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双彪专利>正文

拉深弯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45603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3 1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拉深弯曲装置,包括上模部分、下模部分和弹顶器装置;上模部分从上向下包括上模座、上模、垫板、凸模、压料弹性装置、压料板和螺钉,所述上模与上模座固定连接,所述凸模通过上模固定连接在上模座上,所述上模座与上模、凸模之间还隔有垫板,所述螺钉一端连接压料板,另一端在凸模与上模座之间上下活动,并通过垫板限制下行位置,所述压料弹性装置套在螺钉上,位于凸模与压料板之间;下模部分从下向上依次包括下模座、下模、凹模和弯曲凸模,所述下模固定连接在上模座上,所述弯曲凸模设置在下模上,并与下模间隙配合,所述凹模设置在弯曲凸模中间并能上下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械加工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导形零件的拉深弯曲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零件为摩托车上的护栏零件,该零件用料厚t=0.5mm的不锈料钢制成,环形A101半径为6.4mm,环形B102半径为3mm,环形C103半径为8mm。零件的每一道工序是落料冲孔,第二道工序是浅拉深、弯曲复合成形,由于零件中间部分向下凹陷,虽深度不大,但形状复杂,属于特殊的弯曲、拉深零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和维修,且拉深弯曲效果好的异形零件的拉深弯曲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拉深弯曲装置,包括上模部分、下模部分和弹顶器装置;上模部分从上向下包括上模座、上模、垫板、凸模、压料弹性装置、压料板和螺钉,所述上模与上模座固定连接,所述凸模通过上模固定连接在上模座上,所述上模座与上模、凸模之间还隔有垫板,所述螺钉一端连接压料板,另一端在凸模与上模座之间上下活动,并通过垫板限制下行位置,所述压料弹性装置套在螺钉上,位于凸模与压料板之间;下模部分从下向上依次包括下模座、下模、凹模和弯曲凸模,所述下模固定连接在上模座上,所述弯曲凸模设置在下模上,并与下模间隙配合,所述凹模设置在弯曲凸模中间并能上下活动;所述弹顶器包括顶杆、螺杆、托板、弹性装置和螺母,所述弹性装置和托板通过螺母和螺杆固定连接在下模座的底部,顶杆一端穿过下模座与凹模接触并能推动凹模向上运动,另一端与托板接触。进一步的,所述上模上还至少设置有两个凸出的定位销,所述弯曲凸模位于定位销之间,所述上模与所述定位销接触的凸出部分相互配合。进一步的,所述上模与上模座之间通过螺钉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下模与下模座之间通过螺钉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下模与下模座之间还设置有下垫板。进一步的,所述顶杆为两根。进一步的,所术弹性装置为胶皮。进一步的,所述压料弹簧装置为压料橡胶。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后,可以在一套装置上先后完成对零件的拉深和弯曲两道工序,既避免因工人多次装卸造成的零件难定位、易变形问题,也大大节省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因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更利于对装置的维修和更换,减少因装置磨损造成的零件不合格率,在保证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节约制造成本的基础上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是现有技术所需加工零件主视图。图2是现有技术所需加工零件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模座、2.凹模、3.下模、4.压料板、5.压料橡胶、6.凸模、7.上模、8.垫板、9.上模座、10.螺钉、11.弯曲凸模、12.定位销、13.下垫板、14.螺杆、15.顶杆、16.托板、17、胶皮。101.环形A、102.环形B、103.环形C。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3所示,本技术的拉深弯曲装置,包括上模部分、下模部分和弹顶器装置;上模部分从上向下包括上模座9、上模7、垫板8、凸模6、压料弹性装置、压料板4和螺钉10,所述上模7与上模座9固定连接,所述凸模6通过上模7固定连接在上模座9上,所述上模座9与上模7、凸模6之间还隔有垫板8,所述螺钉10一端连接压料板4,另一端在凸模6与上模座9之间上下活动,并通过垫板8限制下行位置,所述压料弹性装置套在螺钉10上,位于凸模6与压料板4之间;下模部分从下向上依次包括下模座1、下模3、凹模2和弯曲凸模11,所述下模3固定连接在上模座9上,所述弯曲凸模11设置在下模3上,并与下模3间隙配合,所述凹模2设置在弯曲凸模11中间并能上下活动;所述弹顶器包括顶杆15、螺杆14、托板16、弹性装置和螺母,所述弹性装置和托板16通过螺母和螺杆14固定连接在下模座1的底部,顶杆15一端穿过下模座1与凹模2接触并能推动凹模2向上运动,另一端与托板16接触。作为进一步改进,本技术所述上模7上还至少设置有两个凸出的定位销12,所述弯曲凸模11位于定位销12之间,所述上模7与所述定位销12接触的凸出部分相互配合。本技术所述上模7与上模座9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下模3与下模座1之间通过螺钉连接。当然它们之间也可以采用别的方式固定连接。作为进一步改进,本技术所述下模3与下模座1之间还设置有下垫板13。从而减少下模3、弯曲凸模11、凹模2与下模座1相互之间的缓冲力,降低相互之间的磨损,提高拉深弯曲装置的使用寿命。在本技术弹顶器中,所述顶杆15为两根。当然也可以根据所加工零件大小、形状设置成一根或数根。本技术所术弹性装置为胶皮17。所述压料弹簧装置为压料橡胶5。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别的具备良好弹性性质的材质,如弹簧等。工作时,将料片放在下模部分的凹模2上,下模3上装有两个定位销12,保证料片环形C端放入定位销12之间定位可靠。运动开始时上模7下行,压料板4先接触凹模2上的料片,由于压料板4上装有压料橡胶5使料片压紧的同时,压料板4相对下模3往上行,此时,凸模6接触到凹模2上的料片,在弹顶器顶杆15及胶皮17弹力的作用下,把料片的环形B拉深到一定高度,接着上模7与弯曲凸模11接触并弯出环形A与环形C的形状,直到整个模具成闭合状态,凸模6与凹模2压死,使被加工的料片得到整形,形成一个零件。上模7上行,在弹顶器中顶杆15及胶皮17弹力的作用下,凹模2把弯曲、拉深成型后的零件从下模3中托出,由此完成一个零件的冲压过程。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后,可以在一套装置上先后完成对零件的拉深和弯曲两道工序,既避免因工人多次装卸造成的零件难定位、易变形问题,也大大节省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因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更利于对装置的维修和更换,减少因装置磨损造成的零件不合格率,在保证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节约制造成本的基础上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技术,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技术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技术所揭示
技术实现思路
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特征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深弯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部分、下模部分和弹顶器装置;上模部分从上向下包括上模座(9)、上模(7)、垫板(8)、凸模(6)、压料弹性装置、压料板(4)和螺钉(10),所述上模(7)与上模座(9)固定连接,所述凸模(6)通过上模(7)固定连接在上模座(9)上,所述上模座(9)与上模(7)、凸模(6)之间还隔有垫板(8),所述螺钉(10)一端连接压料板(4),另一端在凸模(6)与上模座(9)之间上下活动,并通过垫板(8)限制下行位置,所述压料弹性装置套在螺钉(10)上,位于凸模(6)与压料板(4)之间;下模部分从下向上依次包括下模座(1)、下模(3)、凹模(2)和弯曲凸模(11),所述下模(3)固定连接在上模座(9)上,所述弯曲凸模(11)设置在下模(3)上,并与下模(3)间隙配合,所述凹模(2)设置在弯曲凸模(11)中间并能上下活动;所述弹顶器包括顶杆(15)、螺杆(14)、托板(16)、弹性装置和螺母,所述弹性装置和托板(16)通过螺母和螺杆(14)固定连接在下模座(1)的底部,顶杆(15)一端穿过下模座(1)与凹模(2)接触并能推动凹模(2)向上运动,另一端与托板(16)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深弯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部分、下模部分和弹顶器装置;上模部分从上向下包括上模座(9)、上模(7)、垫板(8)、凸模(6)、压料弹性装置、压料板(4)和螺钉(10),所述上模(7)与上模座(9)固定连接,所述凸模(6)通过上模(7)固定连接在上模座(9)上,所述上模座(9)与上模(7)、凸模(6)之间还隔有垫板(8),所述螺钉(10)一端连接压料板(4),另一端在凸模(6)与上模座(9)之间上下活动,并通过垫板(8)限制下行位置,所述压料弹性装置套在螺钉(10)上,位于凸模(6)与压料板(4)之间;下模部分从下向上依次包括下模座(1)、下模(3)、凹模(2)和弯曲凸模(11),所述下模(3)固定连接在上模座(9)上,所述弯曲凸模(11)设置在下模(3)上,并与下模(3)间隙配合,所述凹模(2)设置在弯曲凸模(11)中间并能上下活动;所述弹顶器包括顶杆(15)、螺杆(14)、托板(16)、弹性装置和螺母,所述弹性装置和托板(16)通过螺母和螺杆(14)固定连接在下模座(1)的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双彪
申请(专利权)人:孙双彪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