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室内除湿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及除湿机,在接水盘上对应换热器上的冷凝水凝聚区域分别设置引流道,所述接水盘上设置有排水口,以引导冷凝水通过所述排水口排至水箱或通过管路排出除湿机。还提供了一种除湿机,具有所述的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通过在接水盘上对应蒸发器上的冷凝水凝聚形成区域分别设置引流道,使得接水盘的水流排出更为均匀、快速;同时溢流口的设置,以有效的解决排水口一旦堵塞引发除湿机漏水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及除湿机
本技术涉及室内除湿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及除湿机。
技术介绍
除湿机又称为抽湿机、干燥机、除湿器,一般可分为家用除湿机和工业除湿机两大类,属于制冷空调家庭中的一个小成员。通常,除湿机由压缩机、热交换器、风扇、盛水器、机壳及控制器组成。主要包括工业除湿机(应用于地铁、人防等地下工程),高温除湿机、耐高温除湿机(应用于烘干车间等高温除湿场所),新风除湿机(应用于净化等级较高的场所),水冷除湿机,调温除湿机(对湿负荷、冷/热负荷同时调节的场所)等。 除湿机的工作原理是:由风扇将潮湿空气抽入机内,通过热交换器,此时空气中的水分子冷凝成水珠,处理过后的干燥空气排出机外,如此循环使室内湿度保持在适宜的相对湿度。 现有的除湿机正常工作产生冷凝水主要通过接水盘引导后收集于水箱或者直接通过水管排出,所述接水盘多为单一的引水盘,通过排水口将蒸发器上的冷凝水排入水箱或者顺管路排出,因为蒸发器的上形成冷凝水的区域并非只有一处,所以,通常会形成多种水流紊乱的情况,不能迅速及时的排出,进一步的,也没有设置相应的防堵塞设备,一旦排水口堵塞,使得除湿器溢出水来,给用户造成较大的不便,同时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存在冷凝水对应接水盘位置进行分流处理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用于解决现有的接水盘水流紊乱,噪音较大,没有防溢水处理的问题,使得整个冷凝水排水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可靠性。 还提供了一种除湿机,用于对冷凝水分流,并防止溢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可靠性。 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在接水盘上对应换热器上的冷凝水凝聚区域分别设置引流道,所述接水盘上设置有排水口,以引导冷凝水通过所述排水口排至水箱或通过管路排出除湿机。 其中,所述换热器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并排设置,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的下方,所述蒸发器包括插入层状的翅片的多个冷媒U管和将多个所述冷媒U管连通的弯头,所述层状的翅片与多个所述冷媒U管构成所述蒸发器的主体,所述蒸发器的冷凝水凝聚区域包括所述主体的下部和所述弯头下部,所述引流道包括分别对应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在接水盘的投影而设置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接水盘上的排水口相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通过第一筋条隔开,以形成分流。 其中,所述第一流道内分别设置有多个引流板,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内的水流分散均衡的输送至所述排水口。 其中,所述引流道还包括对应蒸发器的弯头在接水盘的投影设置的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排水口连通。 其中,所述排水口与所述接水盘相连接的部分的最低点不高于接水盘上的所有水路的水位最低点。 其中,所述接水盘上还设置有溢流口,以保证当所述排水口堵塞无法排水时,冷凝水自所述溢流口排出至除湿机的水箱,所述溢流口靠近所述排水口,所述溢流口与所述排水口通过第二筋条隔开。 其中,在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溢流口中间还设置有第三筋条,以保证所述溢流口仅在所述排水口出现堵塞时,冷凝水由所述溢流口流出。 其中,所述溢流口的出水端的最低处向外侧延伸有用于引流并排水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横截面为圆弧形,其深度在朝向所述溢流口的出水端方向依次递增,且所述导流槽的两个侧边与所述溢流口的槽底相接触并平齐。 还提供了一种除湿机,具有所述的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接水盘上对应蒸发器上的冷凝水凝聚形成区域分别设置引流道,以引导冷凝水排出,使得接水盘的水流排出更为均匀、快速,并减少因为水流紊乱产生的噪音;同时溢流口的设置,以有效的解决排水口一旦堵塞引发除湿机漏水的问题,同时也保证了设施的安全性、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的后视图; 图5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图5中A处的细节放大图。 图中: 1、接水盘;2、冷凝器;3、蒸发器;4、弯头;5、冷媒U管;6、第一流道;7、第二流道;8、第三流道;9、第一筋条;10、第二筋条;11、第三筋条;12、排水口 ;13、溢流口 ;14、引流板;15、导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在接水盘I上对应换热器上的冷凝水凝聚区域分别设置引流道,所述接水盘上设置有排水口 12,以引导冷凝水通过所述排水口 12排至水箱或通过管路排出除湿机。蒸发器3用于对抽入除湿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使其冷凝于其下部,和分别位于其两侧的冷媒U管5和弯头4。 进行除湿时,蒸发器3主体的下部所形成的冷凝水所占接水盘I的排水量比重较大,故其引流道为主流道,而冷媒U管5处和弯头4处所形成的冷凝水相较蒸发器3主体的冷凝水量小,故其引流道分别为次流道和最次流道,因此,引流道的设计需要针对不同的冷凝水的量对弓I流道进行划分。 具体的,换热器包括蒸发器3和冷凝器2,所述蒸发器3和所述冷凝器2并排设置,所述接水盘I位于冷凝器2和蒸发器3的下方,所述蒸发器3包括插入层状的翅片的多个冷媒U管5和将多个所述冷媒U管5连通的弯头4,层状的翅片与多个所述冷媒U管5构成所述蒸发器3的主体。 所述蒸发器3的冷凝水凝聚区域包括所述主体的下部和所述弯头4下部,所述引流道包括分别对应蒸发器3和冷凝器2在接水盘I的投影而设置的第一流道6和第二流道7,所述第一流道6和第二流道7与接水盘I上的排水口 12相连通。 所述引流道包括分别对应蒸发器3的主体下部和冷媒U管5下部在接水盘I的投影处设置的第一流道6和第二流道7,所述第一流道6和第二流道7与接水盘I上的排水口12相连通。 具体的,接水盘I位于冷凝器2和蒸发器3的下方,蒸发器3主体的两侧分别是冷媒U管5和弯头4,且接水盘I上对应蒸发器3下部冷凝区和冷媒U管5处分别开设有第一流道6和第二流道7。 第二流道7正对冷媒U管5处的积水区,并和第一流道6相隔断,第一流道6和第二流道7均自冷媒U管5侧向排水口 12倾斜,以利于第一流道6和第二流道7内的冷凝水的排放,第一流道6和第二流道7与接水盘I上的排水口 12相连通。 如图3所示,为了便于各个引流道的排水,且防止接水盘I内积水,排水口 12与接水盘I相连接的部分的最低点不高于接水盘I的所有水路的水位最低点。 第一流道6和第二流道7通过第一筋条9隔开,以形成分流。其中,第一流道6和第二流道7内的冷凝水在靠近排水口 12处可以汇流一处,沿排水口 12排出。 进一步的,第一流道6内分别设置有多个引流板14,用于将大股的水流分散均衡的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接水盘(1)上对应换热器上的冷凝水凝聚区域分别设置引流道,所述接水盘(1)上设置有排水口(12),以引导冷凝水通过所述排水口(12)排至水箱或通过管路排出除湿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接水盘(I)上对应换热器上的冷凝水凝聚区域分别设置引流道,所述接水盘(I)上设置有排水口(12),以引导冷凝水通过所述排水口(12)排至水箱或通过管路排出除湿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蒸发器(3)和冷凝器(2),所述蒸发器(3)和所述冷凝器(2)并排设置,所述接水盘(I)位于所述冷凝器(2)和所述蒸发器(3)的下方,所述蒸发器(3)包括插入层状的翅片的多个冷媒U管(5)和将多个所述冷媒U管(5)连通的弯头(4),所述层状的翅片与多个所述冷媒U管(5)构成所述蒸发器(3)的主体,所述蒸发器(3)的冷凝水凝聚区域包括所述主体的下部和所述弯头(4)下部,所述引流道包括分别对应所述蒸发器(3)和所述冷凝器(2)在接水盘(I)的投影而设置的第一流道(6)和第二流道(7),所述第一流道(6)和所述第二流道(7)与所述接水盘⑴上的排水口(12)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6)和所述第二流道(7)通过第一筋条(9)隔开,以形成分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6)内分别设置有多个引流板(14),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内的水流分散均衡的输送至所述排水口(12)。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除湿机接水盘的水路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晓清,姚新祥,姚刚,黄家璟,胡树锋,罗炎赞,宗冬友,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