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内化成装置及其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22825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1 1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内化成装置及其氢氧混合引排装置,包括排气管和离心通风机,还包括与排气管的排气口连通且直径逐渐变化的导气管,导气管包括与排气管连通处的中间管和分别与中间管的两端相连的两个端管,两个端管的直径均大于中间管的直径。由于导气管的两个端管的直径大于中间管的直径,在向导气管中通气时,中间管处会形成负压,而中间管与排气管连通,因此会在负压作用下将排气管中的气体吸出。通过上述设置,可保证即使在离心通风机断电或因故障停止后,操作者也可通过向导气管中充气而将残留在排气管中的气体吸出,避免了气体的积存,从而降低了安全隐患。通过增加导气管还可提高该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的排气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电池内化成装置及其氢氧混合物弓I排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蓄电池加工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蓄电池内化成装置及其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国内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目前,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内化成工序,充电过程中,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的氢原子与电子,又发生副反应形成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形成氢氧混合物,通过密闭的排气管道排到外界。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密闭排气管道01加离心通风机02的结构,将氢氧混合物收集到密闭封排气管道01内再排到外界。其中,排气管道01为S型,且该排气管道01的进气口 011朝下,出气口 012朝上,整体排气管道01的走向是从进气口 011逐渐上升到顶部后再逐渐下沉到底部离心机02处,再通过出气口 012排出。现有装置中的动力仅仅为离心通风机02,这使得一旦离心通风机02断电或者设备故障停止运转后,无法为氢氧混合物提供动力后,氢氧混合物会涡流在密闭封排气管道01中,由于混合物中氢气比与氧气密度低,氢原子会上升存留在排气管道01顶部,而氧原子会下沉到排气管道01的底部,随着时间推移,当积存的氢氧混合物浓度达到一定值时,若遇明火(充电时电池极柱与电源线连接时若操作不当极易产生明火),极易发生气爆,存在极大的安全隐串 ■/Q1、O 因此,如何及时排除排气管道内的氢氧混合物,以降低排除安全隐患,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及时排出除排气管道内蓄电池内化成工序中散逸的氢氧混合物,以降低排除安全隐患。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的蓄电池内化成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包括排气管和离心通风机,其还包括: 与所述排气管的排气口连通,且直径逐渐变化的导气管,所述导气管包括与所述排气管连通处的中间管和分别与所述中间管的两端相连的两个端管,且两个所述端管的直径均大于所述中间管的直径。 优选地,上述的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中,两个所述端管关于所述中间管对称。 优选地,上述的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中,所述导气管水平放置,所述排气管位于所述导气管的下方。 优选地,上述的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中,所述排气管包括与所述导气管的轴线垂直相连的竖直管和与所述竖直管相连的倾斜管,且所述倾斜管倾斜向上并与所述竖直管连通,所述离心通风机设置在所述倾斜管内。 优选地,上述的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中,所述导气管为不锈钢管。 一种蓄电池内化成装置,包括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其中,所述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为如上述任一项的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引排装置,包括排气管和离心通风机,其还包括与排气管的排气口连通且直径逐渐变化的导气管,该导气管包括与排气管连通处的中间管和分别与中间管的两端相连的两个端管,且两个端管的直径均大于中间管的直径。工作时,由于导气管的两个端管的直径大于中间管的直径,在向导气管中通气时,中间管处会形成负压,而该中间管与排气管连通,因此会在负压作用下将排气管中的气体吸出。通过上述设置,可保证即使在离心通风机断电或因故障停止后,操作者也可通过向导气管中充气而将残留在排气管中的气体吸出,避免了气体的积存,从而降低了安全隐患。 此外,通过设置导气管还可提高该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的排气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公开的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及时排除排气管道内的氢氧混合物,以降低安全隐患。本专利技术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弓I排装置的蓄电池内化成装置。 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引排装置,包括排气管1和离心通风机2,其还包括与排气管1的排气口连通且直径逐渐变化的导气管3,该导气管3包括与排气管1连通处的中间管和分别与中间管的两端相连的两个端管,且两个端管的直径均大于中间管的直径。工作时,由于导气管3的两个端管的直径大于中间管的直径,在向导气管3中通气时,中间管处会形成负压,而该中间管与排气管1连通,因此会在负压作用下将排气管1中的气体吸出。通过上述设置,可保证即使在离心通风机2断电或因故障停止后,导气管3在外界空气流动过程中,使排气管1处形成负压而将残留在排气管1中的气体吸出,避免了气体的积存,从而降低了安全隐患。 此外,通过增加导气管3还可提高该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的排气效率。 具体的,该导气管3是由不锈钢引流板形成,并由不锈钢角柱支撑。 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上述的两个端管关于中间管对称,即该导气管3的母线为弧线,优选地,为圆弧线。通过上述设置可保证通过该导气管3的气体的流速稳定。在实际中还可将导气管3的母线设置为折线,即该导气管3为锥筒结构。 在该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正常放置时,上述的导气管3水平放置,即导气管3的轴线平行于水平面,并将上述的排气管1设置在导气管3的下方。由于氢气的质量密度较小会沉积在上升到排气管1的顶部,当氢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若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鉴于此,优选的将导气管3设置在排气管1上方,在通过向导气管3内吹气或外界流动风能流经引流板时,优先的将排气管1内的氢气吸出,防止氢气在排气管1内的沉积,从而降低了安全隐患。本申请只是公开了一种具体的放置方式,在实际中还可将排气管1设置在导气管3的上方,首先排除排气管1中的氧气以消除氢气爆炸时对氧气的要求。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公开的排气管1具体包括:与导气管3的轴线垂直相连的竖直管11和与竖直管11相连的倾斜管12。其中,该竖直管11的轴线与导气管3的轴线平行,且同时该导气管3位于排气管1的上方,因此,竖直管11垂直于水平面设置,以进一步保证氢气能够聚集在竖直管11的顶部便于被导气管3中的气体带走。为了防止气体沉积在离心通风机2处,将排气管1的倾斜管12设置为倾斜向上的布置形式,以保证排气管1内的气流自动平稳上升,并在离心通风机2和外界风力的吸力下,排气管1内部的气流排放顺畅无阻力,提高车间内的空气环境质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包括排气管(1)和离心通风机(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排气管(1)的排气口连通,且直径逐渐变化的导气管(3),所述导气管(3)包括与所述排气管(1)连通处的中间管和分别与所述中间管的两端相连的两个端管,且两个所述端管的直径均大于所述中间管的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包括排气管(I)和离心通风机(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排气管(I)的排气口连通,且直径逐渐变化的导气管(3),所述导气管(3)包括与所述排气管(I)连通处的中间管和分别与所述中间管的两端相连的两个端管,且两个所述端管的直径均大于所述中间管的直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端管关于所述中间管对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内化成氢氧混合物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3)水平放置,所述排气管(I)位于所述导气管(3)的下方。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恒祥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瑞宇蓄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