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它包括利用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而在乘员的侧部处膨胀展开以保护乘员从肩部到腰部的身体的气囊,该气囊具有与座椅靠背基本相同的垂直尺寸,其中所述气囊具有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沿车辆宽度方向比其它区域薄的第一区域,该第一区域设置在所述气囊的沿垂直方向的基本中央处并且基本平行于所述座椅靠背延伸。(*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用于例如在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通过利用来自气体发生器(充气装置)的气体而膨胀展开以保护乘员的气囊(安全气囊)的乘员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在日本未审定专利申请文献No.2000-289556中描述了这种类型的乘员保护装置。该文献公开了一种包括如此设置的气囊的乘员保护装置,即,使得所述气囊可在邻近于车门的乘员侧部处膨胀展开。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气囊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而膨胀展开以便保护乘员的头部和躯干。在根据上述文献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气囊保护乘员的头部和躯干。然而,根据上述文献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目的不在于保护乘员的躯干,尤其是乘员的胸部和腹部。因此,存在大负荷被施加于乘员的胸部和腹部的危险,因此存在有待改进的余地。例如,在日本未审定专利申请文献No.9-202203中描述了这种类型的乘员保护装置。该文献也公开了一种包括如此设置的气囊的乘员保护装置,即,使得所述气囊可在邻近于车门的乘员侧部处膨胀展开。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气囊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而膨胀展开以便保护乘员的头部和胸部。在根据上述文献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气囊保护乘员的头部和胸部。然而,在根据上述文献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气囊的形状不是在考虑乘员的体形或车门形状的情况下而设计的。因此,存在大局部负荷被施加于乘员的胸部和腹部的危险,因此存在有待改进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防止乘员的胸部和腹部受到大负荷。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防止乘员的胸部受到大局部负荷。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特征在于,乘员保护装置包括利用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而在乘员的侧部处膨胀展开以保护乘员从肩部到腰部的身体的气囊,所述气囊具有与座椅靠背基本相同的垂直尺寸并且具有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沿车辆宽度方向比其它区域薄的第一区域,该第一区域设置在气囊的沿垂直方向的基本中央部处并且基本平行于座椅靠背延伸。在所述乘员保护装置中,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气囊通过利用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在乘员的侧部处膨胀展开并且被设置在车身与乘员从肩部到腰部的身体之间。因此,如果车身的一部分进入车辆车厢时,气囊沿车辆宽度方向朝向车辆车厢的中央推动乘员,从而保护乘员从肩部到腰部的身体。在所述乘员保护装置中,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沿车辆宽度方向比其它区域薄的区域基本被形成在气囊的沿垂直方向的中央部处。因此,当气囊沿车辆宽度方向朝向车辆车厢的中央推动乘员时,尽管分别与上部和下部相接触的肩部和腰部受到大负荷,但是与气囊的沿垂直方向的基本中央部相接触的胸部和腹部不会受到大负荷。因此,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乘员在胸部和腹部处没有受到大负荷的情况下沿车辆宽度方向朝向车辆车厢的中央被推动并移动。另外,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沿车辆宽度方向薄的第一区域基本被形成在气囊的沿垂直方向的中央部处并且基本平行于座椅靠背延伸。因此,可沿乘员从胸部到腹部的侧部布置第一区域,从而可靠地减小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施加于乘员的胸部和腹部的负荷。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还具有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沿车辆宽度方向薄的第二区域,第二区域设置在上述第一区域(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沿车辆宽度方向薄并且基本被形成在气囊的沿垂直方向的中央部处的气囊的区域)的前方上部与乘员的上臂相对应的部位处。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在胸部、腹部和上臂处没有受到大负荷的情况下,乘员沿车辆宽度方向朝向车辆车厢的中央被推动并移动。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特征在于,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沿车辆宽度方向薄并且基本形成在气囊的沿垂直方向的中央部处的第一区域在侧视图中基本是椭圆形的。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甚至当乘员坐在沿前后方向不同的部位处时,也可沿乘员从胸部到腹部的侧部布置第一区域。因此可靠地减小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施加于乘员的胸部和腹部的负荷。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特征在于,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沿车辆宽度方向薄并且基本形成在气囊的沿垂直方向的中央部处的第一区域沿垂直方向分成为多个部分,并且在这些部分之间设置有气体通路。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供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沿车辆前后方向快速流过气囊中的气体通路。因此,气囊沿车辆前后方向快速膨胀展开,并且气囊被快速布置在乘员与车身之间。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特征在于,乘员保护装置包括利用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而在乘员的侧部处膨胀展开以保护乘员从肩部到腰部的身体的气囊和用于将气囊的上部和下部中的至少一个的内部压力设定成比其余部分的内部压力高的气体压力控制装置。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与膨胀展开的气囊的上部或下部相接触的肩部或腰部由于被较大气体压力推动而迅速移动。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乘员在胸部和腹部处没有受到大负荷的情况下沿车辆宽度方向朝向车辆车厢的中央被迅速推动并移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特征在于,气囊的上部或下部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沿车辆宽度方向比其余部分厚。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与膨胀展开的气囊的上部或下部相接触的肩部或腰部较大程度地移动。因此,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乘员在胸部和腹部处没有受到大负荷的情况下沿车辆宽度方向朝向车辆车厢的中央较大程度地移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特征在于,乘员保护装置包括利用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而在乘员的侧部处膨胀展开以保护乘员从肩部到腰部的身体的气囊和用于使得气囊的上部和下部中的至少一个先于其余部分膨胀展开的膨胀控制装置。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与膨胀展开的气囊的上部或下部相接触的肩部或腰部先于乘员的胸部和腹部被推动。因此,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乘员在胸部和腹部处没有受到大负荷的情况下沿车辆宽度方向朝向车辆车厢的中央被推动并移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特征在于,在气囊的上部或下部之后膨胀展开的其余部分基本平行于座椅靠背延伸。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在气囊的上部或下部之后膨胀展开的其余部分可沿乘员从胸部到腹部的侧部布置。因此,可靠地减小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施加于乘员的胸部和腹部的负荷。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特征在于,用于使得气囊的上部或下部先于其余部分膨胀展开的膨胀控制装置是用于使得气体在流入其余部分之前流入气囊的上部或下部中的气流调整装置,该气流调整装置通过缝制形成在气囊中。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该气流调整装置被容易地形成。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特征在于,乘员保护装置包括利用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而在乘员的侧部处膨胀展开以保护乘员从肩部到腰部的身体的气囊,所述气囊包括用于调整气囊形状以使得气囊面向乘员的侧部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沿乘员的侧部延伸的形状调整装置。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防止乘员受到来自于膨胀展开的气囊的局部负荷。因此,不仅可可靠地减小当发生车辆的侧向碰撞等时施加于乘员的肩部到腰部的负荷而且还可减小施加于乘员的胸部和腹部的负荷。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特征在于,包含于在乘员侧部膨胀展开的气囊中的所述形状调整装置是沿车辆宽度方向在气囊中延伸的一条或多条带。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可容易地制造所述形状调整装置。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特征在于,在乘员侧部膨胀展开的气囊包括位于气囊下部处的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重希,长野诚,服部建也,村里英幸,关塚诚,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