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电压可切换的正弦波逆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78715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5 16: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出电压可切换的正弦波逆变器。该逆变器包括推挽升压主电路、全桥逆变主电路、前级驱动保护电路、后级驱动保护电路;24V蓄电池与推挽升压主电路电连接,推挽升压主电路与前级驱动保护电路、后级驱动保护电路、全桥逆变主电路信号连接,全桥逆变主电路与后级驱动保护电路信号连接。该逆变器在接入24V蓄电池时,可输出2种不同幅值的交流电压,通过开关可实现此2种输出电压的即时切换。输出的交流电压为纯正弦波,谐波含量少,对负载的干扰小,整体转换效率可达90%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出电压可切换的正弦波逆变器。该逆变器包括推挽升压主电路、全桥逆变主电路、前级驱动保护电路、后级驱动保护电路;24V蓄电池与推挽升压主电路电连接,推挽升压主电路与前级驱动保护电路、后级驱动保护电路、全桥逆变主电路信号连接,全桥逆变主电路与后级驱动保护电路信号连接。该逆变器在接入24V蓄电池时,可输出2种不同幅值的交流电压,通过开关可实现此2种输出电压的即时切换。输出的交流电压为纯正弦波,谐波含量少,对负载的干扰小,整体转换效率可达90%以上。【专利说明】输出电压可切换的正弦波逆变器
本技术属于逆变电源
,具体涉及一种输出电压可切换的正弦波逆变器 ,输入接24V蓄电池,输出可在交流IlOV和220V之间实现切换。
技术介绍
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逆变器的种类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数独立逆变器采用推挽升压加全桥逆变的变换结构。而目前市场上的逆变器,只能输出一种电压,且输出多为方波或准正弦波,转换效率低、对负载干扰大;并且缺少蓄电池反接、欠压、过压保护和系统过温、过热保护及负载过流、短路保护等措施,从而导致蓄电池使用寿命缩短,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效率不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输出电压可切换的正弦波逆变器 ,用以克服传统逆变器输出方式单一、转换效率低、安全可靠性差等缺点。 本技术包括推挽升压主电路、全桥逆变主电路、前级驱动保护电路、后级驱动保护电路;24V蓄电池的输出端与推挽升压主电路的一个输入端电连接,推挽升压主电路的一个输出端与前级驱动保护电路的输入端信号连接,前级驱动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推挽升压主电路的另一个输入端信号连接,推挽升压主电路的另一个输出端与后级驱动保护电路的一个输入端信号连接,推挽升压主电路的又一个输出端与全桥逆变主电路的一个输入端信号连接,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出端与后级驱动保护电路的另一个输入端信号连接,后级驱动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全桥逆变主电路的另一个输入端信号连接; 所述的推挽升压主电路包括变压器Tl、保险管Fl、MOS管Ql?Q3、二极管Dl?D8、稳压二极管D9、稳压三极管Q4、单刀双掷开关K1、电阻Rl?R6、电容Cl?C12 ;第一保险管Fl的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后接蓄电池正极Bat+;第一保险管Fl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C4的正极、第五电容C5的正极、第六电容C6的一端、第七电容C7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一变压器Tl的第5引脚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D9的负极、第三MOS管Q3的栅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9的正极与第三MOS管Q3的源极连接后接地;第三MOS管Q3的漏极接蓄电池负极Bat-;第四电容C4的负极与第五电容C5的负极、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一变压器Tl的第9引脚与第一 MOS管Ql的漏极、第一电容Cl的一端连接;第一 MOS管Ql的栅极与第一电阻Rl的一端连接后作为推挽升压主电路的输入端PWMl ;第一 MOS管Ql的源极与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一电容Cl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Tl的第12引脚与第二 MOS管Q2的漏极、第八电容C8的一端连接;第二 MOS管Q2的栅极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后作为推挽升压主电路的输入端PWM2 ;第二 MOS管Q2的源极与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八电容CS的另一端与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Tl的第I引脚与第一单刀双掷开关Kl的一档连接;第一变压器Tl的第2引脚与第一单刀双掷开关Kl的另一档连接;第一变压器Tl的第22引脚与第一变压器Tl的第21引脚、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第一单刀双掷开关Kl的又一档与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三电容C3的正极、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后作为推挽升压主电路的输出端HV ;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三电容C3的负极、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后接次级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作为推挽升压主电路的输出端Vhv ;第一变压器Tl的第3引脚与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第一变压器Tl的第20引脚与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与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九电容C9的正极、第十电容ClO的一端、稳压三极管Q4的输入端连接;稳压三极管Q4的输出端与第i^一电容Cl I的正极、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连接后输出+15V (S)电压;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与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第九电容C9的负极、第十电容ClO的另一端、稳压三极管Q4的接地端、第i^一电容Cll的负极、第十二电容C12的另一端连接后接次级地;所述的第一变压器Tl的型号为EC49 ;稳压三极管Q4的型号为7815 ;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九电容C9、第^^一电容Cll为电解电容; 所述的全桥逆变主电路包括保险管F2、MOS管Q5?Q8、电感LI?L2、电阻R7?R13、电容C13?C16 ;第二保险管F2的一端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入端HV ;第二保险管F2的另一端与第五MOS管Q5的漏极、第十六电容C16的一端、第七MOS管Q7的漏极连接;第五MOS管Q5的栅极与第十三电容C13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后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入端QlG;第五MOS管Q5的源极与第十三电容C13的另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第六MOS管Q6的漏极、第一电感LI的一端连接后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入端QlS ;第七MOS管Q7的栅极与第十四电容C14的一端、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后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入端Q3G ;第七MOS管Q7的源极与第十四电容C14的另一端、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第八MOS管Q8的漏极、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后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入端Q3S ;第六MOS管Q6的栅极与第^^一电阻Rll的一端连接后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入端Q2G ;第六MOS管Q6的源极与第i^一电阻Rll的另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另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第八MOS管Q8的源极、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ll的另一端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入端Q2S ;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入端Q4S ;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出端SD-1 ;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接次级地;第八MOS管Q8的栅极与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后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入端Q4G ;第一电感LI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容C15的一端、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后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交流输出端L ;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容C15的另一端、第十电阻RlO的一端连接后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交流输出端N ;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出端ACl ;第十电阻RlO的另一端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出端AC2 ; 所述的前级驱动保护电路包括2路互补输出PWM控制电路、稳定电压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输出电压可切换的正弦波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该逆变器包括包括推挽升压主电路、全桥逆变主电路、前级驱动保护电路、后级驱动保护电路;24V蓄电池的输出端与推挽升压主电路的一个输入端电连接,推挽升压主电路的一个输出端与前级驱动保护电路的输入端信号连接,前级驱动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推挽升压主电路的另一个输入端信号连接,推挽升压主电路的另一个输出端与后级驱动保护电路的一个输入端信号连接,推挽升压主电路的又一个输出端与全桥逆变主电路的一个输入端信号连接,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出端与后级驱动保护电路的另一个输入端信号连接,后级驱动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全桥逆变主电路的另一个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的推挽升压主电路包括变压器T1、保险管F1、MOS管Q1~Q3、二极管D1~D8、稳压二极管D9、稳压三极管Q4、单刀双掷开关K1、电阻R1~R6、电容C1~C12;第一保险管F1的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后接蓄电池正极Bat+;第一保险管F1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C4的正极、第五电容C5的正极、第六电容C6的一端、第七电容C7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一变压器T1的第5引脚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D9的负极、第三MOS管Q3的栅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9的正极与第三MOS管Q3的源极连接后接地;第三MOS管Q3的漏极接蓄电池负极Bat‑;第四电容C4的负极与第五电容C5的负极、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一变压器T1的第9引脚与第一MOS管Q1的漏极、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后作为推挽升压主电路的输入端PWM1;第一MOS管Q1的源极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第12引脚与第二MOS管Q2的漏极、第八电容C8的一端连接;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后作为推挽升压主电路的输入端PWM2;第二MOS管Q2的源极与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与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第1引脚与第一单刀双掷开关K1的一档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第2引脚与第一单刀双掷开关K1的另一档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第22引脚与第一变压器T1的第21引脚、第三二极管D3的 正极、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第一单刀双掷开关K1的又一档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三电容C3的正极、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后作为推挽升压主电路的输出端HV;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三电容C3的负极、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后接次级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作为推挽升压主电路的输出端Vhv;第一变压器T1的第3引脚与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第20引脚与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与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九电容C9的正极、第十电容C10的一端、稳压三极管Q4的输入端连接;稳压三极管Q4的输出端与第十一电容C11的正极、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连接后输出+15V电压;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与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第九电容C9的负极、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稳压三极管Q4的接地端、第十一电容C11的负极、第十二电容C12的另一端连接后接次级地;所述的第一变压器T1的型号为EC49;稳压三极管Q4的型号为7815;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九电容C9、第十一电容C11为电解电容;所述的全桥逆变主电路包括保险管F2、MOS管Q5~Q8、电感L1~L2、电阻R7~R13、电容C13~C16;第二保险管F2的一端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入端HV;第二保险管F2的另一端与第五MOS管Q5的漏极、第十六电容C16的一端、第七MOS管Q7的漏极连接;第五MOS管Q5的栅极与第十三电容C13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后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入端Q1G;第五MOS管Q5的源极与第十三电容C13的另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第六MOS管Q6的漏极、第一电感L1的一端连接后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入端Q1S;第七MOS管Q7的栅极与第十四电容C14的一端、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后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入端Q3G;第七MOS管Q7的源极与第十四电容C14的另一端、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第八MOS管Q8的漏极、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后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入端Q3S;第六MOS管Q6的栅极与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连接后作为全桥逆变主电路的输入端Q2G;第六MOS管Q6的源极与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会斌刘丹龚三三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