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及其气囊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7373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囊和具有该气囊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气囊即使不采用高输出的充气机也可以在预定展开区域迅速地展开。当检测或预测到与行人等发生接触时,充气机(14)工作,气囊(10)展开。来自充气机(14)的气体首先被供给到第1气袋(11)内,第1气袋(11)以较高内压进行膨胀,沿着前围上盖板(2)以及A柱(6)展开。之后,气体通过连通第1气袋(11)内和连通第2气袋(12)内的开口(13),从第1气袋(11)流入到第2气袋(12)内,第2气袋(12)也展开。为了使第1气袋(11)膨胀展开,即使不采用高输出的充气机(14)也可以使第1气袋(11)在预定展开区域十分迅速地展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与行人、自行车、小型摩托车等发生碰撞时,防止行人或自行车、小型摩托车等的乘员(以下称作乘员)直接与车身的车柱部等刚性较高的部分接触,从而保护行人等的保护装置以及所采用的气囊。
技术介绍
当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与行人或自行车、小型摩托车等发生碰撞时,被碰撞的行人等,有时下半身被该汽车的车身前部横扫,在覆盖车身前部上表面的发动机罩上弹起,而与车柱部等刚性较高的部分等发生二次碰撞。在特开2000-264146号公报中记载了下述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当汽车与行人等发生碰撞时,使气囊沿着汽车的前围上盖板以及左右A柱膨胀,以防止该行人等与前围上盖板附近以及A柱直接接触,从而保护行人等。专利文件1特开2000-264146号公报在上述特开2000-262146号公报中,为了使气囊在预定展开区域迅速展开,有时必须采用高输出的充气机。因而有可能导致展开的气囊的内压过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不采用高输出的充气机也可以在预定展开区域迅速展开的气囊和具有该气囊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技术方案1的气囊是一种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沿着车身外表面展开的、用于保护行人等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具有最先导入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并沿着车身外表面的气囊预定展开区域展开的第1室;和与该第1室内连通,并通过从该第1室流出的气体展开的第2室。技术方案2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该气囊具有沿着前围上盖板展开的基部和与该基部的左右两端相连并沿着左右各A柱展开的一对侧部。技术方案3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或2中,其特征在于该第2室围绕在第1室的周围。技术方案4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或2中,其特征在于该第1室围绕在第2室的周围。技术方案5的气囊,在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该第1室从所述基部一直连续地设置到侧部;第2室设置在侧部的第1室的至少侧外方。技术方案6的气囊,在技术方案5中,其特征在于分别在该侧部的第1室的侧外方和侧内方设置第2室。技术方案7的气囊,在技术方案5中,其特征在于该第2室从侧部的第1室的侧外方一直连续地延伸到所述基部的侧外方;在该基部侧设置用于连通该第1室和第2室的连通部。技术方案8的气囊,在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沿着该侧部和基部的挡风玻璃侧设置第2室,沿着该侧部以及基部的与挡风玻璃相反的一侧设置第1室。技术方案9的气囊,在技术方案8中,其特征在于该侧部的第2室和基部的第2室被划分开并分离。技术方案10的气囊,在技术方案8中,其特征在于该侧部的第2室与基部的第2室直接连通。技术方案11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10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该气囊具有包围该第1室的第1气袋和包围该第2室的第2气袋;该第1气袋设置在该第2气袋的内部。技术方案12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10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该气囊具有包围该第1室的第1气袋和包围该第2室的第2气袋;该第1气袋设置在该第2气袋的外部,该第1气袋与第2气袋相连。技术方案13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技术方案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和用于向该第1室内供给气体的充气机。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气囊以及乘员保护装置中,第1室首先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沿着气囊的预定展开区域展开,接着,第2室通过从该第1室流出的气体展开。因此,第1室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以较高的内压迅速展开,将气囊配备在预定展开区域。之后,气体从第1室流入到第2室内,从而使第2室也展开。由此,第1室内的内压降低,并且,第2室内的最终内压与第1室的最终内压大致相等,整个气囊的内压不会过大。因此,施加给行人等的冲击被气囊充分吸收。此外,可以将从通气孔等的气体流出装置流出的气体量设定得较小,并可以将气囊内压长时间保持在规定值以上。在本专利技术中,第2室可以围绕在第1室的周围。这样一来,在气囊膨胀展开时,第1室首先膨胀,第2室继该第1室之后膨胀,并达到最终展开形状。在本专利技术中,相反,第1室也可以围绕在第2室的周围。这样一来,在气囊膨胀展开时,第2室首先膨胀并决定了气囊的外形,第1室继该第2室之后膨胀,并达到最终展开形状。本专利技术,在气囊具有以覆盖前围上盖板的方式膨胀展开的基部和以覆盖左右A柱的方式膨胀展开的一对侧部并大致呈U字形的情况下,尤为适用。在这种情况下,从基部到侧部地连续设置第1室,并在侧部的至少侧外方(与挡风玻璃相反的一侧)设置第2室,由此增大侧部的宽度。也可以同时在侧部的侧外方和侧内方(挡风玻璃一侧)设置第2室,从而进一步增大侧部的宽度。可以使侧部的侧外方的第2室延伸到基部的侧外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基部侧设置用于从第1室向第2室引导气体的连通部。这样一来,可以使来自配置在基部侧的充气机的气体从第1室迅速地流入第2室,从而使第2室膨胀提前。可以沿着侧部以及基部的挡风玻璃一侧配置第2室,沿着侧部和基部的与挡风玻璃相反的一侧设置第1室。这样一来,气囊的外周侧(与挡风玻璃相反的一侧)首先膨胀展开,其内周侧(挡风玻璃一侧)随后膨胀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侧部的第2室和基部的第2室划分开,也可以相互直接(即不经由第1室)连通。如前者所述,如果用侧部和基部侧划分第2室,则当行人等碰到第1室时,伴随着第2室的容积减小,气压上升较大。如后者所述,在基部的第2室和侧部的第2室直接连通的情况下,膨胀时的各个第2室的内压大致均等。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将第1气袋配置在第2气袋内,这样一来,可以将整个气囊迅速配置在预定展开区域。在本专利技术中,也可以将第1气袋配置在第2气袋的外部,这样一来,例如可以使第1室沿着车身外表面中比较平坦的区域展开,从而顺利地展开。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具有实施方式中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的汽车的透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说明图;图3是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内压的时效变化说明图;图4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俯视图;图5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俯视图;图6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剖视图;图7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结构图;图8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结构图;图9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结构图;图10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具有实施方式中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的汽车的透视图。图2(a)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2(b)是气囊的俯视图。图3是气囊的内压的时效变化图。如图1(a)所示,虽然汽车1是四门轿车,但是本专利技术不限于特定的车辆形式。在发动机罩3的后部或前围上盖板2上,设置有在与行人等发生碰撞时打开而使气囊10膨胀的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包括气囊10,由第1气袋11和内部配置该第1气袋11的第2气袋12构成;设置在该第1气袋11上的开口13;用于向第1气袋11内供给气体的充气机14;用于收容折叠后的气袋11、12以及该充气机14的外壳15以及平常覆盖在容器上并在气囊10膨胀时敞开的盖体(省略图示)。该盖体可以构成车身外表面。气囊装置,配置在发动机罩3的后部的下侧,当气囊10膨胀时挤开发动机罩3的后部。利用该第1气袋11和第2气袋12,将气囊10的内部划分成第1室以及第2室(在本实施方式中标号都省略)。另外,该第1气袋11的内部空间为第1室,该第1气袋11与第2气袋12之间的空间为第2空间。气囊10具有沿着前围上盖板2展开的基部10a和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沿着车身外表面展开的、用于保护行人等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具有:最先导入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并沿着车身外表面的气囊预定展开区域展开的第1室;和与该第1室内连通,并通过从该第1室流出的气体展开的第2室。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敦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