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5334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8 0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含显示面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端与第二侧端,第二侧端具有第一驱动芯片;框架,具有支撑部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以形成容置空间容置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容置于框架的该容置空间时,支撑部用以支撑显示面板的第一侧端及第二侧端,第一侧端对应第一侧壁,第二侧端对应第二侧壁;第一逆止单元,设置于显示面板与框架之间,第一逆止单元于显示面板与框体发生相对移动时引导显示面板的第一侧端朝向第一侧壁移动,限制第一侧端远离第一侧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与框架之间设置逆止单元,使得显示面板的侧端与框架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不断减小,达到提高组装精度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高组装精度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达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目的,对于显示面板的组装精度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图1与图2所示显示装置为例,图1为现有显示装置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显示装置沿A-A’方向的剖视图。请结合参考图1与图2,显示装置100包含显示面板101以及框架103,显示面板101上设置有两个驱动芯片,分别为第一驱动芯片1022及第二驱动芯片1024。显示面板10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端1012与第三侧端1016,以及相对的第二侧端1014与第四侧端1018,其中,第一驱动芯片1022位于第三侧端1016,第二芯片1024位于第四侧端1018 ;框架103具有第一侧壁1032与第二侧壁1034,其中显示面板101组装于框架103后,第一侧壁1032对应第一侧端1012,第二侧壁1034对应第二侧端1014。且为了提升组装精度,当显示装置100与触控面板(图中未示出)组装时,要求第一侧端1012与第一侧壁1032之间的距离dl=0,第二侧端1014与第二侧壁1034之间的距离d2=0,即要求第一侧端1012与第一侧壁1032之间无间隙,且第二侧端1014与第二侧壁1034之间无间隙。为达到上述要求,目前的解决方法是提醒作业人员尽量靠边组装,但不能排出执行力不够的问题;即使作业人员按照要求靠边组装,但是最后仍可能于运输过程中的震荡等产生偏移,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侧端与框架侧壁之间难以达到无间隙的技术问题。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含:显示面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端与第二侧端,且该第二侧端具有第一驱动芯片;框架,具有支撑部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以形成容置空间容置该显示面板,且该显示面板容置于该框架的该容置空间时,该支撑部用以支撑该显示面板的第一侧端以及第二侧端,且该第一侧端对应该第一侧壁,该第二侧端对应该第二侧壁;以及第一逆止单元,设置于该显示面板与该框架之间,该第一逆止单元用以于该显示面板与该框体发生相对移动时引导该显示面板的该第一侧端朝向该第一侧壁移动,并且限制该第一侧端远离该第一侧壁。 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逆止单元为卡榫元件,包含第一卡榫与第二卡榫,该第 ^榫设置于该显不面板的第一基板上,该第二卡榫相对该第 ^榫设置于该支撑部上,且该第一卡榫与该第二卡榫相配合,其中该第一基板面向且邻近该支撑部。 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 ^榫与该显不面板的第一基板一体成型,该第二卡榫与该框架一体成型;或者该第一卡榫通过第一胶带贴附于该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上,该第二卡榫通过第二胶带贴附于该框架上。 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逆止单元为摩擦材质层,包含设置于该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上的第一材质层与设置于该支撑部上的第二材质层,当该第一侧端相对该框架朝向该第一侧壁移动时,该第一材质层与该第二材质层之间具有第一摩擦力,当该第一侧端相对该框架背向该第一侧壁移动时,该第一材质层与该第二材质层之间具有第二摩擦力,且该第一摩擦力小于该第二摩擦力,其中该第一基板面向且邻近该支撑部。 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该第一支撑部用以支撑该第一侧端,该第二支撑部用以支撑第二侧端,该第一支撑部或/及该第二支撑部设置有该第一逆止单元。 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逆止单元为弹性件,且该弹性件一端固定于该第二侧壁,该弹性件提供持续张力使得该弹性件的另一端推抵该第二侧端。 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显示面板还包含相对的第三侧端与第四侧端,且该第四侧端具有第二驱动芯片;该框架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该支撑部用以支撑该显示面板的第三侧端以及第四侧端,且该第三侧端对应该第三侧壁,该第四侧端对应该第四侧壁;以及第二逆止单元,设置与该显示面板与该框架之间,该第二逆止单元用以于该显示面板与该框体发生相对移动时引导该显示面板的该第三侧端朝向该第三侧壁移动,并且限制该第三侧端远离该第三侧壁。 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逆止单元为卡榫元件,包含第三卡榫与第四卡榫,该第三卡榫设置于该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上,该第四卡榫相对该第三卡榫设置于该支撑部上,且该第三卡榫与该第四卡榫相配合;或者该第二逆止单元为摩擦材质层,包含设置于该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上的第三材质层与设置于该支撑部上的第四材质层,当该第三侧端相对该框架朝向该第三侧壁移动时,该第三材质层与该第四材质层之间具有第三摩擦力,当该第三侧端相对该框架背向该第三侧壁移动时,该第三材质层与该第四材质层之间具有第四摩擦力,且该第三摩擦力小于该第四摩擦力,其中该第一基板面向且邻近该支撑部。 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逆止单元为弹性件,且该弹性件一端固定于该第四侧壁,另一端推抵该第四侧端。 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显示装置还包含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设置于该显示面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通过在显示面板与框架之间设置逆止单元,使得显示面板的侧端与框架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不断减小,直至为零,从而达到提高组装精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显示装置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显示装置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显示装置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圈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考图3与图4,图3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显示装置沿B-B’方向的剖视图。如图3与图4所示,显示装置200包含显示面板201、框架203以及第一逆止单元20。当然另一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200还可包括触控面板(未示出)。其中,触控面板设置于显示面板201上,与显示面板201叠置。显示面板20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端2012与第二侧端2014,以及相对的第三侧端2016及第四侧端2018,且第四侧端2018与第二侧端2014相邻,第二侧端2014具有第一驱动芯片2013,第四侧端2018具有第二驱动芯片2015。框架203具有支撑部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032与第二侧壁2034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2036与第四侧壁2038,其中支撑部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以及第四侧壁形成容置空间以容置显示面板201,且显示面板201容置于框架203的该容置空间时,支撑部用以支撑该显示面板201的第一侧端2012、第二侧端2014、第三侧端2016以及第四侧端2018,具体来讲,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2031、第二支撑部2033、第三支撑部(未示出)及第四支撑部(未示出),第一支撑部2031用以支撑显示面板201的第一侧端2012,第二支撑部2033用以支撑显示面板201的第二侧端2014,第三支撑部用以支撑显示面板201的第三侧端2016,第四支撑部用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包含:显示面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端与第二侧端,且该第二侧端具有第一驱动芯片;框架,具有支撑部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以形成容置空间容置该显示面板,且该显示面板容置于该框架的该容置空间时,该支撑部用以支撑该显示面板的第一侧端以及第二侧端,且该第一侧端对应该第一侧壁,该第二侧端对应该第二侧壁;以及第一逆止单元,设置于该显示面板与该框架之间,该第一逆止单元用以于该显示面板与该框体发生相对移动时引导该显示面板的该第一侧端朝向该第一侧壁移动,并且限制该第一侧端远离该第一侧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包含: 显示面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端与第二侧端,且该第二侧端具有第一驱动芯片; 框架,具有支撑部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以形成容置空间容置该显示面板,且该显示面板容置于该框架的该容置空间时,该支撑部用以支撑该显示面板的第一侧端以及第二侧端,且该第一侧端对应该第一侧壁,该第二侧端对应该第二侧壁;以及 第一逆止单元,设置于该显示面板与该框架之间,该第一逆止单元用以于该显示面板与该框体发生相对移动时引导该显示面板的该第一侧端朝向该第一侧壁移动,并且限制该第一侧端远离该第一侧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逆止单元为卡榫元件,包含第一卡榫与第二卡榫,该第一卡榫设置于该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上,该第二卡榫相对该第一卡榫设置于该支撑部上,且该第一卡榫与该第二卡榫相配合,其中该第一基板面向且邻近该支撑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榫与该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一体成型,该第二卡榫与该框架一体成型;或者该第一卡榫通过第一胶带贴附于该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上,该第二卡榫通过第二胶带贴附于该框架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逆止单元为摩擦材质层,包含设置于该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上的第一材质层与设置于该支撑部上的第二材质层,当该第一侧端相对该框架朝向该第一侧壁移动时,该第一材质层与该第二材质层之间具有第一摩擦力,当该第一侧端相对该框架背向该第一侧壁移动时,该第一材质层与该第二材质层之间具有第二摩擦力,且该第一摩擦力小于该第二摩擦力,其中该第一基板面向且邻近该支撑部。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该第一支撑部用以支撑该第一侧端,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士斌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