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的冷却
,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发动机冷却系统通常是通过水泵向发动机冷却水套内泵入冷却液用以冷却发动机。传统的发动机冷却水套一般包含设置在缸体上的缸体水套和设置在缸盖上的缸盖水套,冷却液自缸体上的冷却液入口进入到缸体水套中,以对缸体的各部件进行冷却,然后冷却液从缸体水套流动至缸盖水套,再对缸盖上的各部件进行冷却。但是,发动机的这种冷却方式,由于冷却液在对缸体进行冷却后再冷却缸盖,导致缸盖冷却效果不佳;此外,发动机在高负荷运行时,现有的发动机冷却方式不能有效减少发动机辐射热量,降低机舱内的温度,从而发动机可靠性和车辆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能够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效果,且能够有效减少发动机的辐射热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缸体上的缸体水套及设置在缸盖上的缸盖水套,所述缸体水套包括围绕发动机的缸筒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缸体内层水套及缸体外层水套,所述缸盖水套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缸盖内层水套及缸盖外层水套;所述缸盖外层水套与所述缸体内层水套连通,形成第一冷却通路,所述第一冷却通路具有第一进水口及第一出水口;所述缸体外层水套与所述缸盖内层水套连通,形成第二冷却通路,所述第二冷却通路具有第二进水口及第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缸体上的缸体水套(1)及设置在缸盖上的缸盖水套(2),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水套(1)包括围绕发动机的缸筒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缸体内层水套(11)及缸体外层水套(12),所述缸盖水套(2)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缸盖内层水套(21)及缸盖外层水套(22);所述缸盖外层水套(22)与所述缸体内层水套(11)连通,形成第一冷却通路,所述第一冷却通路具有第一进水口及第一出水口(14);所述缸体外层水套(12)与所述缸盖内层水套(21)连通,形成第二冷却通路,所述第二冷却通路具有第二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2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缸体上的缸体水套(1)及设置在
缸盖上的缸盖水套(2),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水套(1)包括围绕发动机
的缸筒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缸体内层水套(11)及缸体外层水套(12),所
述缸盖水套(2)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缸盖内层水套(21)及缸盖外层
水套(22);
所述缸盖外层水套(22)与所述缸体内层水套(11)连通,形成第一冷
却通路,所述第一冷却通路具有第一进水口及第一出水口(14);
所述缸体外层水套(12)与所述缸盖内层水套(21)连通,形成第二冷
却通路,所述第二冷却通路具有第二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水
套(1)中设置有第一隔板(13),所述第一隔板(13)将所述缸体水套(1)
分隔形成彼此不连通的所述缸体内层水套(11)和所述缸体外层水套(12);
所述缸盖水套(2)中设置有第二隔板(23),所述第二隔板(23)将所述缸
盖水套(2)分隔形成彼此不连通的所述缸盖内层水套(21)和所述缸盖外
层水套(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缸体
顶部,部分所述缸体内层水套(11)向外侧折翻,使得所述缸体内层水套(11)
与所述缸盖外层水套(22)连通,部分所述缸体外层水套(12)向内侧折翻,
使得所述缸体外层水套(12)与所述缸盖内层水套(2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内
层水套(11)的两侧部位向外侧折翻,所述缸体外层水套(12)的两端部位
向内侧折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内
层水套(11)与所述缸体外层水套(12)的容积之比为1.1~1.0,所述缸盖
技术研发人员:王云超,孙俐萍,于超,王兴华,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