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热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04661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04 1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焖热杯,主要包括一外杯、一内杯及一上盖。该内杯为金属制,其可分离地结合于该外杯内部,且该内杯与外杯间形成一通道,且该外杯至少设有一气孔连通外部,而该上盖可分离地结合于该外杯上部,用以封闭其杯口;藉此,该外杯内部下方可放入发热包,而令发热包产生的热气环绕于通道内,且由气孔调节内部加热后的压力,形成加热、保温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焖热杯
本技术涉及一种杯子,尤指一种焖热杯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因为强调休闲生活的重要,加上周休二日的关系,所以大部分的家庭通常会于周末至户外游玩、露营,接触大自然来放松身心,缓和紧张的工作情绪;而针对户外露营而言,烹煮食物需依靠生火或瓦斯,包含器材、食物的准备以及烹饪时间,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 上述依靠生火及瓦斯的烹煮器具,为了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能,以及维持长时间的温度,导致天然资源的耗费也相当大;因此,如何在郊外从事烹煮及露营时将食物加热,且不耗费能源又能长时间使用,即为目前须改善的重点所在。 现有的保温杯具,杯体大多为一体成形,仅有上盖可与其拆离,故,杯体内部清洗不易,须借助刷具清洁,才能深入底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加热、保温效果的焖热杯,以节省天然资源的浪费,且方便清洗。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种焖热杯,主要包括:一外杯,其包含一环体及一底盖,该环体具有一内壁与一外壁,该内壁框围出一上、下呈开口的容置空间,该底盖活动地结合于该环体下部,且该外杯至少设有一气孔连通外部;一金属制内杯,其活动地结合于该环体下部,该内杯受底盖框围,且该内杯与该底盖间形成一通道;以及一上盖,其活动地结合于该环体上部。 所述气孔设于该底盖,通道通过该气孔连通外部。 所述上盖具有一金属制内衬,该内衬活动地结合于上盖内部,该内衬与环体形成接触。 所述上盖具有一握持部。 [0011 ] 所述环体外缘设有一止滑环。 所述环体的内壁与外壁间形成一夹道,该夹道与通道形成连通。 所述气孔设于外壁,夹道通过该气孔连通外部。 本技术还包括一滤网设于该环体与内杯间。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焖热杯的底盖内部可装入市面上贩卖的发热包,使发热包产生的热源发散、环绕于通道内,并通过金属制内杯的传导,而对装于容置空间内的食物有烹煮、加热、保温的效果。由于本技术的上盖、内杯及底盖是可拆离地结合于环体上,因此,而相对现有保温杯具有清洗容易,不易藏污纳垢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分解图。 图2为本技术的组合立体图。 图3为本技术的平面剖面图。 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剖面图。 其中: 发热包H焖热杯10外杯11 上盖12内杯13环体14 底盖15内壁16a外壁16b 容置空间17气孔18凹槽19 止滑环20通道21内衬22 沟槽23密封环24握持部25 螺纹26夹道27烹饪室28 过滤网29穿孔30握把31 肩部3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焖热杯10包括一外杯11、一上盖12及一内杯13。 外杯11包含一环体14及一底盖15,该环体14具有一内壁16a与一外壁16b,且该内壁16a与外壁16b顶端形成相连,该内壁16a框围出一上、下呈开口的容置空间17 ;底盖15可分离地结合于环体14下部,且该外杯11至少设有一气孔18连通外部,在本实施例中,该环体14以圆筒状做说明,非用以限制其外观,而该底盖15呈开口向上的圆筒状,其结合于该环体14下部的外壁16b,而该气孔18设于邻近该底盖15开口的壁面上。 再者,该外杯11的环体14外缘环设一凹槽19,该凹槽19内容设一止滑环20,该止滑环20由橡胶、硅胶等具止滑效果的材质所制。 内杯13为金属制,其可分离地结合于该环体14下部的内壁16a,用以封闭该容置空间17下方的开口,该内杯13受该底盖15框围,该内杯13外缘与底盖15内缘间形成一通道21,底盖15底部与内杯13底部间形成相隔;在本实施例中,该内杯13对应该环体14呈开口向上的圆筒状,且内杯13顶部与环体14顶部齐平。 上盖12可分离地结合于该外杯11的环体14上部,用以封闭该容置空间17上方的开口及该内杯13的开口,该上盖12具有一金属制内衬22,该内衬22可分离地螺合于上盖12内部,内衬22 —侧环设一沟槽23,该沟槽23容设一密封环24,该密封环24与该环体14及该内杯13形成接触,使内杯13内部形成密封状态,以防止汤水滴漏。 该上盖12具有一握持部25,以便于使用者拿取,或是可利用挂勾连结于握持部25,而将本技术挂设于背包上,使其形成携带方便的产品。 承上所述,该外杯11的环体14、底盖15及内杯13与上盖12、内衬22之间的结合方式可例如为扣合、螺合等,在本实施例中,以外杯11的环体14与底盖15间、上盖12与内衬22间、内杯13与环体14间及上盖12与环体14间的相对组装位置各设有螺纹26对应,以螺合方式组装固定。 藉此,本技术利用底盖15底部与内杯13底部间形成的相隔空间放置市售的发热包H,令发热包H产生的热源发散、环绕于通道21内,并透过金属制内杯13的传导及具有金属制内衬22的密封,而对装于内的食物有加热、焖煮及保温的效果。 为避免热源过热导致外杯11内部膨胀,该外杯11上所设的气孔18则做为压力调节之用,热源可由气孔18适时的排出,而减少内部压力。本文所述的发热包H为一般登山、露营用品店贩卖的产品,其只要将内容物相互搓揉,即会开始发热,该发热包H为一般现有设计,且不是本技术额重点故不予赘述。 续请参阅图4与图5所示,其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分解图与剖面图。以下仅针对与上述不同之处做详细描述。该外杯11的环体14为金属材质所制,其内壁16a与外壁16b间呈相隔而形成一夹道27,而该夹道27与该通道21形成连通,该夹道27藉由该气孔18与外部形成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该外杯11的环体14的轴向长度略比该内杯13长,而该内杯13螺合于环体14内壁16a下部,使得该环体14的容置空间17与该内杯13内部合围形成一可供放置食材的烹饪室28。 承上所述,本技术还包括一滤网29,其呈片状且表面设有多个穿孔30,该滤网29中央设有一握把31,以便于拿取。滤网29设于环体14与内杯13间,该内杯13中段设有一肩部32,滤网29底面搭设于该肩部32,而顶面受环体14内壁16a底部压抵,以将滤网29固定。藉此,内杯13内部可放入茶叶、花茶…等冲泡食材,透过滤网29的过滤,而使得于饮用时,不会喝到食材的残渣。 当该底盖15底部与内杯13底部间形成的相隔空间放置市售的发热包H状态下,该发热包H产生的热源发散、环绕于通道21及夹道27内,并透过环体14、内杯13的金属导热特性及上盖12的密封,而对装于该烹饪室28的食物有加热、焖煮及保温的效果。 现有的保温杯具,杯体大多为一体成形,仅有上盖可与其拆离,故,杯体内部清洗不易,须借助刷具清洁,才能深入底部。由于本技术的上盖、内杯及底盖是可拆离地结合于环体上,因此,而相对形成清洗容易,不易藏污纳垢的优点。 再者,当该内杯13内部或烹饪室28烹煮泡面后,可将该外杯11的底盖15拆离该环体14,当作盛装干面类汤品的器皿;当该内杯13装有冲泡类的饮品时,亦可将该底盖15拆离该环体14,当作分享杯使用。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焖热杯,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一外杯,其包含一环体及一底盖,该环体具有一内壁与一外壁,该内壁框围出一上、下呈开口的容置空间,该底盖活动地结合于该环体下部,且该外杯至少设有一气孔连通外部;一金属制内杯,其活动地结合于该环体下部,该内杯受底盖框围,且该内杯与该底盖间形成一通道;以及一上盖,其活动地结合于该环体上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焖热杯,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 一外杯,其包含一环体及一底盖,该环体具有一内壁与一外壁,该内壁框围出一上、下呈开口的容置空间,该底盖活动地结合于该环体下部,且该外杯至少设有一气孔连通外部; 一金属制内杯,其活动地结合于该环体下部,该内杯受底盖框围,且该内杯与该底盖间形成一通道;以及 一上盖,其活动地结合于该环体上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焖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孔设于该底盖,通道通过该气孔连通外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焖热杯,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昱达
申请(专利权)人:帅达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