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连接器的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50370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5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连接器的电缆,其能够减少起因于共模的近端串扰的。具备:电缆(2),其具备用于差动信号的收发的至少两根以上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连接器(4),其设置在电缆(2)的两端,且内置有将连接对象的设备和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电连接的插卡基板(5),其中,在形成于插卡基板(5)并将从设备输入的电信号传输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的发送侧传输路径(20)具备共模阻抗相对于设备侧的传输路径不匹配并将从设备侧的传输路径输入的共模电信号进行反射的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2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带连接器的电缆
技术介绍
使用具备内置有差动信号的收发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电缆和设置在电缆的两端的连接器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在连接器内置有将连接对象的设备和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的插卡基板。在该插卡基板中的接收侧传输路径,即、将从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传输到设备的传输路径上,具备根据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损失特性而将电信号有源补偿来输出的补偿电路的部件,是有源电缆模块(也被称为有源直接连接电缆,有源DAC,活性铜电缆(ACC:Active Copper Cable))。此外,作为与该申请的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信息有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095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2282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有源电缆模块等的带连接器的电缆中,特别是在利用长尺寸的电缆来进行长距离传输的情况下,发送侧和接收侧的信号电平之差变大,容易受到起因于共模的近端串扰的影响。以往的带连接器的电缆中,从连接对象的设备输入共模电信号时,该共模电信号也传输到电缆侧,所以存在起因于共模的近端串扰变大的问题。于是,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能够减少起因于共模的近端串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本技术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方案一是一种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电缆,其具备用于差动信号的收发的至少两根以上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连接器,其设置在该电缆的两端,且内置有将连接对象的设备和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的插卡基板,在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并将从所述设备输入的电信号传输到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发送侧传输路径,具备共模阻抗相对于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不匹配、并将从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输入的共模电信号进行反射的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方案二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构成为,相对于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共模阻抗不匹配且差模阻抗匹配。方案三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通过变更构成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的配线图案的一部分的间隔而形成。方案四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通过变更构成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的配线图案的一部分的间隔而形成。方案五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一~四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并将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传输到所述设备的接收侧传输路径,具备将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根据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损失特性来补偿并输出的补偿电路。方案六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五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相比所述补偿电路形成于所述设备侧的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方案七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一~四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整体作为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方案八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七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共模阻抗比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高的电缆,使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的共模阻抗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共模阻抗相等。方案九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八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具备平行配置的两根内部导体、将该内部导体的周围一并覆盖的绝缘体、以及形成于该绝缘体的周围的外部导体的电缆。方案十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五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整体作为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方案十一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十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共模阻抗比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高的电缆,使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的共模阻抗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共模阻抗相等。方案十二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十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具备平行配置的两根内部导体、将该内部导体的周围一并覆盖的绝缘体、以及形成于该绝缘体的周围的外部导体的电缆。方案十三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六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整体作为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方案十四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十三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共模阻抗比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相比高的电缆,使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的共模阻抗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共模阻抗相等。方案十五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十四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使用具备平行配置的两根内部导体、将该内部导体的周围一并覆盖的绝缘体、以及形成于该绝缘体的周围的外部导体的电缆。本技术的效果如下。根据本技术,提供能够减少起因于共模的近端串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附图说明图1(a)是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的电缆的概略构成图,图1(b)是在该带连接器的电缆中使用的电缆的横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的电缆的概略构成图。图3(a)是本技术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的电缆的概略构成图,图3(b)是在该带连接器的电缆中使用的电缆的横剖视图。图中:1—带连接器的电缆,2—电缆,3—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连接器,5—插卡基板,20—发送侧传输路径,22—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按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a)是本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的电缆的概略构成图,图1(b)是电缆的横剖视图。如图1(a)、图1(b)所示,带连接器的电缆1具备:具有差动信号的收发用的至少两根以上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的电缆2;以及设置在电缆2的两端的连接器4。本实施方式中,对作为电缆2使用具备两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的电缆并构成为能够收发一个通道(channel)的情况进行说明。电缆2是将两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捆扎并在其周围依次设置压紧带14和护套15而形成的。作为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使用具备平行配置的两根内部导体11、将内部导体11的周围分别覆盖的绝缘体12、以及形成于绝缘体12的周围的外部导体13的所谓双轴电缆。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中,在外部导体13和绝缘体12之间设有外部导体13的接地用的地线16。以下,将两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分别称为第一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a、第二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电缆,其具备用于差动信号的收发的至少两根以上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以及连接器,其设置在该电缆的两端,且内置有将连接对象的设备和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的插卡基板,在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并将从所述设备输入的电信号传输到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发送侧传输路径,具备共模阻抗相对于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不匹配、并将从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输入的共模电信号进行反射的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1.06 JP 2014-0003431.一种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缆,其具备用于差动信号的收发的至少两根以上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以及
连接器,其设置在该电缆的两端,且内置有将连接对象的设备和所述差动
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的插卡基板,
在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并将从所述设备输入的电信号传输到所述差动信
号传输用电缆的发送侧传输路径,具备共模阻抗相对于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
不匹配、并将从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输入的共模电信号进行反射的共模反射
用传输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构成为,相对于所述设备侧的传输路径共模阻抗
不匹配且差模阻抗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通过变更构成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的配线图案
的一部分的间隔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通过变更构成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的配线图案
的一部分的间隔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并将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传
输到所述设备的接收侧传输路径,具备将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
信号根据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损失特性来补偿并输出的补偿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相比所述补偿电路形成于所述设
备侧的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发送侧传输路径整体作为所述共模反射用传输路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村庆深作泉杉山刚博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