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器的保护电路。其中,该控制器的保护电路包括:保护支路,并联在控制线圈的两端,用于释放控制线圈产生的反向电压,其中,控制线圈为控制感性负载供电回路通断的线圈。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控制器容易受到干扰的技术问题,进而达到了提高控制器工作稳定性的效果。(*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器的保护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子电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控制器的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油田自动化系统中所使用的各种类型控制器如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Unit,简称RTU)、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当控制器连接电机、变压器、继电器、电磁阀等工业电气设备时,这些设备为感性负载,投切时会产生很高的反电势,这不仅可能损坏元件,而且会产生高频的电磁波干扰其它电路,通过电源直接侵入到控制器设备中。因为,电感线圈中的电流变化必然产生感应电动势,电流变化率越高,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这种感应电动势的低频分量将通过某种路径传导到探测电路中,而高频分量将会通过辐射而耦合到探测电路中,成为严重的电磁干扰。 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目前油田上所使用的控制器输出开关量采用继电器光电隔离固态继电器(SolidState Relay,简称SSR)隔离输出。由于交流接触器等感性负载在通断电时,会在其两端产生反向电压,特别是在其断电时线圈内的能量无法释放,产生的反向电压会很大。此反向电压能量不大,持续时间很短,但幅度很高,因此会产生很强的干扰,通过线路或辐射影响控制器的工作。 针对相关技术中控制器容易受到干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控制器的保护电路,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控制器容易受到干扰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器的保护电路。 根据本技术的控制器的保护电路,所述控制器的信号用于控制感性负载,所述保护电路包括:保护支路,并联在控制线圈的两端,用于释放所述控制线圈产生的反向电压,其中,所述控制线圈为控制所述感性负载供电回路通断的线圈。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支路包括:第一保护支路,并联在所述控制线圈的两端,用于对所述反向电压进行旁路泄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护支路包括:第一限压元件和第二限压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限压元件和所述第二限压元件串联后,并联在所述控制线圈的两端,并且第一节点连接至信号地,其中,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一限压元件和所述第二限压元件之间的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压元件和所述第二限压元件均为压敏电阻。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支路包括:第二保护支路,并联在所述控制线圈的两端,用于对所述反向电压进行短路释放。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保护支路包括:第三限压元件,并联在所述控制线圈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限压元件为压敏电阻。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线圈包括第一控制线圈和第二控制线圈,其中,所述第一控制线圈两端的电压小于所述第二控制线圈两端的电压,所述保护支路包括:第一保护支路,并联在所述第一控制线圈的两端,用于对所述第一控制线圈产生的所述反向电压进行旁路泄压;以及第二保护支路,并联在所述第二控制线圈的两端,用于对所述第二控制线圈产生的所述反向电压进行短路释放。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线圈控制的开关触点与所述第二控制线圈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护支路包括:第一限压元件和第二限压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限压元件和所述第二限压元件串联后,并联在所述第一控制线圈的两端,并且第一节点连接至信号地,其中,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一限压元件和所述第二限压元件之间的节点,所述第二保护支路包括:第三限压元件,并联在所述第二控制线圈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压元件、所述第二限压元件和所述第三限压元件均为压敏电阻。 在本技术中,采用具有以下结构的控制器的保护电路:保护支路,并联在控制线圈的两端,用于释放所述控制线圈产生的反向电压,其中,所述控制线圈为控制所述感性负载供电回路通断的线圈。通过设置能够对感性负载的控制线圈产生的反向电压进行释放的保护支路,实现了将感性负载在通断电时在控制线圈两端所产生的反向电压释放掉,避免反向电压通过线路或辐射影响控制器的工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控制器容易受到干扰的技术问题,进而达到了提高控制器工作稳定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器的保护电路的示意图;以及 图2是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控制器的保护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器的保护电路,以下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器的保护电路做具体介绍: 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器的保护电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控制器的保护电路主要包括保护支路10,其中,控制器用于控制感性负载,保护支路10并联在控制线圈J的两端,用于释放控制线圈J产生的反向电压,其中,控制线圈J为控制感性负载供电回路通断的线圈。 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器的保护电路,通过设置能够对感性负载的控制线圈产生的反向电压进行释放的保护支路,实现了将感性负载在通断电时在控制线圈两端所产生的反向电压释放掉,避免反向电压通过线路或辐射影响控制器的工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控制器容易受到干扰的问题,进而达到了提高控制器工作稳定性的效果。 具体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根据感性负载工作电压的高低,提供了不同结构的保护支路10,以下具体说明: 对于感性负载工作电压相对较低的情况,保护支路10主要包括第一保护支路,该第一保护支路并联在控制线圈的两端,用于对反向电压进行旁路泄压。即,对于感性负载工作电压相对较低的情况,保护支路10通过旁路泄压方式对控制线圈两端的反向电压进行释放。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保护支路主要包括第一限压元件和第二限压元件,其中,第一限压元件和第二限压元件串联后,并联在控制线圈的两端,并且第一节点连接至信号地,其中,第一节点为第一限压元件和第二限压元件之间的节点。具体地,第一限压元件和第二限压元件均可以为压敏电阻。 对于感性负载工作电压相对较高的情况,保护支路10主要包括第二保护支路,该第二保护支路并联在控制线圈的两端,用于对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器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感性负载,所述保护电路包括:保护支路,并联在控制线圈的两端,用于释放所述控制线圈产生的反向电压,其中,所述控制线圈为控制所述感性负载供电回路通断的线圈,其中,所述保护支路包括:第一保护支路,并联在所述控制线圈的两端,用于对所述反向电压进行旁路泄压,所述第一保护支路包括:第一限压元件和第二限压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限压元件和所述第二限压元件串联后,并联在所述控制线圈的两端,并且第一节点连接至信号地,其中,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一限压元件和所述第二限压元件之间的节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器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感性负载,所述保护电路包括: 保护支路,并联在控制线圈的两端,用于释放所述控制线圈产生的反向电压,其中,所述控制线圈为控制所述感性负载供电回路通断的线圈, 其中,所述保护支路包括:第一保护支路,并联在所述控制线圈的两端,用于对所述反向电压进行旁路泄压, 所述第一保护支路包括:第一限压元件和第二限压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限压元件和所述第二限压元件串联后,并联在所述控制线圈的两端,并且第一节点连接至信号地,其中,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一限压元件和所述第二限压元件之间的节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压元件和所述第二限压元件均为压敏电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支路包括: 第二保护支路,并联在所述控制线圈的两端,用于对所述反向电压进行短路释放。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支路包括:第三限压元件,并联在所述控制线圈的两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压元件为压敏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门虎,丁慎花,辛力,陈宇,吴斌,沈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