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母排,包括导电极板、绝缘板以及接线端子;导电极板包括依序叠设的第一导电极板、第二导电极板和第三导电极板,第一导电极板与第二导电极板之间及第二导电极板与第三导电极板之间设有绝缘板;第一导电极板上设有第一定位孔,第二导电极板、第三导电极板及绝缘板上设有第二定位孔;接线端子包括铜柱和铜套;铜柱的小头端穿过第一定位孔与设于第二定位孔内的铜套过盈配合,铜柱的大头端的内侧面紧贴第一导电极板的一侧面,铜套的内侧面紧贴第一导电极板的另一侧面,铜套的外壁与第二定位孔的孔壁之间设有电气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复合母排中接线端子具有很强的抗振动能力,与第一导电极板接触面大,有效控制了温升。(*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母排
本技术涉及一种复合母排。
技术介绍
复合母排是由一层或多层材料叠加而成,其中有导电材料,如紫铜,黄铜或铝;有绝缘材料,如薄膜,绝缘纸或环氧材料等,并将这些绝缘材料逐层叠合在导电材料中,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多层复合结构连接电路。 现有复合母排存在的问题是:因各导电极板分别处于不同的层面,在实际安装时就需要采用不同长度规格的紧固件来紧固,不便于批量装机,还有位于最上层的螺栓头会高出安装平面,阻碍了电控柜体的体积缩减;另外,为了方便连接各种电气元件,还需要在导电极板上设置垫高的凸台或导电柱来使安装面平齐,但目前除薄板(一般为2mm以内)采用拉伸凸台外,基本上都是用接线端子来垫高的,由于安装柜体空间的限制,在实现大电流连接时通常采用3_以上甚至更厚的铜排来实现,这些接线端子多采用滚齿型压铆方式安装,但这种滚齿型压铆方式存在不足: 如图1所示,滚齿型压铆需要在铜柱与导电极板处增加滚齿及挤料槽,而后采用模具将铜柱强行压入导电极板的安装孔内,使多余的材料挤压到挤料槽内,从而达到铆固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实现在导电极板两个端面均突出外表面的安装凸台,但由于该结构必须要通过导电极板的安装孔,因而只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构造,且其抗冲击振动的能力较差,在带振动的场合中使用有失效的风险;另外铜柱与导电极板(相当于本申请中的第一导电极板)的接触面积小,温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复合母排中接线端子采用滚齿型铆压方式安装,导致其抗冲击振动能力差,和铜柱与第一导电极板接触面小,导致温升升高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结构更为合理的复合母排,该复合母排中接线端子具有很强的抗振动能力,与第一导电极板接触面大,有效控制了温升。 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复合母排,包括导电极板、绝缘板以及接线端子; 所述导电极板包括依序叠设的第一导电极板、第二导电极板和第三导电极板,所述第一导电极板与所述第二导电极板之间及所述第二导电极板与所述第三导电极板之间设有所述绝缘板; 所述第一导电极板上设有用于设置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导电极板、所述第三导电极板及所述绝缘板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正对位置设有用于设置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定位孔; 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导电极板两侧的铜柱和铜套;所述铜柱的小头端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与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内的铜套过盈配合,所述铜柱的大头端的内侧面紧贴所述第一导电极板的一侧面,所述铜套的内侧面紧贴所述第一导电极板的另一侧面,所述铜套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壁之间设有电气间隙。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铜套的外端的外径小于其上与所述外端相对设置的内端的外径,并且所述外端与所述内端通过斜面过渡,所述斜面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铜柱上的轴向通孔为阶梯型通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导电极板与所述第二导电极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导电极板与所述第三导电极板之间设有空气间隙。 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 (I)本技术的复合母排中,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导电极板两侧的铜柱和铜套,并且铜柱和所述铜套采用过盈铆压方式配合,这样就能有效增强接线端子的抗振动能力,另外,所述铜柱的大头端的内侧面与第一导电极板的一侧面紧贴,所述铜套的内侧面与第一导电极板的另一侧面紧贴,这样就使得接线端子与第一导电极板的接触面积更大,可有效控制温升;通过设置电气间隙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 (2)本技术的复合母排中,所述铜套的外端的外径小于其上与所述外端相对设置的内端的外径,并且所述外端与所述内端通过斜面过渡,所述斜面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内;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有效增加槽宽,延长电气爬电距离,以满足电气安规要求,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3)本技术的复合母排中,所述铜柱上的轴向通孔为阶梯型通孔,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避免螺栓头高出安装平面,使得安装空间更为紧凑,可进一步缩减柜体体积。 (4)本技术的复合母排中,所述第一导电极板与所述第二导电极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导电极板与所述第三导电极板之间设有空气间隙,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就可根据实际电路需要设计一定的表面爬电距离,更为有效的提升产品在严酷污染条件下安全使用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现有复合母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复合母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附图标记为:1_绝缘板;2_第一导电极板;21_第一定位孔;3_第二导电极板;4_第三导电极板;5_第二定位孔;6-铜柱;61_小头端;62_大头端;7-铜套;71_外端;72_内端;73_斜面;8_空气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复合母排的具体结构做以说明: 一种复合母排,包括导电极板、绝缘板I以及接线端子;所述导电极板包括依序叠设的第一导电极板2、第二导电极板3和第三导电极板4,所述第一导电极板2与所述第二导电极板3之间及所述第二导电极板3与所述第三导电极板4之间设有所述绝缘板I ;所述第一导电极板2上设有用于设置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定位孔21,所述第二导电极板3、所述第三导电极板4及所述绝缘板I与所述第一定位孔21正对位置设有用于设置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定位孔5 ;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导电极板2两侧的铜柱6和铜套7 ;所述铜柱6的小头端61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21与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5内的铜套7过盈配合,所述铜柱6的大头端62的内侧面紧贴所述第一导电极板2的一侧面,所述铜套7的内侧面紧贴所述第一导电极板2的另一侧面,所述铜套7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定位孔5的孔壁之间设有电气间隙。本实施例的复合母排中,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导电极板2两侧的铜柱6和铜套7,并且铜柱6和所述铜套7采用过盈铆压方式配合,这样就能有效增强接线端子的抗振动能力,另外,所述铜柱6的大头端62的内侧面与第一导电极板2的一侧面紧贴,所述铜套7的内侧面与第一导电极板2的另一侧面紧贴,这样就使得接线端子与第一导电极板2的接触面积更大,可有效控制温升;通过设置电气间隙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 本实施例中,所述铜套7的外端71的外径小于其上与所述外端71相对设置的内端72的外径,并且所述外端71与所述内端72通过斜面73过渡,所述斜面73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孔5内。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有效增加槽宽,延长电气爬电距离,以满足电气安规要求,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铜柱6上的轴向通孔63为阶梯型通孔,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避免螺栓头高出安装平面,使得安装空间更为紧凑,可进一步缩减柜体体积。 所述第一导电极板2与所述第二导电极板3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导电极板3与所述第三导电极板4之间设有空气间隙8,由图可知,本实施例的所述空气间隙是设置在绝缘板I上的,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就可根据实际电路需要设计一定的表面爬电距离,更为有效的提升产品在严酷污染条件下安全使用的能力。 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母排,包括导电极板、绝缘板(1)以及接线端子;所述导电极板包括依序叠设的第一导电极板(2)、第二导电极板(3)和第三导电极板(4),所述第一导电极板(2)与所述第二导电极板(3)之间及所述第二导电极板(3)与所述第三导电极板(4)之间设有所述绝缘板(1);所述第一导电极板(2)上设有用于设置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定位孔(21),所述第二导电极板(3)、所述第三导电极板(4)及所述绝缘板(1)与所述第一定位孔(21)正对位置设有用于设置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定位孔(5);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导电极板(2)两侧的铜柱(6)和铜套(7);所述铜柱(6)的小头端(61)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21)与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5)内的铜套(7)过盈配合,所述铜柱(6)的大头端(62)的内侧面紧贴所述第一导电极板(2)的一侧面,所述铜套(7)的内侧面紧贴所述第一导电极板(2)的另一侧面,所述铜套(7)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定位孔(5)的孔壁之间设有电气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母排,包括导电极板、绝缘板(I)以及接线端子; 所述导电极板包括依序叠设的第一导电极板(2)、第二导电极板(3)和第三导电极板(4),所述第一导电极板(2)与所述第二导电极板(3)之间及所述第二导电极板⑶与所述第三导电极板(4)之间设有所述绝缘板(I); 所述第一导电极板(2)上设有用于设置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定位孔(21),所述第二导电极板(3)、所述第三导电极板(4)及所述绝缘板(I)与所述第一定位孔(21)正对位置设有用于设置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定位孔(5); 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导电极板⑵两侧的铜柱(6)和铜套(7);所述铜柱(6)的小头端(61)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21)与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5)内的铜套(7)过盈配合,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胜锰,阳林,张胜浩,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冠华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