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窗饰板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6426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窗饰板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独立的车身外观部件,即后窗饰板,该车身外观部件为注塑成型的塑料件而不是钣金件,安装于侧围外板位于车身后挡风玻璃与后门之间的位置,替代现有侧围外板位于车身后挡风玻璃与后门之间的拐角部分。由于注塑成型技术对成型形状没有过多的限制,且注塑模具的成本较低,因此如果要实现后窗饰板的较高表面成型精度,则只需要较低的成本,且后窗饰板的成型形状也可随意设计,这样,将其安装在侧围外板的对应位置,即可基于较低成本实现车身后挡风玻璃与后门之间的部分车身外观的多样化。(*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的零部件,特别涉及一种后窗饰板组件。技术背景作为重要的车身外观部件的侧围外板通常为一钣金件,因此,对侧围外 板的表面成型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侧围外板位于车身后挡风玻璃与后 门之间的拐角部分。但基于钣金成型技术,较高的表面成型精度需要非常高的成本。而且, 由于钣金成型技术对成型形状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因而使得侧围外板的表 面成型形状、尤其是侧围外板位于车身后挡风玻璃与后门之间的拐角部分的 表面成型形状较为单一、缺乏个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窗饰板组件,能够基于较低成本实 现车身外观的多样化。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后窗饰板组件,包括后窗饰板本体、卡扣、侧 围外板,其中,所述后窗饰板本体为塑料件,包括车身后挡风玻璃拐角接触部、车身后 门接触部;所述车身后门接触部内表面具有卡扣座,所述卡扣安装于所述卡 扣座,且所述卡扣的端部背向所述后窗饰板本体;■所述侧围外板在对应位置具有与所述后窗饰板本体形状相同的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的凹陷深度等于所述后窗饰板本体的厚度;所述凹陷部分在与所述卡扣的对应位置具有安装孔;所述卡扣的端部插入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卡扣包括A类卡扣和B类卡扣; 所述卡扣座包括A类卡扣座和B类卡扣座; 所述A类卡扣固定于所述A类卡扣座;所述B类卡扣座具有开口滑槽,且开口滑槽的开口朝向预设方向;所 述B类卡扣安装于所述滑槽,且在所述滑槽开口方向上具有自由度。 所述A类卡扣和A类卡扣座为1个;所述B类卡扣和B类卡扣座为3个,3个所述B类卡扣座的开口滑槽 的开口朝向不同的预设方向。所述后窗饰板组件进一步包括护条,所述护条的一面粘贴在所述后窗 饰板本体的内表面,另一面粘贴在所述侧围外板凹陷部分的外表面。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技术提供的后窗饰板组件中,包括一独立 的车身外观部件,即后窗饰板,该车身外观部件为注塑成型的塑料件而不是 钣金件,安装于侧围外板位于车身后挡风玻璃与后门之间的位置,替代现有 侧围外板位于车身后挡风玻璃与后门之间的拐角部分。由于注塑成型技术对 成型形状没有过多的限制,且注塑模具的成本较低,因此如果要实现后窗饰 板的较高表面成型精度,则只需要较低的成本,且后窗饰板的成型形状也可 随意设计,这样,将其安装在侧围外板的对应位置,即可基于较低成本实现 车身后挡风玻璃与后门之间的部分车身外观的多样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后窗饰板的外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中后窗饰板的内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中A类卡扣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中B类卡扣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中A类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中B类卡扣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 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提供一独立的车身外观部件,称为后窗饰板,该车身外观部 件为注塑成型的塑料件而不是钣金件,安装于侧围外板位于车身后挡风玻璃 与后门之间的位置,替代现有侧围外板位于车身后挡风玻璃与后门之间的拐 角部分。,相应地,侧围外板在位于车身后挡风玻璃与后门之间的部分凹陷一定的 深度,其中,凹陷部分的形状与后窗饰板本体的形状相同,且凹陷深度约等 于后窗饰板本体的厚度。这样,即可将注塑而成的后窗饰板安装于侧围外板的凹陷部分,与侧围 外板一起体现车身侧位部分的外观。图1为本技术中后窗饰板的外表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 用新型中提供一种后窗饰板,该后窗饰板为塑料件,例如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注塑而成的塑料件,后窗饰板本体1包括车身后挡风玻璃 拐角接触部ll、车身后门接触部12。其中,车身后挡风玻璃拐角接触部11 与车身后挡风玻璃配合接触;车身后门接触部12则与车身后门配合接触。图2为本技术中后窗饰板的内表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后 窗饰板本体1的后门接触部12的内表面具有1个如图3所示的A类卡扣座 13、以及3个如图4所示的B类卡扣座14 (非标准件)。A类卡扣座13上安装一如图5所示的A类卡扣15,且A类卡扣15的 端部151背向后窗饰板本体1,如图5所示,A类卡扣15的端部151由3 个外凸的弹片构成。每个B类卡扣座14上安装一如图6所示的B类卡扣16,且B类卡扣 16的端部161背向后窗饰板本体1,如图6所示,B类卡扣16的端部161 也由3个外凸的弹片构成。相应地,侧围外板在位于车身后挡风玻璃与后门之间的部分凹陷 一定的 深度,其中,凹陷部分的形状与后窗饰板本体1的形状相同,且凹陷深度约等于后窗饰板本体1的厚度。凹陷部分在与A类卡扣15和每个B类卡扣16对应約位置具有安装孔。这样,分别将A类卡扣、15和B类卡扣16插入在侧围外板对应的安装 孔内,即将后窗饰板本体1安装于侧围外板位于车身后挡风玻璃与后门之间 的凹陷部分,从而实现后,窗饰板与侧围外板一起体现车身侧位部分的外观。可见,由于注塑成型技术对成型形状没有过多的限制,且注塑模具的成 本较低,因此如果要实现后窗饰板的较高表面成型精度,则只需要较低的成 本,且后窗饰板的成型形状也可随意设计,这样,将其安装在侧围外板的对 应位置,即可基于较低成本实现车身后挡风玻璃与后门之间的部分车身外观 的多样化。实际应用中,A类卡扣15为通用的强力卡扣,仅仅实现后窗饰板本体 1与侧围外板间的紧固,而B类卡扣16不但实现后窗饰板本体1与侧围外 板的连接之外,还实现二者间的调整定位。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的A类卡扣15的安装柱152,固定于如图3所 示的A类卡扣座13的卡扣座孔130内,从而实现后窗饰板本体1与侧围外 板的紧固。而B类卡扣16的定位作用可包括两方面其一,如图4所示的B类卡扣座14具有开口滑槽141,这样,如图6 所示的B类卡扣16的安装柱162安装于开口滑槽141内,使得B类卡扣16 沿开口滑槽141方向上具有自由度,从而能够实现在沿开口滑槽141方向上 的定位调整;其二,参见图2,后门接触部12内表面每个B类卡扣座14的开口滑槽 141的开口,朝向不同的预设方向,从而实现了在不同预设方向上的定位调整。可见,由于B类卡扣16能够实现安装的定位调整,因而保证了后窗饰板本体1与侧围外板的安装精度,从而保证了后窗饰板本体1与侧围外板间 不会出现较大的配合间隙,进而保证了车身外观的美观。为了保证后窗饰板本体1与侧围外板间的安装稳定性和密封性,可在后窗饰板本体1与侧围外板之间设置一护条17,参见图2。该护条为双面月交带, 一面粘贴在后窗饰板本体l内表面,另一面粘贴在 侧围外板凹陷部分的外表面,从而将后窗饰板本体1与侧围外板粘接在一 起,确保后窗饰板本体1与侧围外板紧密连接,还起到了密封作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 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 换以及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后窗饰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窗饰板本体、卡扣、侧围外板,其中,所述后窗饰板本体为塑料件,包括车身后挡风玻璃拐角接触部、车身后门接触部;所述车身后门接触部内表面具有卡扣座,所述卡扣安装于所述卡扣座,且所述卡扣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窗饰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窗饰板本体、卡扣、侧围外板,其中,    所述后窗饰板本体为塑料件,包括车身后挡风玻璃拐角接触部、车身后门接触部;所述车身后门接触部内表面具有卡扣座,所述卡扣安装于所述卡扣座,且所述卡扣的端部背向所述后窗饰板本体;    所述侧围外板在对应位置具有与所述后窗饰板本体形状相同的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的凹陷深度等于所述后窗饰板本体的厚度;所述凹陷部分在与所述卡扣的对应位置具有安装孔;    所述卡扣的端部插入在所述安装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利平章守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