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28147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1 17: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不会造成大型化或无需追加部件,并且能够缓和用于限制各方向的移动量的部位受到冲击而造成的损伤,并容易提高耐久性。在下侧固定材与上侧固定材之间,设置有从透镜支架突出的且用于缓和上下方向、平面方向以及旋转方向冲击的卡止部,并且,通过使从透镜支架突出的卡止部与设置于下侧固定构件的卡止部和/或设置于上侧固定构件的卡止部相互接触,以限制上下方向、平面方向以及旋转方向的最大移动量,由此,无需对现有的结构作大的变更,也能够提高对冲击的耐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镜驱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透镜驱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用于对保持透镜的透镜支架进行弹性支承的板弹簧的透镜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移动电话中,装载于智能手机(多功能型移动电话)或平板型终端等中的摄像头不仅具有高像素,而且大多还装载有自动对焦装置。如图16所示,作为装载有自动对焦装置的透镜类驱动方式,广泛采用了使用音圈马达的透镜驱动装置。 如图16?图21所示,使用了音圈马达的透镜驱动装置包括:中央位置形成有用于保持透镜(未图示)的螺纹部3d的透镜支架3 ;安装于透镜支架3上的驱动线圈4 ;下弹簧2和上弹簧7,其分别安装于透镜支架3上,用于从下方侧和上方侧支承着透镜支架3 ;方形的外架9,其安装于透镜支架3的周围,由软铁等磁性体构成而作为外侧金属盖;以及多个磁铁6,其安装于外架9上,并且外周形状形成为顺应(匹配)外架9内壁的形状,内周形状形成为顺应驱动线圈4外周的形状。 下弹簧2的轮廓部2d形成为与下侧固定材I中的板弹簧轮廓保持部Id相对应的形状,安装于下侧固定材I上。上弹簧7的轮廓部7d形成为与安装于外架9上的上侧固定材8中的板弹簧轮廓保持部8d相对应的形状,安装于上侧固定材8上。上弹簧7的内圈部7e形成为与透镜支架3上表面相对应的形状。 在下侧固定材I的四角设置有导向部lb。导向部Ib与上侧固定材8的四角的导向部8b相接触,由此决定了透镜驱动装置的高度。 驱动线圈4设置在由外架9和磁铁6产生的、呈放射状分布于该驱动线圈4周围的磁场中。因此,如图17的箭头所示,随着通电,驱动线圈4产生朝向被摄体方向(上方、下方)的洛伦兹力。驱动线圈4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使透镜支架3移动到与下弹簧2和上弹簧7的复原力相平衡的预定位置。 因此,图16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通过调节流入驱动线圈4的电流值来控制透镜支架3的移动量,由此能够自由改变透镜(未图示)的位置。 另外,如图16?图19所示,上弹簧7的导向部7a与透镜支架3的前端卡止部3a相卡合,以决定透镜支架3旋转的方位。在外架9中设置有多个弯曲部9a,以作为限制上、下方向移动量的卡止机构。弯曲部9a插入透镜支架3的内侧壁部(侧面方向卡止部)3e与驱动线圈4内侧之间。卡止部3f设置于驱动线圈4的下侧安装位置附近,即驱动线圈4的内侧。 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f利用外架9的下端面9c来限制透镜的移动量。外架9的下端面9c在未被驱动时与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f隔开间隔C,在驱动时与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f相接触。也就是说,在驱动时,侧面部9b将作为最大移动量的间隔C限制为零,由此阻止透镜驱动装置的移动。 另外,近年来,随着摄像头的高像素化,出现透镜驱动装置受到下落冲击等的影响无法发挥其特性等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有方案提出给透镜驱动装置追加用于限制平面方向或旋转方向移动量的卡止机构。 例如,如图16、图20所示,使用由高强度的软铁类基材形成的外架9的弯曲部9a,作为限制平面方向的卡止机构。具体而言,在透镜驱动装置未驱动时,将形成于外架9内周侧且向下方延长的弯曲部9a与透镜支架3的内侧壁部(侧面方向卡止部)3e配置为相互隔开间隔(最大移动量)E0并且,透镜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时,使弯曲部9a与内侧壁部3e相互接触,由此限制平面方向的移动(形成间隔E为零的状态而不移动)。 另外,现有的透镜驱动装置也包括旋转方向的卡止机构。由旋转方向的卡止机构限制旋转方向的移动量,使得在大扭矩的作用下弹簧构件也不会受到损伤。 例如图16、图2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在透镜驱动装置未驱动时,外架9的弯曲部9a中的侧面部9b与向外周侧延长的透镜支架3的导向部3b之间,具有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最大旋转量F。并且,随着透镜驱动装置进行驱动,外架9的侧面部9b与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c接触。通过将弹簧构件限制至最大旋转量F,使得在透镜旋入时产生的旋转扭矩作用下弹簧构件也不会产生伸长或压弯等微小变形。 为了防止使用了音圈马达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各部件彼此间相互接触而造成磁滞(hysteresis)现象,而利用上弹簧7和下弹簧2将透镜支架3的上部和下部连结起来。由此,在透镜支架3移动并开始上浮后,透镜支架3移动到间隔(最大移动量)C之前,维持着由透镜支架3和各部件之间的间隔,而与其他部件不发生丝毫接触。 但是,在因下落等而对透镜驱动装置施加上下方向冲击的情况下,有时作为上下方向卡止机构的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f与外架9的下端面9c发生碰撞,卡止部3f受到破损,或者因冲击而造成驱动线圈4脱落,或者因冲击传递到所连结的下弹簧2或上弹簧7上而发生微小变形起,由此无法发挥出透镜驱动装置的特性功能。 另外,在受到平面方向冲击的情况下,有时作为平面方向卡止机构的透镜支架3的内侧壁部3e与外架9的弯曲部9a发生碰撞,会造成内侧壁部3e产生应变、作为树脂接合部的破损、驱动线圈4脱落,或者冲击传递到所连结的下弹簧2或上弹簧7上而产生微小变形,由此无法发挥出透镜驱动装置的特性功能。 进而,还出现了随着施加下落冲击的方向而使透镜支架3发生急剧旋转的情况。假如在施加了旋转方向冲击的情况下,透镜旋入时作为旋转方向卡止机构的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c与外架9的侧面部9b发生碰撞,卡止部3c被压坏或磨削,由此将冲击传递到所连结的下弹簧2或上弹簧7上而产生微小变形起,或者内部产生垃圾而落到透镜驱动装置内部,这样无法发挥出透镜驱动装置的特性功能。 在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6-25172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用于缓和施加于透镜驱动装置上的上下方向冲击的方法,在上侧固定材8的卡止部8a附近设置有具有弹性的多个突起。突起的材质为用于透镜驱动装置等中的普通液晶聚合物等。为了获得充分弹性力,需要确保充分的长度。但是,在保持透镜驱动装置的上下方向尺寸较短的状态下削薄厚度而获得弹性力,这从强度或成形的角度上看存在问题,为了使专利文献中设置于透镜驱动装置上的突起获得充分弹性力,需要沿着上下方向延长透镜驱动装置的尺寸。 进而,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作为遮挡灰尘的防护壁,透镜驱动装置几乎均形成为使外架9配置于最外部的结构,但难以在外架9的内侧安装紧凑的减振器结构。 另外,透镜驱动装置需要适应高像素,而使用了与以往透镜驱动装置相比透镜直径更大的透镜,或增加透镜片数的层叠透镜(例如,将以往的三片透镜增加至四片,或者将以往的四片透镜增加至五片等)。为此,随着层叠透镜片数的增加或透镜直径的扩大而增大了透镜自身的质量,由于增大了透镜驱动装置的质量,从而也增大了透镜驱动装置所承受的冲击。为了应对随着质量增加而增大的冲击力,增加作为上下方向卡止机构的卡止部8a或作为平面方向卡止机构的透镜支架3的内侧壁部3e的厚度从而提高强度,或者增加弯曲部9a的厚度,以增大作为旋转方向卡止机构的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c与外架9的侧面部9b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对透镜驱动装置小型化造成的妨碍。 另外,在使用了比以往大一圈的大型透镜且不减小磁铁6的形状的情况下,则难以将透镜组装到与现有尺寸相同的外形中,且难以将外架9的弯曲部9a插入到透镜支架3的内侧壁部3e与驱动线圈4之间。为此,公开了具有无需将外架9的弯曲部9a插入内侧壁部3e与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包括:用于保持透镜并以被摄体侧作为光轴方向上方的透镜支架;配设于所述透镜支架的外侧,用于使透镜支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驱动线圈;配置于所述透镜支架上方侧的上侧固定材;配置于所述透镜支架下方侧的下侧固定材;用于将所述透镜支架与所述上侧固定材连结起来,且将透镜支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摆动的上弹簧;以及用于将所述透镜支架与所述下侧固定材连结起来,且将透镜支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摆动的下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支架包括形成于所述驱动线圈下方侧且从所述透镜支架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在所述突起部的上表面形成有第一卡止部,在所述上侧固定材的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止部相接触以限制所述透镜支架在光轴方向的移动量的上下方向限制部,在所述驱动线圈未驱动的状态下,所述透镜支架的第一卡止部与所述上侧固定材的上下方向限制部相互隔开预定的间隔。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2.19 JP 2013-262924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包括: 用于保持透镜并以被摄体侧作为光轴方向上方的透镜支架; 配设于所述透镜支架的外侧,用于使透镜支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驱动线圈; 配置于所述透镜支架上方侧的上侧固定材; 配置于所述透镜支架下方侧的下侧固定材; 用于将所述透镜支架与所述上侧固定材连结起来,且将透镜支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摆动的上弹簧;以及 用于将所述透镜支架与所述下侧固定材连结起来,且将透镜支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摆动的下弹簧;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支架包括形成于所述驱动线圈下方侧且从所述透镜支架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 在所述突起部的上表面形成有第一卡止部, 在所述上侧固定材的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止部相接触以限制所述透镜支架在光轴方向的移动量的上下方向限制部, 在所述驱动线圈未驱动的状态下,所述透镜支架的第一卡止部与所述上侧固定材的上下方向限制部相互隔开预定的间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镜支架的突起部的侧面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萩原一嘉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景美达光学技术有限公司惠州大亚湾三美达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