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辰祥专利>正文

车用减缓冲撞强度的安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3111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用减缓冲撞强度的安全装置,包括盒体10、与盒体边缘铰接的盒盖11,放置于盒体内部的可充气囊袋12,在盒体的两端设置挂钩15、16,一端的挂钩上方设充气接管19,它伸出盒体外通过软弹性管30与机械式或电子式充气装置40连接。能将本装置设置于安全带上,冲撞发生时,气囊袋12能自动胀开,有效地保护前、后座乘客。使用方便安装时不需要改变车内的固定设备。(*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技术涉及一种交通运输车辆乘客用的安全设备,尤其是一种装设于车内安全带上,能于冲撞时于人体正前方形成安全缓冲垫层的装置。按照美国交通部(DOT)对车辆的安全测试,在车行驶速度50公里/小时的时候如产生冲撞,车内已扣上安全带的人体模型显示其重力加速度几乎达到50g,在此情况下,头部及颈部会向前弯曲,并撞击到胸部,因而导致严重的伤害。这种撞击情况发生时,若在胸前形成一气垫层能够有效地防止人身伤害。公用的车用减缓冲撞强度的安全装置,如安全气囊装置,在冲撞事故发生时,能适时胀开,使前冲的人体撞向该胀开的充气囊体上而可防止人体伤害。现有的安全气囊大都装设在方向盘内部,不同厂家的汽车若无设置安全气囊的装置,就必须针对方向盘的其它相关结构重新设计,否则无法将安全气囊放入其中。为此汽车制造厂家经常感到烦恼,因为这种结构设计的改变势必涉及较复杂的变更设计与厂内生产线的改变。故而虽然明知安全气囊在危急情况时具有保护生命的功能,但市售的各种汽车中,绝大部分仍未配置这种冲突减缓安全装置。更加麻烦的是,现有在道路上奔驰的旧有车辆,因其不同厂商制造车辆的特殊性,根本不可能将安全气囊装置装设于方向盘中,也就是说针对已出厂而没有此类安全装置的汽车,难以安装此类缓冲安全装置。现有安全气囊装置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它只是设置在驾驶人员的方向盘上,其它前座后座乘客在冲撞发生时,完全没有任何的安全遮护装置,常用的安全气囊显然也无法适用于其它的车内乘客。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车用冲突减缓安全装置,它将安全气囊装置于车内安全带表面,使前、后座乘客、驾驶人都能得到安全保护。此外,通过设置的结构,达到在碰撞产生的瞬间,自动充气并胀开遮护于人体正表面,使用方便。同时不需要更改车内的现有方向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用减缓冲撞强度的安全装置,包括盒体-->10,与盒体边缘铰接的盒盖11,放置于盒体内部的可充气囊袋12,盒体两端设置挂钩15、16,一端挂钩上方设充气接管19,该充气接管19的一端伸入盒体内,另端伸出盒体外通过软弹性管30与机械式或电子式充气装置40连接。挂钩15、16,设置穿孔槽17、18与安全带20连接。机械式充气装置40为一盒体,在盒体内部分隔为左、右两个空间,沿其中两空间之一设置可沿盒体移动的重量块44,另一空间设置偏心块51,击发装置52,气体贮筒53,前述重量块44的末端一侧设置止动夹55与偏心块的边缘缺口54钩合,该止动夹55与一中心轴56通过扭力3弹簧57扭转定位;击发装置52安装于一容器60中,使击发装置的前尖端59对准贮筒53的顶端61,容器62一侧设出气管62,该出气管62与软弹性管30连接。电子式充气装置40中设置一压力传感器70,该压力传感器连接贮气筒71前端的电磁阀72,贮气筒的出气口73与软弹性管30连接。机械式充气装置的与重量块44相邻处的中间隔板通过内侧面压条49形成小波浪形靠接部位50,其设置重量块44的空间的上、下外侧面均设软弹性垫层45、46、47,压条49用调整螺栓63固定。软弹性管30与盒体充气接管19接合处采用快速接头。该充气装置40装设于车窗内上缘。该充气装置40装设于座椅旁的车内底面空间。图1为本技术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盒盖打开时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断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囊装已充气的侧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机械式充气装置安装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机械式充气装置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机械式充气击发装置结构示意图。图8为电子式充气装置示意图。图9为安装示意图之一。图10为安装示意图之二。图11为冲撞发生时本技术工作状态示意图。现结合附图进一步叙述本技术的结构与实施例:-->参见图1~7:本技术包括一空心盒体10,该盒体10可设为长条状,它含有一个可因受力而打开的盒盖11,该盒盖11与盒体10在盒体10的一侧单片式铰接,也可在盒体两侧采用双片对开方式铰接。在盒体内部设置折叠式囊袋12,使囊袋12的底面以固定件13与盒体内表面14,其余囊袋袋体部分依次由下往上逐层堆叠。在盒体10的两端分别设置挂钩15、16,它的位置较盒体底部略低并预设穿孔槽17、18供穿置定位于发全带20上。挂钩15、16任一端的稍许偏上侧接充气接管19,该充气接管19一端伸入盒体内连接囊袋12上,另端则外露连接软弹性管30。空心盒体10两端分别设置挂钩15、16,该挂钩15、16通过穿孔槽17、18穿置定位于安全带20上。在挂钩15、16的任一挂钩上方设置一充气接管19,该充气接管一端伸入盒体10内与囊袋12连接,另端接软弹性管30,通过该软弹性管连接一充气装置40。充气装置40中设置两端向外延伸片41、42,在盒内则以一中间隔板43将充气装置的盒体分隔为左、右两个空间。在右空间中设置一重量块44,在该空间的上下左右及右内侧面均设有软弹性垫层45、46、47。整个重量块44的长度较软盒体内侧右空间短,形成一具有适当长度的滑移空间48。该右空间的左内侧预设压条49与重量块44的靠接部位形成小波浪状。而在左空间则依次序设有偏心块51、击发装置52、气体贮筒53。上述偏心块51的一角设置缺口54,使该缺口54与一设于重量块44末端一侧的止动夹55能互相钩合。偏心块51以一中心轴56予以定位,在该定位轴心的下方设置扭力弹簧57,使其处于扭紧状态。击发装置52被定位于一枢孔58中,并使其前尖端59对准贮筒53预伸入容器60中的顶端封口61。并沿此容器60预设一外伸的出气管62。充气装置40固定在汽车的安全带20表面以后,当车内发生碰烈冲撞时,内部的重量块44将因惯性力而沿箭头A的方向猛力后退,偏心块51将因而脱离末端止动夹55的卡合,而使其下方弹簧驱使偏心块51以中心轴56为轴心沿箭头B方向产生旋转动作,偏心块51的偏心转动将因而快速敲动击发装置52,使其冲向贮筒53顶端,其前尖端59能刺破贮筒53的瓶口,筒-->内预贮气体将因而快速溢出,并由出气口62送出。被刺破溢出的气体将沿软弹性管30送入盒体10中,经由充气接管19,迅速使内部囊袋12充满气体,将盒盖11胀开。形成图4所示的气垫囊120。充气装置40内的重量块44究竟于车子承受何种撞击力时才开始产生动作,可以通过计算与试验取得。也可以预先设置一个调整螺栓63,使该螺栓能压动调整压条49,使小波浪状靠接部分50因其靠紧程度的不同而使重量块44形成不同的阻力状态。从而取得在不同的冲撞值时产生动作的效果。参见图8~11,可以将充气装置40采用电子式装置,该电子式装置可以预先设置一压力传感器70,并将传感器70与贮气筒71前端的电磁阀72连接。当撞击产生较正常值偏高的压力时,电磁阀72开启,使贮气筒71内的预贮气体可以快速通过其出气管73而进入软弹性管30中,也能达到迅速对盒体10内部囊袋12充气的功能。将本技术放置于车内时,整个盒体10可以方便地装设于安全带20上,充气装置40则可装设于车窗90的内上缘91上。在充气装置40与安全带20之间用软弹性管连接。该充气装置40也可以安装于座椅旁的车内底面空间92上,以及其他使用安全带的地方。一旦冲撞事故产生时,乘客受力向前倾,但预置于安全带20上的盒体内囊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减缓冲撞强度的安全装置,包括盒体10,与盒体边缘铰接的盒盖11,放置于盒体内部的可充气囊袋12,其特征是:盒体两端设置挂钩15、16,一端挂钩上方设充气接管19,该充气接管19的一端伸入盒体内,另端伸出盒体外通过软弹性管30与机械式或电子式充气装置40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用减缓冲撞强度的安全装置,包括盒体10,与盒体边缘铰接的盒盖11,放置于盒体内部的可充气囊袋12,其特征是:盒体两端设置挂钩15、16,一端挂钩上方设充气接管19,该充气接管19的一端伸入盒体内,另端伸出盒体外通过软弹性管30与机械式或电子式充气装置40连接。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减缓冲撞强度的安全装置,其特征是:挂钩15、16,设置穿孔槽17、18与安全带20连接。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减缓冲撞强度的安全装置,其特征是:机械式充气装置40为一盒体,在盒体内部分隔为左、右两个空间,沿其中两空间之一设置可沿盒体移动的重量块44,另一空间设置偏心块51,击发装置52,气体贮筒53,前述重量块44的末端一侧设置止动夹55与偏心块的边缘缺口54钩合,该止动夹55与一中心轴56通过扭力3弹簧57扭转定位;击发装置52安装于一容器60中,使击发装置的前尖端59对准贮筒53的顶端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辰祥
申请(专利权)人:陈辰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