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执行器的外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84662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6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执行器的外壳,包括壳体本身和贯穿壳体内外的通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能够产生冷气的制冷单元,所述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测温装置,所述壳体内部还设置有控制电路,所述制冷单元、测温装置均与控制电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电动执行器的通道上设置测温装置,在壳体内部埋设制冷器,并通过控制电路将测温装置与制冷器电连接,达到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制冷器工作使电动执行器不过温的目的,当环境温度不高时,制冷器不工作,从而使电动执行器内部的温度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内波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执行器的外壳
本技术涉及一种外壳,尤其是一种电动执行器的外壳。
技术介绍
电动执行器也可称之为电动执行机构。是一种能提供旋转或直线运动的驱动装置,它以电源为驱动能源并在某种控制信号作用下运行操作,电动执行器缺点体现在:仅适用于防爆要求不高,气源缺乏的场所。结构相对复杂,推力小,平均故障率比气动执行机构较高,而由于结构复杂性的问题,对于现场维护人员的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电机运行会产生热量,调节频率大的话,易造成电机过热,也增加了减速齿轮的磨损;还有运行较慢,从调节器输出信号开始,到调节阀响应而运动至指定位置,往往耗时较多,以上是较之气动或液动执行器所表现不足的地方。 因此散热问题对电动执行器来说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市场上的电动执行器一般都是通过开设散热孔,配合风扇进行散热,这种散热方式虽然能够散热,但是呆过厂房的人都知道,夏天厂房里的风机吹出来的都是热风,因此,在环境温度过高的时候,采取风扇散热的效果并不好,所以电动执行器处于高温的环境下仍然无法较好的散热,所以提供一种能够保证电动执行器在一个最佳温度范围内工作的的散热方式对电动执行器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执行器的外壳,包括壳体本身和贯穿壳体内外的通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能够产生冷气的制冷单元,所述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测温装置,所述壳体内部还设置有控制电路,所述制冷单元、测温装置均与控制电路电连接。 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电动执行器的外壳包括壳体本身,以及贯穿外壳内外的通道,所述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测温装置,所述壳体内部填设制冷单元,所述壳体内部还设置有控制电路,所述测温装置、制冷单元均和控制电路电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测温装置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为温敏电阻。所述控制电路由调压单元、放大单元、比较单元和驱动单元组成,所述调压单元耦接于外部电源,所述放大单元耦接于测温单元和调压单元,所述比较单元耦接于放大单元,所述驱动单元耦接于比较单元,并还耦接于制冷单元。 如图3所示,所述测温单元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一端耦接于外部电源,另一端耦接于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一端耦接于第一电阻,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为温敏电阻。 如图4所示,所述调压单元包括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所述第三电阻一端耦接于外部电源,另一端耦接于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一端耦接于第三电阻,另一端接地。 如图5所示,所述放大单元包括放大器和第五电阻,所述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耦接于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之间,所述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耦接于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之间,所述放大器的供电端耦接于外部电源,接地端接地,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一端耦接于放大器的输出端,另一端耦接于比较单元。 如图6所示,所述比较单元包括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比较器,所述第六电阻一端耦接于外部电源,另一端耦接于第七电阻,所述第七电阻一端耦接于第六电阻,另一端接地,所述比较器的正向输入端耦接于放大器的输出端,所述反相输入端耦接于第六电阻与第七电阻之间,所述比较器的供电端耦接于外部电源,接地端接地,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耦接于驱动单元。 如图7所示,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八电阻、NPN三极管和继电器线圈,所述第八电阻一端耦接于比较器的输出端,另一端耦接于NPN三极管的基极,所述NPN三极管的基极耦接于第八电阻,集电极耦接于外部电源,发射极耦接于继电器线圈,所述继电器线圈一端耦接于NPN三极管的发射极,另一端接地。 如图1和图8所示,所述制冷单元包括常开开关和制冷器,所述常开开关一端耦接于地,另一端耦接于制冷器的一接线端,所述制冷器的一接线端耦接于常开开关,另一接线端耦接于外部电源,所述制冷器的制冷部设置于壳体内部以供应冷气,散热部设置于壳体外部以排出热气,制冷器的散热为四道散热口,设置在电动执行器壳体的外侧,由于其制冷部设置在壳体内侧因此从外面看不到。 本技术通过设置测温装置对电动执行器的温度进行检测、通过设置制冷单元对电动执行器进行降温,通过设置控制电路对测温装置和制冷单元进行电连接,接收测温装置产生的温度信号并最终控制制冷单元工作,通过产生冷气以将电动执行器内部的温度降下来,使电动执行器工作在一个最佳范围的温度内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电动执行器的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控制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技术的测温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技术的调压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技术的放大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技术的比较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技术的驱动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8为本技术的制冷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0、制冷器的散热部;1、壳体本身;2、测温装置;3、调压单元;4、放大单元;5、比较单元;6、驱动单元;7、制冷单元;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A1、放大器;A2、比较器;T、NPN三极管;K、继电器线圈;Κ-00、常开开关;Η、制冷器。 【具体实施方式】 电动执行器的外壳如图1所示,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都是来自于壳体内部,而通道贯穿于壳体的内部与外部,因此在通道侧壁上设置测温装置(2)可以准确地检测到电动执行器壳体内部的温度。 所述测温装置(2 )如图3所示,包括第一电阻(Rl)与第二电阻(R2 ),而第二电阻(R2)为温敏电阻,并且为正温度系数的温敏电阻(当温度越高时,第二电阻(R2)的阻值也越大),采取如图3所示的连接方式,在正常的温度时,第二电阻(R2)上的电压为U1=VCC*R2/(R1+R2),当温度升高时,第二电阻(R2)的阻值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因此在第二电阻(R2)上分到的电压U2就大于Ul。 所述调压单元(3)的工作原理与测温装置(2)类似,也是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串联在电路中达到分压的目的,根据串联电路阻值的大小与电压大小成正比的原理,即不同的阻值分到的电压不同,所述第四电阻(R4)上分到的电压为U3=VCC*R4/(R3+R4),R4上的电压进行调整,改变R4的阻值即可。 所述放大单元(4)的正向输入端耦接于第一电阻(Rl)与第二电阻(R2)之间,反向输入端耦接于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之间,根据放大器(Al)的工作原理,放大器(Al)对第二电阻(R2)上的电压与第四电阻(R4)上的电压的差值进行放大并由输出端输出,其中第五电阻(R5)起到了限制电流大小的作用。 所述比较单元(5)的正向输入端耦接于放大器(Al)的输出端,反向输入端耦接于第六电阻(R6)与第七电阻(R7)之间,所述第六电阻(R6)与第七电阻(R7)构成了调压器,与上述的测温装置(2)和调压单元(3)的工作原理相同,通过改变第七电阻(R7)的阻值,可以改变分在第七电阻(R7)上的电压。比较器(A2)对该电压与放大器(Al)输出的电压进行比较,如果放大器(Al)输出的电压来得大,比较器(A2)输出高电平的比较电压,所述的放大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执行器的外壳,包括壳体本身和贯穿壳体内外的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能够产生冷气的制冷单元,所述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测温装置,所述壳体内部还设置有控制电路,所述制冷单元、测温装置均与控制电路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执行器的外壳,包括壳体本身和贯穿壳体内外的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能够产生冷气的制冷单元,所述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测温装置,所述壳体内部还设置有控制电路,所述制冷单元、测温装置均与控制电路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执行器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装置包括: 第一电阻:耦接于外部电源; 第二电阻:为温敏电阻,一端耦接于第一电阻,另一端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执行器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调压单元:耦接于外部电源以产生调压信号; 放大单元:耦接于测温装置与调压单元分别接收测温信号与调压信号,并产生放大信号; 比较单元:耦接于放大单元以接收放大信号,并产生比较信号; 驱动单元:耦接于比较单元以接收比较信号,还耦接于制冷单元并输出驱动制冷单元的驱动信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执行器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压单元包括: 第三电阻:耦接于外部电源; 第四电阻:一端耦接于第三电阻,另一端接地。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执行器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单元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光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捷德利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