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光片,包含一基材、多个第一棱镜组及多个第二棱镜组。第一棱镜组彼此相互间隔,且各包括至少一个沿一方向延伸设置在基材之第一棱镜柱。第二棱镜组与第一棱镜组交错并排地设置于基材,且各包括至少一个沿平行该方向延伸设置在基材的第二棱镜柱。第二棱镜柱的高度小于第一棱镜柱的高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棱镜组与第二棱镜组的交错排列以及第一棱镜柱与第二棱镜柱高度与宽度的不一致性,改善了基材的翘曲与渗湿现象,同时也减轻了迭纹与缺陷所造成的影响。(*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聚光片
本技术涉及一种聚光片,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不同高度棱镜柱的聚光片。
技术介绍
现有液晶屏幕(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背光模块通常利用具有棱镜柱(Prism Rod)结构的聚光片(Prism Sheet)来增加屏幕正面视角的亮度。 而现有的聚光片具有一基材及数个彼此平行沿一特定方向排列在基材上,且高度与宽度皆相等的棱镜柱。此聚光片虽可借由直接折射(Direct Refract1n)、全反射回收(TIR Reflect1n)及二次折射回收(Second Reflect1n)等方式来加强屏幕正面视角的亮度。然而,由于聚光片具有多个相同的棱镜柱,使得当棱镜柱若有制程上的缺陷时,容易被使用者所察觉。此外,因基材上每一棱镜柱的高度皆相等,使得背光模块中邻近于聚光片的其它薄膜,例如扩散片(Diffuser)与聚光片之间缺乏支撑点,因而导致扩散片与聚光片两者过于贴合而有渗湿(Wet-Out)的现象产生。另一方面,目前现有的面板皆是由许多规则排列的像素(Pixel)所组成,而聚光片上同样具有规则排列的棱镜柱,如此则会造成网格(面板上的像素)与网格(聚光片上的棱镜柱)之间的干涉现象,也就是迭纹(Morie)的产生,进而影响了屏幕画面的生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点的聚光片。 本技术一种聚光片,包含一基材、多个第一棱镜组及多个第二棱镜组。 所述第一棱镜组彼此相互间隔,且各包括至少一个沿一方向延伸设置在该基材之第一棱镜柱,各该第一棱镜柱的底部与该基材相连接,且各该第一棱镜组的宽度不大于200微米。 所述第二棱镜组,与所述第一棱镜组交错并排地设置于该基材,且各包括至少一个沿该方向延伸设置在该基材的第二棱镜柱,所述第二棱镜柱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棱镜柱的高度,各该第二棱镜柱的底部与该基材相连接,且各该第二棱镜组的宽度不大于200微米。 本技术所述的聚光片,各该第一棱镜组包括数个第一棱镜柱,且所述第一棱镜柱彼此紧邻地设置于该基材上。 本技术所述的聚光片,各该第二棱镜组包括数个第二棱镜柱,且所述第二棱镜柱彼此紧邻地设置于该基材上。 本技术所述的聚光片,相邻的各该第一棱镜柱与各该第二棱镜柱是彼此紧邻并排地设置在该基材上。 本技术所述的聚光片,各该第一棱镜柱的高度与各该第二棱镜柱的高度差范围介于I微米至3微米之间。 本技术所述的聚光片,各该第一棱镜柱的高度范围介于8微米至28微米之间,各该第二棱镜柱的高度范围介于5微米至25微米之间。 本技术所述的聚光片,各该第一棱镜组包括数个第一棱镜柱,且所述第一棱镜柱的数目为2。 本技术所述的聚光片,各该第二棱镜组包括数个第二棱镜柱,且所述第二棱镜柱的数目范围介于2至10之间。 本技术所述的聚光片,各该第一棱镜柱的宽度范围介于26微米至56微米之间。 本技术所述的聚光片,各该第一棱镜柱的宽度范围介于50微米至56微米之间。 本技术所述的聚光片,各该第二棱镜柱的宽度范围介于20微米至50微米之间。 本技术所述的聚光片,各该第二棱镜柱的宽度范围介于44微米至50微米之间。 本技术所述的聚光片,各该第一棱镜柱与各该第二棱镜柱主要是由透明紫外光固化材料所制成。 本技术所述的聚光片,该基材主要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聚碳酸脂所制成。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第一棱镜组与第二棱镜组的交错排列以及第一棱镜柱与第二棱镜柱高度与宽度的不一致性,改善了基材的翘曲与渗湿现象,同时也减轻了迭纹与缺陷所造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立体图,说明本技术聚光片的一实施例; 图2是一示意图,说明该实施例的多个第一棱镜柱与多个第二棱镜柱;及 图3是一示意图,说明该实施例与一上扩散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至图3,说明本技术聚光片的第一实施例,本技术聚光片10为液晶屏幕(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之背光模块(Backlight Module, BLM)其中一兀件。背光模块大略包含二聚光片10、一上扩散片4(Top Diffuser)及其它未绘制于图中的发光元件、导光板、下扩散片等构件,且以下为方便起见,将以一个聚光片10为例进行说明。本技术聚光片10包含一基材1、数个第一棱镜组2及数个第二棱镜组3。 基材I能让由冷阴极灯管、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所发射出之光线自由穿透。在本实施例中,基材I主要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或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 PC)所制成,但其材质不以此为限。 第一棱镜组2彼此相互间隔设置于基材I上,且每一个第一棱镜组2包括至少一个沿一方向A延伸设置在基材I的第一棱镜柱21,且每一第一棱镜柱21的底部与基材I相连接。 第二棱镜组3与第一棱镜组2交错并排地设置于基材I上。每一个第二棱镜组3包括至少一个与第一棱镜柱21平行并设置在基材I的第二棱镜柱31,且任一第二棱镜柱31的高度H2小于任一第一棱镜柱21的高度Hl,且每一第二棱镜柱31的底部与基材I相连接。此外,任两个彼此相邻的第一棱镜柱21、第二棱镜柱31以及第一棱镜柱21与第二棱镜柱31皆是彼此紧邻并排地设置在基材I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柱21与第二棱镜柱31主要是由透明紫外光固化材料所制成,且各个第一棱镜组2所包括之第一棱镜柱21的数量为I个或是2个,而较佳的第一棱镜柱21数量为2个。而各个第二棱镜组3所包括之第二棱镜柱31的数量范围则是介于I个至10个之间,而较佳的第二棱镜柱31的数量范围则是介于2个至10个之间,但使用者仍可视使用上的需求自行调整第一棱镜柱21与第二棱镜柱31的数量,而不以特定实施数量为限。此外,本技术之图1至图3虽然绘制具有特定数量及特定排列关系的第一棱镜柱21与第二棱镜柱31,但在不同的情况下,第一棱镜柱21与第二棱镜柱31数量及排列关系均可视需要而对应调整,而不以本实施例公开的内容为限。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柱21的宽度范围Wl是介于26微米至56微米之间,第二棱镜柱31的宽度范围W2是介于20微米至50微米之间,而第一棱镜柱21的较佳宽度范围Wl是介于50微米至56微米之间,第二棱镜柱31的较佳宽度范围W2是介于44微米至50微米之间,且每一第一棱镜柱21的较佳高度Hl范围介于8微米至28微米之间,每一第二棱镜柱31的较佳高度H2范围介于5微米至25微米之间。而任一第一棱镜柱21与任一第二棱镜柱31的较佳高度差Dl范围介于I微米至3微米之间。此外,每一第一棱镜组2的较佳宽度范围W3与每一第二棱镜组3的较佳宽度范围W4皆不大于200微米,然第一棱镜柱21与第二棱镜柱31的宽度范围Wl、W2、高度H1、H2、两者的高度差Dl以及第一棱镜组2与第二棱镜组3的宽度范围W3、W4都可以依使用者的需求再做调整,而不以此处公开的内容为限。 由于本实施例的聚光片10是将第一棱镜组2与第二棱镜组3交错设置在基材I上,且任一第一棱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光片,包含一基材;其特征在于:该聚光片还包含:多个第一棱镜组,彼此相互间隔,且各包括至少一个沿一方向延伸设置在该基材之第一棱镜柱,各该第一棱镜柱的底部与该基材相连接,且各该第一棱镜组的宽度不大于200微米;及多个第二棱镜组,与所述第一棱镜组交错并排地设置于该基材,且各包括至少一个沿该方向延伸设置在该基材的第二棱镜柱,所述第二棱镜柱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棱镜柱的高度,各该第二棱镜柱的底部与该基材相连接,且各该第二棱镜组的宽度不大于200微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光片,包含一基材;其特征在于:该聚光片还包含: 多个第一棱镜组,彼此相互间隔,且各包括至少一个沿一方向延伸设置在该基材之第一棱镜柱,各该第一棱镜柱的底部与该基材相连接,且各该第一棱镜组的宽度不大于200微米;及 多个第二棱镜组,与所述第一棱镜组交错并排地设置于该基材,且各包括至少一个沿该方向延伸设置在该基材的第二棱镜柱,所述第二棱镜柱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棱镜柱的高度,各该第二棱镜柱的底部与该基材相连接,且各该第二棱镜组的宽度不大于200微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光片,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棱镜组包括数个第一棱镜柱,且所述第一棱镜柱彼此紧邻地设置于该基材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光片,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棱镜组包括数个第二棱镜柱,且所述第二棱镜柱彼此紧邻地设置于该基材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光片,其特征在于:相邻的各该第一棱镜柱与各该第二棱镜柱是彼此紧邻并排地设置在该基材上。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光片,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棱镜柱的高度与各该第二棱镜柱的高度差范围介于I微米至3微米之间。6.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广麟,许力仁,
申请(专利权)人:光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