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湖生态型堤坝护岸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136792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2 1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宾格网生态石笼,在石笼内人工填充石块,在距离湖岸1-5m处排列堆积,并实施双排锚固桩锚固构建成生态堤,生态堤面高于水面30-60cm,在生态堤与原湖岸带间直接填充河道底泥,在生态堤和填充底泥带上种植美化环境的本地乡土草木植物形成景观墙,可改善护岸的周围生态环境与水质状况,达到具有景观功能的生态护岸,从而形成一道独特的太湖风景。本发明专利技术制成的太湖生态型堤坝护岸具有良好的生态性、透水性、柔韧性、抗冲性、防浪性等多项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太湖、江河水环境流域,属于水利、市政工程行业,具体是针对太湖、河道堤坝的护底、护坡、坡脚等方面的防护,达到进一步改善太湖、江河生态环境,而提供的一种太湖生态型堤坝护岸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在我国太湖、江河流域,传统的河道护岸设计结构一般往往只考虑河道的防洪、引水、排涝、蓄水和航运等功能,而较少去考虑河道的生态功能,因此河道的护岸结构多数采用浆砌石块或混凝土等刚性硬质材料,从而破坏了太湖或江河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硬质护岸通常是指在河道岸边上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体等结构,尤其是在城市河道护岸工程中大都采用直立式混凝土挡土墙。这设计种结构占地较小,对于保持岸坡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及防洪安全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造成了对岸坡周围景观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河道坡面采取的封闭形式使得植物和微生物难以在此生存繁衍,严重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其正常生长,带来了太湖水体与陆地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型护坡技术有多种方式,如采用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以及土壤固化剂等对河边、边坡进行护岸,对稳定河岸结构有较好效果,其内涵是利用植物或其与其他工程材料的结合,在河道岸坡上构建具有生态功能的防护系统,实现岸坡的抗冲蚀、防滑动和生态恢复,以达到维持河岸稳定、提高坡面植物生存环境、营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自净能力的目的,并且对岸坡景观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由于太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水面辽阔,汛期水流急,风浪大的特点,原先的河岸大部分采用浆砌石块或混凝土护坡结构,长期受风浪拍打容易发生坍塌情况,特别是在不具备车辆运输通道的山体边和坡度大于45度的坡面,以及良田围垦边堤坝,建筑材料搬运困难、人员施工难度大,因此,如何利用新技术既能够防止太湖由于受到长期间水流冲刷、风浪淘蚀、水土流失加剧等因素,造成的湖岸堤防容易失稳,又能使太湖生态环境得到逐步好转,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态型护岸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太湖生态型堤坝护岸施工方法,该太湖生态型堤坝具有良好的护岸和净化水质的功能。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太湖生态型堤坝护岸施工方法,采用宾格网生态石笼,在宾格网生态石笼上采用PVC保护层,在横截面为30cm×30cm方形的长方体石笼内人工填充3-5cm的鹅卵石石块,在横截面为45cm×45cm方形的长方体石笼内人工填充5-10cm的鹅卵石石块,石料填充分段进行,完成后再将上口封盖盖紧;然后在距离湖岸1-5m处施打双排桩钉,排距120cm,桩钉的间距为40-60cm,桩钉深入泥土40-55cm,同时在吊装船双排桩钉之间安装堆积石笼,填充5-10cm鹅卵石的石笼排列堆积在堤坝外侧,填充3-5cm鹅卵石的石笼排列堆积在堤坝中间及内侧,内外侧石笼与桩钉间采用PVC保护层的钢丝固扎,经施工堆积固扎后的石笼构建成生态堤,其中生态堤面高于水面30-60cm;在生态堤与原湖岸带间直接填充河道底泥,待底泥沉降20-50天后,对填埋的底泥进行平整,底泥高度超出生态堤面20cm,然后在生态堤面和填埋的底泥表面覆盖一层10cm的耕植土,在生态堤和填充底泥带上种植草木,通过人工撒播花草草籽,并且在填充底泥带上采用扦插法种植柳树。所述的宾格网生态石笼采用草绿色、水白色、或墨绿色颜色的PVC保护层,优选草绿色PVC保护层。所述双排锚固桩钉采用钢筋混凝土桩、竹桩、木桩、热塑性树脂桩,优选柔韧性强的热塑性聚氯乙烯(PVC)树脂桩。所述桩钉间的设计间距为40-60cm,优选间距为50cm;每根桩钉深入泥土40-55cm,优选深入泥土为50cm。所述河道底泥是采用挖泥船对太湖或河道疏浚所产生的河道腐泥。所述栽种的草木植物采用本地乡土的花草以及耐干旱、耐水淹、柔韧性好、可弯曲、根系发达的柳树系列品种,优选早熟禾、紫羊茅、结缕草、假俭草、野牛草一种或几种;栽种的柳树优选旱柳、垂柳。本专利技术采用宾格网生态石笼,在石笼内人工填充石块,在距离湖岸1-5m处排列堆积,并实施双排锚固桩锚固构建成生态堤,生态堤面高于水面30-60cm,在生态堤与原湖岸带间直接填充河道底泥,在生态堤和填充底泥带上种植美化环境的本地乡土草木植物形成景观墙,可改善护岸的周围生态环境与水质状况,达到具有景观功能的生态护岸,从而形成一道独特的太湖风景。本专利技术充分利用石笼所提供的空隙空间为水生动物、微生物提供繁衍生存的条件,在河岸水陆交互地带形成一个动植物、微生物生存的小型生态系统,起到对太湖的生态调节、水质净化功能作用。同时生态堤内侧石料之间的缝隙被底泥充填后,植物的根系可以通过石料之间的泥土深深扎入网箱,提高了生态堤的整体牢固性。本专利技术生态堤部分采用太湖、河道疏浚产生的底泥填埋,做到底泥就地取之,可减少运输成本,减少底泥后续处理费用,从而实现底泥的生态无害化处理与循环利用。同时底泥是一种丰富的有机肥料,能提供种植的草木植物生长的充足养分,促进草木的快速生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起到美化护堤,提升环境的作用。本专利技术的施工方法是在格宾网生态石笼上采用PVC保护层,在横截面为30cm×30cm方形的长方体石笼内人工填充3-5cm的鹅卵石石块,在横截面为45cm×45cm方形的长方体石笼内人工填充5-10cm的鹅卵石石块,石料填充分段进行,完成后再将上口封盖盖紧;在距离湖岸1-5m处施打双排桩钉,排距120cm,桩钉的间距为40-60cm,桩钉深入泥土40-55cm,然后采用吊装船在双排桩钉间安装堆积石笼,填充5-10cm鹅卵石的石笼排列堆积在堤坝外侧(靠河中心面),填充3-5cm鹅卵石的石笼排列堆积在堤坝中间及内侧(靠岸面),内外侧石笼与桩钉间采用PVC保护层的钢丝固扎,经施工堆积固扎后的石笼构建成生态堤,生态堤面高于水面30-60cm;在生态堤与原湖岸带间直接填充河道底泥,待底泥沉降20-50天后,对填埋的底泥进行平整,底泥高度超出生态堤面20cm,然后在生态堤面和填埋的底泥表面覆盖一层10cm的耕植土,在生态堤和填充底泥带上种植草木,采用人工撒播花草草籽,同时在填充底泥带上采用扦插法种植柳树。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宾格网生态石笼采用规格即横截面为30cm×30cm和45×45cm方形的长方体石笼。有益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湖生态型堤坝护岸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宾格网生态石笼,在宾格网生态石笼上采用PVC保护层,在横截面为30cm×30cm方形的长方体石笼内人工填充3‑5cm的鹅卵石石块,在横截面为45cm×45cm方形的长方体石笼内人工填充5‑10cm的鹅卵石石块,石料填充分段进行,完成后再将上口封盖盖紧;然后在距离湖岸1‑5m处施打双排桩钉,排距120cm,桩钉的间距为40‑60cm,桩钉深入泥土40‑55cm,同时在吊装船双排桩钉之间安装堆积石笼,填充5‑10cm鹅卵石的石笼排列堆积在堤坝外侧,填充3‑5cm鹅卵石的石笼排列堆积在堤坝中间及内侧,内外侧石笼与桩钉间采用PVC保护层的钢丝固扎,经施工堆积固扎后的石笼构建成生态堤,其中生态堤面高于水面30‑60cm;在生态堤与原湖岸带间直接填充河道底泥,待底泥沉降20‑50天后,对填埋的底泥进行平整,底泥高度超出生态堤面20cm,然后在生态堤面和填埋的底泥表面覆盖一层10cm的耕植土,在生态堤和填充底泥带上种植草木,通过人工撒播花草草籽,并且在填充底泥带上采用扦插法种植柳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湖生态型堤坝护岸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宾格
网生态石笼,在宾格网生态石笼上采用PVC保护层,在横截面为30cm
×30cm方形的长方体石笼内人工填充3-5cm的鹅卵石石块,在横截
面为45cm×45cm方形的长方体石笼内人工填充5-10cm的鹅卵石石
块,石料填充分段进行,完成后再将上口封盖盖紧;然后在距离湖岸
1-5m处施打双排桩钉,排距120cm,桩钉的间距为40-60cm,桩钉深
入泥土40-55cm,同时在吊装船双排桩钉之间安装堆积石笼,填充
5-10cm鹅卵石的石笼排列堆积在堤坝外侧,填充3-5cm鹅卵石的石
笼排列堆积在堤坝中间及内侧,内外侧石笼与桩钉间采用PVC保护层
的钢丝固扎,经施工堆积固扎后的石笼构建成生态堤,其中生态堤面
高于水面30-60cm;在生态堤与原湖岸带间直接填充河道底泥,待底
泥沉降20-50天后,对填埋的底泥进行平整,底泥高度超出生态堤面
20cm,然后在生态堤面和填埋的底泥表面覆盖一层10cm的耕植土,
在生态堤和填充底泥带上种植草木,通过人工撒播花草草籽,并且在
填充底泥带上采用扦插法种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龙曲国华屈俊峰许云强赵欢欢高榕泉袁华安吴宁姚慧许海朱文冯欲慧许建兵沈勇林宗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