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52623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8 09: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改良结构,该连接器具有一第一端子组、一第二端子组、一第三端子组、至少一绝缘体及一屏蔽壳体,各该端子组是分别具有若干第一端子、若干第二端子及若干第三端子,各该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第三端子分别被固定于该绝缘体,使各该端子与相邻端子保持预定距离,各该端子分别具有一接触端能够与一对接连接器形成电气连接状态,该屏蔽壳体是环绕于该绝缘体外缘,该屏蔽壳体与该绝缘体共同界定一收容室,各该端子接触端分别暴露于该收容室内,且该若干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第三端子是阶层排列于该收容室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传输通用序列总线电子信号或其它工业标准电子信号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中国台湾M335829号专利揭露了一种在单一连接器可传输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标准的电子信号或序列先进附加技术(externalSerial ΑΤΑ, eSATA)标准的电子信号。如图10及图11所示,该连接器主要是由一组第一端子A1、一组第二端子A2、一组第三端子A3、一绝缘体B及一屏蔽壳体C所组成。各该第一端子A1、第二端子A2及第三端子A3分别被固定于该绝缘体B,使各该端子A1、A2、A3与相邻端子41^2^3保持预定距离,各该端子41^2^3分别具有一接触端411^21^31能够与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形成电气连接状态。该屏蔽壳体C是环绕于该绝缘体B外缘,该屏蔽壳体C与该绝缘体B共同界定一收容室C1。该绝缘体B于该收容室内C1延伸一舌片B1,且各该端子A1、A2、A3接触端A11、A21、A31是分别被排列于该绝缘体B舌片B1预定位置。 由于该现有技术的揭露主要是针对USB3.0标准的电路板端连接器(Board EndConnector,以下简称板端连接器),及eSATA连接器的共享,因此该第一端子A1组及第二端子A2组共九支端子是用来传输符合USB3.0标准的电子信号,而eSATA标准的电子信号则除了共享部分第一端子A1组及第二端子A2组外,另外增加适当数量的第三端子A3。该板端连接器是用来与一线缆终端连接器(Cable End Connector,以下简称线端连接器)相互匹配,以达成相互对接的目的。由于该现有技术中所揭露的连接器为一板端连接器,因此可推知该板端连接器能够与一符合USB3.0标准定义的线端连接器或一符合eSATA标准定义的线端连接器相互匹配。 依该现有技术揭露的图示,由于部分第二端子A2必须同时符合USB3.0标准规范的端子接触位置及eSATA标准规范的端子接触位置,因此该部分第二端子A2于该连接器与该符合eSATA标准的对接连接器相互匹配后,各该共享的第二端子A2的接触端A21可能承受至少二受力方向,一是受力发生往复弹性变形,二是各该共享端子的接触端可能承受扭曲变形的应力。由于各该共享第二端子A2的接触端A21可能往复弹性变形,也可能扭曲变形,且各该第二端子A2是与其它端子A1、A3共同排列于该绝缘体B舌片B1上,为满足各该端子A1、A2、A3可弹性变形范围的空间需求,该绝缘体B舌片B1几乎必须完全挖空,这将大为降低该绝缘体B舌片B1的机械强度。 由于在该现有技术中,该绝缘体B舌片B1几乎必须完全挖空以容许各端子A1、A2、A3有足够弹性变形空间,因此在生产线的制程上,几乎无法使用有效率的埋入射出成形法(Inert Molding Inject1n, In-mold Decorat1n),只能以传统干涉固定法逐一将端子A1、A2、A3固定在结构脆弱的该绝缘体B舌片B1。基于上述理由,该现有技术应予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匹配至少二种符合不同工业标准的对接连接器的连接器。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第三端子组、绝缘体及屏蔽壳体,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分别固定于所述绝缘体上,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分别具有能够与对接连接器形成电气连接状态的接触端,所述屏蔽壳体环绕于绝缘体外缘,所述屏蔽壳体与绝缘体共同界定一收容室,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暴露于收容室内,所述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及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呈阶层排列于收容室内。 本专利技术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及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呈阶层排列于收容室内,绝缘体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该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各端子承受的应力沿着该单纯的往复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一板端连接器与一对接的线端接连接器相互匹配之立体外观图。 图2为该线端连接器不同于图1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该板端连接器不同于图1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4为图2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3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2的主视图。 图7为图6中A-A剖面图。 图8为图3的主视图。 图9为图8中B-B剖面图。 图10为现有技术中板端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1为现有技术中各端子排列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3所示,由于在连接器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了解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内容后当知,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是可以被实施于一板端连接器,也可以被实施于一线端连接器,因此本专利技术在以下叙述若针对板端连接器叙述,则该对接连接器即指一预定与该板端连接器相匹配的线端连接器;反之,若针对线端连接器叙述,则该对接连接器即指一预定与该线端连接器相匹配的板端连接器。 如图2及图4所示为将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应用于一线端连接器CE的实例,惟为简化图面,图示中并未绘示任何线缆。该线端连接器CE主要包括一第一端子组1、一第二端子组2、一第三端子组3及一金属屏蔽壳体4。该第一端子组1是由一第一绝缘体11固定各个若干第一端子12间的距离,该第二端子组2是由一第二绝缘体21固定各个若干第二端子22间的距离,该第三端子组3是由一第三绝缘体31固定各个若干第三端子32间的距离,第一端子12为6支,第二端子22为4支,第三端子32为5支。在各该端子组1、2、3中,个别第一端子12、第二端子22及第三端子32的相对两端都裸露出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21及第三绝缘体31,使各该端子12、22、32的一端可以与一对接连接器BE的适当端子电气连接,且各该端子12、22、32另一端可分别与一束电缆线内的预定导线电连接。各该端子12、22、32能够与该对接连接器电气连接的一端为接触端121、221、321,各该端子12、22、32能够与个别导线连接的一端为连接端122、222、322,各该端子12、22、32的接触端121、221、321及连接端122、222、322通常是位于各该端子12、22、32相对两端,第一、第二端子12、22的接触端121、221为水平板状结构,第三端子32的接触端321为凸起的弧形结构,第一、第二、第三端子12、22、32接触端121、221、321由前向后在左右方向上各自排成为一行。 该第一端子组1、第二端子组2及第三端子组3中的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21及第三绝缘体31可以透过一般的干涉配合技术或卡勾卡扣配合设计而被固定为一体。在图示中,该第二绝缘体21及第三绝缘体31间有一遮蔽板33,该遮蔽板33为一金属平板材料,藉遮蔽板33的屏蔽特性隔离第二端子22与第三端子32间的相互电磁干扰。由于图式中仅为本专利技术之一可行实施,熟习此项技术人员在实际上有必要时,应可推知各该第一端子12及各该第二端子22之间也可以装设一遮蔽板33,藉此隔离第一端子12与第二端子22间的相互电磁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体11是利用埋入射出成形法而直接成形于各该第一端子12的部分外表;该第二绝缘体21是利用埋入射出成形法而直接成形于各该第二端子22的部分外表;该第三绝缘体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第三端子组、绝缘体及屏蔽壳体,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分别固定于所述绝缘体上,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分别具有能够与对接连接器形成电气连接状态的接触端,所述屏蔽壳体环绕于绝缘体外缘,所述屏蔽壳体与绝缘体共同界定一收容室,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暴露于收容室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及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呈阶层排列于收容室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第三端子组、绝缘体及屏蔽壳体,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分别固定于所述绝缘体上,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分别具有能够与对接连接器形成电气连接状态的接触端,所述屏蔽壳体环绕于绝缘体外缘,所述屏蔽壳体与绝缘体共同界定一收容室,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暴露于收容室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及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呈阶层排列于收容室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具有暴露于收容室内的舌片,所述舌边具有若干阶层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是由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及第三绝缘体组合而成,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各自以埋入射出而成形于第一、第二、第三绝缘体同一阶层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接触端为水平板状结构,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为凸起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由前往后依次排布,且各自沿左右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均徐佥昱江惠雪
申请(专利权)人: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