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车架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54849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8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后车架。所述汽车后车架包括:第一后轮罩立柱、衣帽架横梁、第二后轮罩立柱和后地板下横梁,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衣帽架横梁、第二后轮罩立柱和后地板下横梁首尾顺次连接形成闭合环状结构,所述衣帽架横梁和所述后地板下横梁平行于汽车的后地板;第一后轮罩和第二后轮罩,所述第一后轮罩与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连接,所述第二后轮罩与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连接,所述第一后轮罩与所述第二后轮罩均设置在所述闭合环状结构的外部。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汽车后车架及汽车,通过对汽车后车架原有的部件进行优化设计,既保证了整车轻量化的需求,同时又提升了整车的静态扭转刚度和安装点的刚度,使整车的操控性能大幅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后车架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后车架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汽车操控性能、轻量化、低成本、易实施、高质量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汽车的后车架作为汽车车架的主要部件之一,其静态扭转刚度和安装点的刚度直接影响了整车的操控性能。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汽车后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汽车后车架的后轮罩1、后地板2、后地板横梁3以及后纵梁4均分立设置,没有形成有效的连接结构,虽然各部件均能够正常实现其本身的功能,但是这种分立设置并不能提升静态扭转刚度和安装点的刚度。在这种情况下,若要提高汽车后车架的静态扭转刚度和安装点的刚度,就需要另外布置其他加强部件,但是这样就会增加整车的质量,不符合汽车轻量化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既能够提升整车的操控性能,又不会增加整车的质量的汽车后车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后车架及汽车,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对汽车原有部件进行优化设计,在不增加其他部件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整车的静态扭转刚度和安装点的刚度,从而提升整车的操控性能。 本技术所提供的汽车后车架包括: 第一后轮罩立柱、衣帽架横梁、第二后轮罩立柱和后地板下横梁,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衣帽架横梁、第二后轮罩立柱和后地板下横梁首尾顺次连接形成闭合环状结构,所述衣帽架横梁和所述后地板下横梁平行于汽车的后地板。 第一后轮罩和第二后轮罩,所述第一后轮罩与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连接,所述第二后轮罩与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连接,所述第一后轮罩与所述第二后轮罩均设置在所述闭合环状结构的外部。 优选地,所述汽车后车架还包括第一后纵梁和第二后纵梁,所述第一后纵梁和所述第二后纵梁均垂直于所述后地板下横梁设置,所述第一后纵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与所述后地板下横梁之间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后纵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与所述后地板下横梁之间的连接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包括沿长度方向顺次连接的第一后轮罩立柱下段、第一后轮罩立柱中段和第一后轮罩立柱上段,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下段与所述后地板下横梁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中段与所述第一后轮罩连接,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上段与所述衣帽架横梁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包括沿长度方向顺次连接的第二后轮罩立柱下段、第二后轮罩立柱中段和第二后轮罩立柱上段,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下段与所述后地板下横梁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中段与所述第二后轮罩连接,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上段与所述衣帽架横梁的第二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上段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衣帽架横梁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 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上段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衣帽架横梁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下段与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下段均与汽车的后地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上段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下段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中段的厚度,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上段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下段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中段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汽车后车架还包括第一减震器安装板和第二减震器安装板,所述第一减震器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减震器安装板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后轮罩和所述第二后轮罩的外侧。 进一步,所述第一减震器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减震器安装板上均设有多条加强筋。 本技术所提供的汽车安装有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汽车后车架。 采用本技术汽车后车架及汽车,通过对汽车后车架原有的部件进行优化设计,具体地是将汽车后车架设计为闭合环状结构,并合理分片、优化各部件的规格,既保证了整车轻量化的需求,同时又提升了整车的静态扭转刚度和安装点的刚度,使整车的操控性能大幅提升。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汽车后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汽车后车架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汽车后车架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5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5的A-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2是本技术汽车后车架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汽车后车架包括第一后轮罩立柱10、衣帽架横梁20、第二后轮罩立柱30、后地板下横梁40。 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10、衣帽架横梁20、第二后轮罩立柱30和后地板下横梁40首尾顺次连接形成闭合环状结构,所述衣帽架横梁20和所述后地板下横梁40平行于汽车的后地板。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10设置在汽车的左侧,并垂直于汽车的后地板;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30设置在汽车的右侧,并垂直于汽车的后地板。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10、所述衣帽架横梁20、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30和所述后地板下横梁4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也可以通过点焊加结构胶的方式连接,共同形成一个闭合环状结构。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10、所述衣帽架横梁20、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30和所述后地板下横梁40不仅能够发挥其本来的作用,而且其共同形成的闭合环状结构增强了后部车身的结构刚度和其它部件(如减震器安装板等)的安装刚度,能够有效提升汽车后车架的静态扭转刚度和安装点刚度,从而提升整车的静态扭转刚度和安装点刚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10、所述衣帽架横梁20、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30和所述后地板下横梁40均可以通过冲压成型制造,其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普通钢材,也可以是其他用于车体制造的合金材料等。其中,所述衣帽架横梁20可以是横截面为“L”形的横梁。 如图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汽车后车架还包括第一后轮罩50、第二后轮罩60、第一后纵梁70和第二后纵梁80。 所述第一后轮罩50和所述第二后轮罩60可以通过车辆原有的后轮罩实现,也可以优选地设计为半包结构,其形状与车辆的轮胎的形状相适应。所述第一后轮罩50与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10连接,所述第二后轮罩60与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30连接,所述第一后轮罩50与所述第二后轮罩60均设置在所述闭合环状结构的外部。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后轮罩50设置在车辆的左后方轮胎处,所述第二后轮罩60设置在车辆的右后方轮胎处,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10与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30均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后轮罩50和所述第二后轮罩60之间,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增加所述封闭环形结构的刚度,对于整车的静态扭转刚度和安装点刚度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所述第一后纵梁70和所述第二后纵梁80均垂直于所述后地板下横梁40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后纵梁70和所述第二后纵梁80均垂直于所述闭合环状结构的环面。所述第一后纵梁70连接在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10与所述后地板下横梁40之间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后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车架,所述汽车后车架包括: 第一后轮罩立柱、衣帽架横梁、第二后轮罩立柱和后地板下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衣帽架横梁、第二后轮罩立柱和后地板下横梁首尾顺次连接形成闭合环状结构,所述衣帽架横梁和所述后地板下横梁平行于汽车的后地板; 第一后轮罩和第二后轮罩,所述第一后轮罩与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连接,所述第二后轮罩与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连接,所述第一后轮罩与所述第二后轮罩均设置在所述闭合环状结构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车架,所述汽车后车架包括: 第一后轮罩立柱、衣帽架横梁、第二后轮罩立柱和后地板下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衣帽架横梁、第二后轮罩立柱和后地板下横梁首尾顺次连接形成闭合环状结构,所述衣帽架横梁和所述后地板下横梁平行于汽车的后地板; 第一后轮罩和第二后轮罩,所述第一后轮罩与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连接,所述第二后轮罩与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连接,所述第一后轮罩与所述第二后轮罩均设置在所述闭合环状结构的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车架还包括第一后纵梁和第二后纵梁,所述第一后纵梁和所述第二后纵梁均垂直于所述后地板下横梁设置,所述第一后纵梁连接在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与所述后地板下横梁之间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后纵梁连接在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与所述后地板下横梁之间的连接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包括沿长度方向顺次连接的第一后轮罩立柱下段、第一后轮罩立柱中段和第一后轮罩立柱上段,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下段与所述后地板下横梁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中段与所述第一后轮罩连接,所述第一后轮罩立柱上段与所述衣帽架横梁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后轮罩立柱包括沿长度方向顺次连接的第二后轮罩立柱下段、第二后轮罩立柱中段和第二后轮罩立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轶川陈东平范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