视图。图16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装置的透视图,其中连接器的壳体位于配合位置,第二操作构件位于第二初始位置。图17是示出图16的连接器装置的侧视图。图18是示出图17的连接器装置沿线XVIII-XVIII截取的截面视图。图19是示出图16的连接器装置的正视图。图20是示出图19的连接器装置沿线XX-XX截取的截面图,其中次端子的接触部端部附近(用虚线包围部分)被放大示出,截面图中示出的缆线没有示出细节和材料。图21是示出图19的连接器装置沿线XXI-XXI截取的截面图。图22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装置的透视图,其中连接器的壳体位于配合位置,第二操作构件位于第二位移位置。图23是示出图22的连接器装置的侧视图。图24是示出图23的连接器装置沿线XXIV-XXIV截取的截面图。图25是示出图22的连接器装置的正视图。图26是示出图25的连接器装置沿线XXVI-XXVI截取的截面图,其中次端子的接触部的端部附近(用虚线包围)被放大示出,截面图中示出的缆线没有示出细节和材料。图27是示出图25的连接器装置沿线XXVII-XXVII截取的截面图。图28是示出图25的连接器装置沿线XXVIII-XXVIII截取的截面图,其中第二操作构件的被维持部的位置和匹配壳体的维持部的位置通过虚线示出。图29A是示出专利文献1中连接器装置的侧视图。图29B是示出专利文献1中连接器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图29C是示出专利文献1中连接器装置的还一侧视图。虽然本专利技术容易具有多种修改形式和替换的形式,但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并且将在此详细描述。然而应该理解,这些附图及其详细说明不是为了限制本专利技术为公开的具体形式,而相反,本专利技术覆盖落入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全部修改形式、等价物以及替换形式。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可以看到,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10附接至例如电动汽车的目标对象(未示出)以将由电源系统(未示出)供给的电力例如传输至马达(未示出)。然而,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应用于与可以传输电力的连接器装置10不同的连接器装置。如图1和9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10包括连接器20和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连接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装置,包括连接器和匹配连接器,其中:连接器能够与匹配连接器配合并且能够从匹配连接器移除;匹配连接器包括匹配壳体、匹配主端子和匹配次端子;匹配主端子和匹配次端子通过匹配壳体保持;连接器包括壳体、主端子、子连接器、第一操作构件和第二操作构件;主端子通过壳体保持;子连接器包括次端子;子连接器通过壳体支撑以便能够定位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每一个处;第一操作构件通过壳体支撑以能够定位在第一初始位置和第一位移位置中的每一个处;第二操作构件通过第一操作构件支撑以能够定位在第二初始位置和第二位移位置中的每一个处;当执行第一配合操作时,壳体被移动至配合位置,并且主端子被连接至匹配主端子,其中第一配合操作是将第一操作构件从第一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移位置的操作;和当在第一配合操作之后执行第二配合操作时,子连接器被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且次端子连接至匹配次端子,其中第二配合操作是将第二操作构件从第二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移位置的操作。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9.03 JP 2013-1823151.一种连接器装置,包括连接器和匹配连接器,其中:连接器能够与匹配连接器配合并且能够从匹配连接器移除;匹配连接器包括匹配壳体、匹配主端子和匹配次端子;匹配主端子和匹配次端子通过匹配壳体保持;连接器包括壳体、主端子、子连接器、第一操作构件和第二操作构件;主端子通过壳体保持;子连接器包括次端子;子连接器通过壳体支撑以便能够定位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每一个处;第一操作构件通过壳体支撑以能够定位在第一初始位置和第一位移位置中的每一个处;第二操作构件被附接到第一操作构件并且通过第一操作构件支撑以能够定位在第二初始位置和第二位移位置中的每一个处;当执行第一配合操作时,第二操作构件与第一操作构件一起被移动,壳体被移动至配合位置,并且主端子被连接至匹配主端子,其中第一配合操作是将第一操作构件从第一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移位置的操作;和当在第一配合操作之后执行第二配合操作时,第二操作构件相对于第一操作构件被移动,子连接器被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且次端子连接至匹配次端子,其中第二配合操作是将第二操作构件从第二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移位置的操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匹配壳体设置有匹配被操作部;第一操作构件设置有支点部和第一操作部;第一操作构件能够以转动的方式围绕支点部在第一初始位置和第一位移位置之间移动;当壳体位于配合开始位置时,第一操作部被允许在匹配被操作部上操作,并且壳体能够通过第一配合操作移动至配合位置;子连接器设置有被操作部;第二操作构件设置有第二操作部;第二操作构件能够以滑动的方式相对于第一操作构件在第二初始位置和第二位移位置之间移动;和当在第一配合操作之后子连接器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操作部被允许在被操作部上操作,并且子连接器能够通过第二配合操作移动至第二位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匹配被操作部和第一操作部中的一个是第一凸轮突出部,而另一个是第一凸轮凹槽;在第一凸轮突出部被容纳在第一凸轮凹槽中的第一收容状态下,第一操作部被允许在匹配被操作部上操作;当在第一收容状态下执行第一配合操作时,第一凸轮突出部在第一凸轮凹槽内移动,并且壳体从配合开始位置移动至配合位置;被操作部和第二操作部中的一个是第二凸轮突出部,而另一个是第二凸轮凹槽;在第二凸轮突出部收容在第二凸轮凹槽中的第二收容状态下,第二操作部被允许在被操作部上操作;和当在第二收容状态下执行第二配合操作时,第二凸轮突出部在第二凸轮凹槽内移动,并且子连接器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匹配被操作部是第一凸轮突出部,而第一操作部是第一凸轮凹槽;和被操作部是第二凸轮突出部,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端勇也中村裕一郎桑原亮龟井裕二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