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58253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9 02:35
一种电梯装置,其中,轿厢(8)具有:轿厢室(11);和配置在轿厢室(11)的上方且与悬吊体(7)连接的上梁(10b)。悬吊体(11)卷绕于曳引机(3)的驱动绳轮(6)。轿厢(8)通过曳引机(3)升降。在轿厢(8)的上部设有覆盖轿厢室(11)的上方的空间的上部整流罩(14)。在上梁(10b)的上部设有围绕悬吊体(11)的筒状体(23)。在上部整流罩(14)上设有供筒状体(23)通过的开口(14a)。开口(14a)的边缘部与筒状体(23)抵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轿厢上安装有用于抑制轿厢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噪音的整流罩的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电梯装置中,在轿厢的上部搭载有整流装置。整流装置具有能够分割的框架部和与框架部连结的多个面板部。另外,在整流装置的上部设有用于供悬挂轿厢的主绳索通过的开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3890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这样的以往的电梯装置中,由于在整流装置的上部设有开口,因此,在轿厢向上方向行驶时空气从开口进入整流装置内,从而导致隔音性降低。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能够进一步降低行驶时的噪音的电梯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具备:曳引机,其具有驱动绳轮;悬吊体,其卷绕于驱动绳轮;轿厢,其具有轿厢室和上梁,且通过曳引机而升降,所述上梁配置在轿厢室的上方且与悬吊体连接;和上部整流罩,其设置于轿厢的上部并覆盖轿厢室的上方的空间,在上梁的上部设有围绕悬吊体的筒状体,在上部整流罩上设有供筒状体通过的开口,开口的边缘部与筒状体抵接。 专利技术效果 在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中,在上梁的上部固定有围绕悬吊体的筒状体,供筒状体通过的上部整流罩的开口的边缘部与筒状体抵接,因此,在轿厢向上方向行驶时能够抑制从悬吊体的周围流入上部整流罩内的空气的量,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行驶时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电梯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示出图1的轿厢上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将图2的上部前方面板和上部后方面板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图2的上部整流罩的右半部分分解后示出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2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上部整流罩的重要部位剖视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上部整流罩的重要部位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上部前方面板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上部后方面板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下部前方面板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下部后方面板的立体图。 图12是将图8的挂具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13是沿图12的XII1-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将上部前方面板和上部后方面板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装置的轿厢上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I 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电梯装置的概要结构图。图中,在井道I的上部设置有机房2。在机房2设置有曳引机(驱动装置)3、反绳轮4和电梯控制装置(控制盘)5。曳引机3具有:驱动绳轮6 ;使驱动绳轮6旋转的曳引机马达;和对驱动绳轮6的旋转进行制动的曳引机制动器(电磁制动器)。 在驱动绳轮6和反绳轮4上卷绕有悬吊体7。作为悬吊体7,使用多根绳索或多根带。在悬吊体7的第I端部连接有轿厢8。在悬吊体7的第2端部连接有对重9。 轿厢8和对重9被悬吊体7悬挂在井道I内,并通过曳引机3在井道I内升降。电梯控制装置5通过控制曳引机3来控制轿厢8的运行。 在井道I内设置有:用于引导轿厢8的升降的一对轿厢导轨(未图示);和用于引导对重9的升降的一对对重导轨(未图示)。轿厢导轨被配置在轿厢8的左右两侧。 轿厢8具有与悬吊体7连接的轿厢架10、以及支承在轿厢架10上的轿厢室11。在轿厢室11的前表面设有轿厢出入口。轿厢出入口通过一对轿厢门12而开闭。 在多层的层站分别设有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的一对层站门13。层站门13在轿厢8到站时与轿厢门12卡合,从而与轿厢门12联动地进行开闭动作。 在轿厢8的上部设有上部整流罩14。在轿厢8的下部设有下部整流罩15。整流罩14、15抑制轿厢8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噪音。 在轿厢室11的前表面的上方设有整流板16。整流板16在轿厢8向上方行驶时抑制空气向轿厢室11的前表面与井道壁Ia之间的间隙流入。由此,行驶风接触轿厢门12而产生的噪音得以抑制。 在实施方式I的电梯装置中,轿厢8向上方向行驶时的最高速度为超高速(例如100m/分以上)。另外,轿厢8向下方向行驶时的最高速度比向上方向行驶时的最高速度低(例如600m/分)。因此,上部整流罩14的形状与下部整流罩15的形状在上下不对称。 图2是示出图1的轿厢8的上部的立体图。轿厢架10具有左右一对纵架10a、和在纵架1a的上端部之间被固定的水平的上梁10b。纵架1a互相平行地配置在轿厢室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上梁1b在轿厢8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被配置在轿厢室11的上方。悬吊体7与上梁1b的中间部连接。 在轿厢架10的上端部搭载着与轿厢导轨卡合的一对上部辊导向装置21。各辊导向装置21具有沿着轿厢导轨滚动的3个导向辊。在轿厢架10的下端部搭载着与轿厢导轨卡合的一对下部辊导向装置(未图示)。 在轿厢室11的前表面的上部设有门横梁22。在门横梁22上设有对轿厢门12的开闭动作进行引导的轿厢门轨道(未图示)。轿厢门12被悬吊于轿厢门轨道。 在上梁1b的上部设有围绕悬吊体7的筒状体23。在上部整流罩14上设有供筒状体23通过的开口 14a。开口 14a的边缘部与筒状体23抵接。 在筒状体23和整流板16的上端部之间固定有上部支承部件(连结杆)24。上部支承部件24在轿厢8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与轿厢8的前后方向平行且水平地进行配置。 上部整流罩14被分割成轿厢8的宽度方向中间部的左右、上下方向中间部的上下和轿厢8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前后。S卩,上部整流罩14具有一对上部前方面板25、一对上部后方面板26、一对下部前方面板27和一对下部后方面板28。 图3是示出将图2的上部前方面板25和上部后方面板26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将图2的上部整流罩14的右半部分分解后示出的立体图。门横梁22由门横梁支承架29支承。门横梁支承架29在轿厢室11的天花板和上梁1b之间被固定于纵架10a,并从纵架1a向前方水平地突出。 下部后方支承架30以与门横梁支承架29相同的高度被固定于纵架10a,并从纵架1a向后方水平地突出。中间支承架31被支承在上梁1b上。中间支承架31横跨上梁1b的前后而水平地进行配置。 另外,中间支承架31具有:固定于上梁1b的上表面的、截面为L字形的一对基座部件32 ;在上梁1b的前方固定于基座部件32的下表面的中间前方框体33 ;和在上梁1b的后方固定于基座部件32的下表面的中间后方框体34。 基座部件32沿轿厢8的宽度方向互相隔开间隔,与轿厢8的前后方向平行且水平地进行配置。另外,基座部件32配置在筒状体23的两侧。中间前方框体33和中间后方框体34水平地配置在轿厢室11的上方。 上部前方面板25的下端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与中间前方框体33连接。上部前方面板25的上端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与上部支承部件24和筒状体23连接。上部后方面板26的下端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与中间后方框体34连接。上部后方面板26的上端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与筒状体23连接。 下部前方面板27的下端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与门横梁支承架29连接。下部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装置,其中,所述电梯装置具备:曳引机,其具有驱动绳轮;悬吊体,其卷绕于所述驱动绳轮;轿厢,其具有轿厢室和上梁,且通过所述曳引机而升降,所述上梁配置在所述轿厢室的上方且与所述悬吊体连接;和上部整流罩,其设置于所述轿厢的上部,并覆盖所述轿厢室的上方的空间,在所述上梁的上部设有围绕所述悬吊体的筒状体,在所述上部整流罩上设有供所述筒状体通过的开口,所述开口的边缘部与所述筒状体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装置具备: 曳引机,其具有驱动绳轮; 悬吊体,其卷绕于所述驱动绳轮; 轿厢,其具有轿厢室和上梁,且通过所述曳引机而升降,所述上梁配置在所述轿厢室的上方且与所述悬吊体连接;和 上部整流罩,其设置于所述轿厢的上部,并覆盖所述轿厢室的上方的空间, 在所述上梁的上部设有围绕所述悬吊体的筒状体, 在所述上部整流罩上设有供所述筒状体通过的开口, 所述开口的边缘部与所述筒状体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上梁配置在所述轿厢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 在所述上梁上支承有横跨所述上梁的前后而水平地配置的中间支承架, 所述上部整流罩被分割成所述轿厢的宽度方向中间部的左右、所述中间支承架的上下和所述轿厢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前后,具有一对上部前方面板、一对上部后方面板、一对下部前方面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田敬铃木稔也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