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交流接触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置于交流接触器的低成本直流驱动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置式交流接触器驱动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整流器、第二整流器、继电器,所述第一整流器输入端与交流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器正极通过继电器常闭触点和正向连接的第五二极管与励磁线圈正端连接,所述励磁线圈负端接地,所述第一整流器负极接地,所述第二整流器输入端分别通过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与交流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器正极通过继电器驱动线圈和正向连接的第六二极管与励磁线圈正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器正极通过第三电容接地,所述第二整流器负极接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路成本低,适合量大面广的交流接触器性能的提升。(*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置式交流接触器驱动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交流接触器,特别涉及内置于交流接触器的驱动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交流接触器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控制电器,传统的交流接触器在使用交流控制电源(50Hz/60Hz)操控时,铁心和短路环中的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占总能耗的90%以上,加大了电网线路上的电能损耗。为改变这种高能耗运行状况,主要的方法是取消短路环采用直流驱动电路结构,依靠电子电路完成交流接触器吸合至吸持过程的控制。 交流接触器通过改变交流接触器励磁线圈的交流运行方式为直流吸合、直流吸持运行方式,使交流接触器技术性能不断提高。然而,由于交流接触器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固定,难以将电子控制电路内置于交流接触器,现在仍然有90 %的接触器是在交流控制电源状态下运行;交流接触器产品更换周期较短,客户对产品的价格较为敏感,低成本的电子电路设计就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从交流接触器运行故障分析得知触头熔焊、线圈烧损是影响交流接触器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一种内置于交流接触器的低成本直流驱动控制电路就成了业界的热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内置于交流接触器的低成本直流驱动控制电路,改善交流接触器运行效率提高可靠性。 本技术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内置式交流接触器驱动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整流器、第二整流器、继电器,所述第一整流器输入端与交流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器正极通过继电器常闭触点和正向连接的第五二极管与励磁线圈正端连接,所述励磁线圈负端接地,所述第一整流器负极接地,所述第二整流器输入端分别通过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与交流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器正极通过继电器驱动线圈和正向连接的第六二极管与励磁线圈正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器正极通过第三电容接地,所述第二整流器负极接地。 本技术的内置式交流接触器驱动控制电路,采用两条独立的整流电路分别提供励磁线圈的吸合电流和吸持电流。第一整流器直接将交流电压Us整流,得到较高电压的直流电,为励磁线圈提供吸合电流。通过一段时间的延时,继电器吸合,常闭触点断开,第一整流器停止供电,励磁线圈由第二整流器提供较低电压的吸持电流,延时时间可以通过第三电容进行调节。电路中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除了可以降压,调节第二整流器的输出电压夕卜,还能够对两条整流电路进行隔离,避免相互影响,提高电路可靠性。采用电容降压,基本上不消耗功率、无温升,并具有体积小的特点。 进一步的,所述交流接线端并联有压敏电阻。 在交流接线端并联压敏电阻,可以提高对雷电等强干扰的保护,提高交流接触器可靠性。 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驱动线圈两端并联有稳压二极管和第五电容。 继电器驱动线圈两端并联电容和稳压二极管,可以降低线圈通断时反电动势的干扰,避免触头抖动,有利于提高电路可靠性。通过选择稳压二极管的击穿电压(稳压值),可以控制继电器的动作电压。 进一步的,所述励磁线圈正端和负端并联有第七二极管,所述第七二极管正极接地,负极接励磁线圈正端。 交流接触器励磁线圈属于感性负载,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感应电动势,并联二极管有利于降低降低感应电动势对控制电路造成的干扰和影响。 更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常闭触点并联有灭弧电路。 继电器常闭触点并联灭火电路有利于延长触点寿命,提高交流接触器产品可靠性。 具体的,所述灭弧电路由第三二极管、第二电阻和第四电容构成,所述第三二极管与第二电阻并联后与第四电容串联,所述第三二极管正极接第一整流器正极,所述第三二极管负极连接第四电容,第四电容另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正极。 采用电容、电阻和二极管构成灭弧电路,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灭弧效果好。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电路设计巧妙,结构简单紧凑,可靠性高,非常适合嵌入空间有限的交流接触器外壳使用。电路成本低,适合量大面广的交流接触器性能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本技术的内置式交流接触器驱动控制电路,采用两条独立的整流电路分别提供励磁线圈的吸合电流和吸持电流。第一整流器直接对交流电压Us进行全波整流,得到较高的直流电压,通过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为励磁线圈提供可靠的吸合电流,符合传统交流接触器上电即动作的使用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延时后,继电器吸合,常闭触点断开,第一整流器停止供电,励磁线圈由第二整流器提供较低电压的吸持电流,延时时间可以通过第三电容进行调节。电路中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为降压电容,除了可以调节第二整流器的输出电压外,还能够对两条整流电路进行隔离,避免相互影响。采用电容降压,不消耗功率,无温升,并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的特点。 实施例 本例内置式交流接触器驱动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整流器D1、第二整流器D2、继电器Jl等主要零部件,如图1所示。图中,Al、A2为交流接线端,压敏电阻Rl并联在交流接线端,可以提高对于雷电等强干扰的抑制能力。第一整流器Dl输入端直接连接交流接线端,对交流电进行全波整流,输出脉动直流电。第一整流器Dl正极通过继电器Jl的常闭触点JKl和正向连接的第五二极管D5与励磁线圈LI正端连接,为励磁线圈LI提供吸合电流。为了避免继电器Jl的常闭触点JKl通断时产生电弧,本例继电器常闭触点JKl并联有由第三二极管D3、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容C4构成的灭弧电路。其中,第三二极管D3与第二电阻R2并联后与第四电容C4串联,第三二极管D3正极接第一整流器Dl正极,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连接第四电容C4的正极,第四电容C4的负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正极,第五二极管D5负极接励磁线圈正端。图1中,励磁线圈LI正端和负端并联有第七二极管D7,用于降低感应电动势的干扰。第七二极管D7正极接地,负极接励磁线圈LI正端,励磁线圈LI负端接地。第一整流器Dl负极和第二整流器D2负极相连并接地,第二整流器D2输入端分别通过第一电容Cl和第二电容C2与交流接线端Al和A2连接,第二整流器D2正极通过继电器Jl的驱动线圈和正向连接的第六二极管D6与励磁线圈LI正端连接,第二整流器D2正极还通过第三电容C3接地。本例电路中,继电器Jl驱动线圈两端并联有稳压二极管D4和第五电容C5构成的防抖动电路,可以降低线圈通断时反电动势的干扰,避免触头抖动,通过选择稳压二极管的稳压值,还可以控制继电器的动作电压。图1电路中,通过选择第一电容Cl和第二电容C2电容的容量,可以调整第二整流器D2的输出电压,改变第三电容C3的容量,可以调整继电器Jl常闭触点动作的延迟时间。本例中,继电器Jl的动作电压取值大大低于交流接触器吸合电压的下限值,从而避免交流接触器处于吸合电压下限临界区域时,交流接触器反复吸合、释放引起的触头抖动,从根本上消除了现有交流接触器出现触头熔焊的隐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内置式交流接触器驱动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整流器、第二整流器、继电器,所述第一整流器输入端与交流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器正极通过继电器常闭触点和正向连接的第五二极管与励磁线圈正端连接,所述励磁线圈负端接地,所述第一整流器负极接地,所述第二整流器输入端分别通过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与交流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器正极通过继电器驱动线圈和正向连接的第六二极管与励磁线圈正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器正极通过第三电容接地,所述第二整流器负极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内置式交流接触器驱动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整流器、第二整流器、继电器,所述第一整流器输入端与交流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器正极通过继电器常闭触点和正向连接的第五二极管与励磁线圈正端连接,所述励磁线圈负端接地,所述第一整流器负极接地,所述第二整流器输入端分别通过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与交流接线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器正极通过继电器驱动线圈和正向连接的第六二极管与励磁线圈正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器正极通过第三电容接地,所述第二整流器负极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式交流接触器驱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接线端并联有压敏电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式交流接触器驱动控制电路,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昊,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海沃斯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