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扭转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50929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5 1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后扭转梁结构,包括横梁、左右纵臂以及弹簧座,左右纵臂分别连接于横梁两端,弹簧座连接于纵臂上,所述弹簧座又与横梁连接,所述横梁分为五段,中间为V形段,两端为类U形段,所述V形段与两端类U形段之间的过度段逐渐从V形截面到类U形截面光滑过度;所述横梁与纵臂的焊接搭接处为两个圆弧和一条直线,所述横梁两端的类U形段的两条边为圆弧形,底部为平直段。该结构将应力集中区向扭转梁横梁中部转移并降低应力值,避免了弹簧座和扭转梁横梁之间的加强版和主梁焊接处开裂风险。扭转梁横梁的两端与纵臂焊接处设计为两个圆弧和一条直线,在能保证焊接强度的要求下省掉了焊接加强件,减轻了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扭转梁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扭转梁结构
技术介绍
扭转梁后悬架属于半独立悬架,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布置空间要求小,因而成为中小型乘用车的标配。现有技术中,扭转梁式半独立悬架包括一根整体的V形或是U形截面的横梁,横梁两端分别焊接有左右纵臂,纵臂上焊有弹簧座,弹簧座又与扭转梁横梁焊接,而横梁作为扭转梁半独立悬架中的关键部件,起到传力、受力和连接平衡两侧的作用,当两侧车轮受力不等时,横梁发生扭转弹性变形,其扭转刚度是影响操控性的重要因素。纵臂和横梁端搭接区域是应力集中区,在台架试验及路试中发现该部位焊缝以及横梁两端经常开裂失效,使扭转刚度降低,从而导致悬架的侧倾刚度降低,车辆的操控性变差,极端情况出现断裂引起安全事故,所以对横梁的设计要求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后扭转梁横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横梁两端焊接处易开裂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后扭转梁结构,包括横梁、左右纵臂以及弹簧座,所述左右纵臂分别连接于横梁两端,所述弹簧座连接于纵臂上,同时所述弹簧座又与横梁连接,所述横梁分为五段,中间为V形段,两端为类U形段,所述V形段与两端类U形段之间的过度段逐渐从V形截面到类U形截面光滑过度;所述横梁与纵臂的焊接搭接处为两个圆弧和一条直线,所述横梁两端的类U形段的两条边为圆弧形,底部为平直段。采用这种设计,可使横梁在满足扭转刚度和疲劳寿命的前提下,将应力集中区向横梁中部转移并降低应力值;由于横梁与纵臂的焊接搭接处设计成两条圆弧和一条直线,提高了纵臂和横梁两端的搭接强度,不用另外焊接加强件,降低了后扭转梁的重量。进一步的,所述横梁过渡段长度大于类U形段。过渡段做的较长,过度平缓,还可以通过调整过渡段的长度细调扭转刚度,解决了后扭转梁悬挂性能调试困难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类U形段截面周长大于V形段截面周长,这样能使在保证扭转刚度的情况下更好的解决应力集中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弹簧座与所述横梁类U形段的的平直部分搭接。进一步的,所述扭转梁横梁的类U形段平直部分设有定位孔。在平直部分开了一对定位孔,在不影响效能的同时提高了加工精度和焊接精度。进一步的,所述两端的类U形段开口夹角小于中间V形段开口夹角。进一步的,所述中间V形段部分前侧面设有大小不等的长孔,该设计可减轻扭转梁横梁的重量以及改善扭转梁横梁端头搭接处应力集中的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后扭转梁结构,把传统的V形和U形的扭转梁横梁结合起来,这样的结构在满足扭转刚度和疲劳寿命的前提下,将应力集中区向扭转梁横梁中部转移并降低应力值,避免了弹簧座和扭转梁横梁之间的加强版和主梁焊接处开裂风险。且把扭转梁横梁的两端与纵臂焊接处设计为两个圆弧和一条直线,在能保证焊接强度的要求下省掉了焊接加强件,减轻了重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后扭转梁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后扭转梁结构横梁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后扭转梁结构横梁的不同截面位置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后扭转梁结构横梁的截面A—A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后扭转梁结构横梁的截面B—B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后扭转梁结构横梁的截面C—C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后扭转梁结构横梁的截面D—D图。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后扭转梁结构横梁的截面E—E图。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后扭转梁结构横梁的末端焊接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一种汽车后扭转梁结构,包括横梁1、左右纵臂2以及弹簧座3,所述左右纵臂2分别连接于横梁1两端,所述弹簧座3连接于纵臂2上,同时所述弹簧座3又与横梁1连接,所述横梁1分为五段,中间为V形段11,两端为类U形段13,所述V形段11与两端类U形段13之间的过度段12逐渐从V形截面到类U形截面光滑过度;所述横梁1与纵臂2的焊接搭接处为两个圆弧和一条直线,所述横梁1两端的类U形段13的两条边为圆弧形,底部为平直段。通过把V形和U形的扭转梁横梁1结合起来,即解决了U形架构的横梁1端部和纵臂2搭接处的应力集中现象,又解决了V形架构的扭转刚度小的问题。在满足扭转刚度和疲劳寿命的前提下,有效缓解横梁1和纵臂2搭接端区域的应力集中,避免了弹簧座3和扭转梁横梁1之间的加强版和横梁1焊接处开裂的风险。把扭转梁横梁1的两端与纵臂2焊接处设计为两个圆弧和一条直线,在能保证焊接强度的要求下省掉了焊接加强件,减轻了重量,同时减少了工序,节约了成本。如图2所示,优选的,所述横梁1过渡段12长度大于类U形段13。过渡段12做的较长,过度平缓,还可以通过调整过渡段12的长度细调扭转刚度,解决了后扭转梁悬挂性能调试困难的问题。如图1所示,优选的,所述弹簧座3与所述横梁1类U形段13的的平直部分搭接。增强了焊接的强度和且使汽车后扭转梁结构更加稳固。如图2所示,优选的,在所述扭转梁横梁1的类U形段13平直部分设有定位孔4。在平直部分开了一对定位孔4,在不影响效能的同时提高了加工精度和焊接精度。如图3至图8所示,优选的,所述类U形段13截面周长大于V形段11截面周长,这样能使在保证扭转刚度的情况下更好的解决应力集中的问题。类U形段13开口可以平行,可以具有一定的角度,本实施例中优选类U形段13具有一定的角度,但所述两端的类U形段13开口夹角小于中间V形段11开口夹角。实施例2,本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所述中间V形段11部分前侧面设有大小不等的长孔51、52,该设计可减轻扭转梁横梁1的重量以及改善扭转梁横梁1端头搭接处应力集中的问题。综上所述,通过将扭转梁横梁1设计为把V形和U形的扭转梁横梁结合起来,这样的结构在满足扭转刚度和疲劳寿命的前提下,将应力集中区向扭转梁横梁1中部转移并降低应力值,避免了弹簧座3和扭转梁横梁1之间的加强版和横梁1焊接处开裂风险。且把扭转梁横梁1的两端与纵臂2焊接处设计为两个圆弧和一条直线,在能保证焊接强度的要求下省掉了焊接加强件,减轻了重量。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出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扭转梁结构,包括横梁、左右纵臂以及弹簧座,所述左右纵臂分别连接于横梁两端,所述弹簧座连接于纵臂上,同时所述弹簧座又与横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分为五段,中间为V形段,两端为类U形段,所述V形段与两端类U形段之间的过度段逐渐从V形截面到类U形截面光滑过度;所述横梁与纵臂的焊接搭接处为两个圆弧和一条直线,所述横梁两端的类U形段的两条边为圆弧形,底部为平直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扭转梁结构,包括横梁、左右纵臂以及弹簧座,所述左右纵臂分别连接于横梁两端,所述弹簧座连接于纵臂上,同时所述弹簧座又与横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分为五段,中间为V形段,两端为类U形段,所述V形段与两端类U形段之间的过度段逐渐从V形截面到类U形截面光滑过度;所述横梁与纵臂的焊接搭接处为两个圆弧和一条直线,所述横梁两端的类U形段的两条边为圆弧形,底部为平直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扭转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过渡段长度大于类U形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友超鄢长文潘俊斌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