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机废气等离子体燃烧净化设备,涉及废气净化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处理各类有机废气的一体化净化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为立式方形结构,由下至上设置三级净化,分别是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和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吸附区。主要设备部件有:进气口、活化电极、催化电极、净化电极、发射级、出气口、等离子体电源、出渣口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分段组合式等离子体发生系统,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效率,对各类有机废气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废气净化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处理各类有机废气的一体化净化设备。
技术介绍
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大部分都具有直接的人体毒性和环境毒性。我国是制造大国,工业生产过程中VOCs的排放量巨大,据资料估计有1200万吨/年。国家颁布的《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意见的通知》,首次正式从国家层面上明确了开展VOCs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将VOCs和SO2、NOx、颗粒物一起列为改善大气质量的防控重点。VOCs也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工作。等离子体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即是处于电离状态的气态。等离子体净化技术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废气治理新技术。具有阻力小、动力消耗少,占地空间小,抗颗粒物干扰能力强等诸多优点。现有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多采用单一发生方式,应用较多的是电晕放电、介质阻挡放电等方式。现有等离子体发生装置主要存在放电强度弱,能量利用率较低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等离子体净化装置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处理有机废气的低温等离子体燃烧净化设备,采用分段组合式不同纳米材料等离子电极发生系统,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效率,对各类有机废气均有能耗低、效率高的效果特点。本技术设计为立式方形结构,由下至上设置三级净化,分别是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和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吸附区。主要设备部件有:进气口、活化电极、催化电极、净化电极、出气口、等离子体电源、发射极、出渣口等。进一步的,进气口安装在设备下部一侧,出气口安装在设备顶部。进一步的,设备主体内部设置三级低温反应净化区,由下至上,按气流通过方向,依次是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和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吸附区。进一步的,在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内设置纳米活化电极。进一步的,在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内设置纳米催化电极。进一步的,在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吸附区内设置纳米净化电极。进一步的,活化电极、催化电极、净化电极均由不同纳米材料组成,由等离子体电源向发射极供电。产生高效的自由基。进一步的,有机废气在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内,匀布降速,在活化电极产生的等离子体作用下,废气被活化,其中易断裂的分子键在此处被打断,有机废气中自由电子激化,得到预处理。进一步的,有机废气在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内,通过纳米材料催化电极构成的通道,由等离子体电源向发射极供电产生高能等离子体、自由基,轰击有机废气分子键,使其断裂、氧化燃烧让大部分有机废气分解。进一步的,有机废气在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吸附区内,进一步经过纳米净化电极的介质阻挡放电方式,产生的等离子体的强化作用下,对难断裂的有机废气分子键打断、过滤,产生无害的氧分子和水分子,废气达无害强化处理。进一步的,净化后的气体由出气口排出。进一步的,有机废气进入本技术装置处理无需预除尘,废气中的大颗粒粉尘以及净化过程中去除的杂质落入底部,由出渣口排出。本技术采用三级处理,废气依次经过预处理、处理和强化处理,能有效去除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等杂质,处理效果好。本技术采用不同的电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得等离子体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率。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有机废气由装置下部进气口进入设备,废气中的大颗粒粉尘直接落入底部灰斗,由出渣口排出,有机废气向上首先经过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在低温活化电极产生的等离子体的作用下,废气中的有机分子键被打断、活化,废气得到预处理。废气继续向上经过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在纳米催化电极产生的高能等离子体作用下,废气中有机物质均被等离子氧化燃烧、分解,废气继续上升通过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吸附区,在介质阻挡放电方式的净化电极的作用下,转变成无害的水分子和氧分子,由出气口排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有机废气等离子体燃烧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1.进气口,2.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3.纳米活化电极,4.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5.纳米催化燃烧电极,6.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吸附区,7.纳米净化电极,8.发射极,9.等离子体电源,10.设备壳体,11.出气口 12.出渣口。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设计为立式方形结构,由下至上设置三级净化区,分别是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2)、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4)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吸附区(6)。主要设备部件有:进气口(1)、纳米活化电极(3)、纳米催化电极(5)、纳米净化电极(7)、发射极(8)、等离子体电源(9)、设备壳体(10),出气口(11)出渣口(12)。进一步的,进气口(1)安装在设备下部一侧,出气口(11)安装在设备顶部。进一步的,设备主体内部设置三级反应净化区,由下至上,按气流通过方向,依次是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2)、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4)和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吸附区(6)。进一步的,在进气口(1)上方是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2),内设置纳米活化电极(3)。活化电极(3)为网状结构,由发射极(8)尖端放电方式产生等离子体。低温纳米活化电极(3)材质为不锈钢网状,厚度20mm, 透气率65%,涂装了含有SiO2的纳米材料。发射极电极材质为不锈钢丝,并涂装TiSiC2纳米材料。进一步的,在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2)上方设置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4),在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4)内设置纳米电极材质为不锈钢板蜂窝体,长度1000mm,单个蜂窝直径100mm ,涂装了含有TiO2的纳米材料。发射极电极材质为不锈钢丝,并涂装TiSiC2纳米材料。进一步的,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4)上方设置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吸附区(6),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吸附区内净化电极材质为不锈钢丝网,厚度30mm, 透气率60%,在其上涂装了含有MgO2的纳米材料。发射极电极材质为不锈钢丝,并涂装TiSiC2纳米材料。进一步的,净化后的气体由出气口(11)位于设备壳体(10)顶部排放。进一步的,纳米活化电极(3)、纳米催化电极(5)、纳米净化电极(7)均由位于设备壳体(10)上方等离子体电源(9)供电。进一步的,出渣口(12)位于设备底部。进一步的,本技术中的不同纳米材料,如纳米ZnO、纳米TiO2可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进一步的,本技术中的涂装负载方法,可采用浸渍法或微波辐射法。本技术的工作流程是:有机废气由装置下部进气口(1)进入有机废气等离子燃烧净化设备,废气中的大颗粒粉尘直接落入底部灰斗,由出渣口(12)排出,有机废气向上首先经过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2),在纳米活化电极(3)产生的等离子体的作用下,荷电、激化,废气得到预处理。废气继续向上经过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4),在纳米催化电极(5)产生的高能等离子体作用下,有机废气中主要分子键均被打断、氧化燃烧、分解。废气继续上升通过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吸附区(6),进一步经过纳米净化电极的介质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废气等离子体燃烧净化设备,设备主体为立式方形结构,其特征是:采用三级净化,分别是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和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吸附区,主要设备部件有:进气口、活化电极、催化电极、净化电极、发射极、出气口、等离子体电源、出渣口,进气口安装在设备下部一侧,出气口安装在设备顶部,在进气口上方设置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在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内设置活化电极,在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上方设置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在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内设置催化燃烧电极,在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上方设置等离子体净化吸附区,在等离子体净化吸附区内设置净化电极,出气口位于设备顶部,出渣口位于设备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废气等离子体燃烧净化设备,设备主体为立式方形结构,其特征是:采用三级净化,分别是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和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吸附区,主要设备部件有:进气口、活化电极、催化电极、净化电极、发射极、出气口、等离子体电源、出渣口,进气口安装在设备下部一侧,出气口安装在设备顶部,在进气口上方设置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在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内设置活化电极,在等离子体预处理活化区上方设置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在等离子体催化燃烧区内设置催化燃烧电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光明,黄浩,夏钧锋,高博,徐令忠,徐丽君,黄彩云,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金源环保科技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