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048920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8 14: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缸体上的缸体水套及设置在缸盖上的缸盖水套,缸体水套包括围绕发动机的缸筒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缸体内层水套及缸体外层水套,缸盖水套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缸盖内层水套及缸盖外层水套;缸盖外层水套与缸体内层水套连通,形成第一冷却通路,第一冷却通路具有第一进水口及第一出水口;缸体外层水套与缸盖内层水套连通,形成第二冷却通路,第二冷却通路具有第二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不仅能够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效果,而且能够有效减少发动机的热辐射,降低发动机热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的冷却
,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发动机冷却系统通常是通过水泵向发动机冷却水套内泵入冷却液用以冷却发动机。传统的发动机冷却水套一般包含设置在缸体上的缸体水套和设置在缸盖上的缸盖水套,冷却液自缸体上的冷却液入口进入到缸体水套中,以对缸体的各部件进行冷却,然后冷却液从缸体水套流动至缸盖水套,再对缸盖上的各部件进行冷却。但是,发动机的这种冷却方式,由于冷却液在对缸体进行冷却后再冷却缸盖,导致缸盖冷却效果不佳;此外,发动机在高负荷运行时,现有的发动机冷却方式不能有效减少发动机辐射热量,降低机舱内的温度,从而发动机可靠性和车辆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能够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效果,且能够有效减少发动机的辐射热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缸体上的缸体水套及设置在缸盖上的缸盖水套,所述缸体水套包括围绕发动机的缸筒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缸体内层水套及缸体外层水套,所述缸盖水套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缸盖内层水套及缸盖外层水套;所述缸盖外层水套与所述缸体内层水套连通,形成第一冷却通路,所述第一冷却通路具有第一进水口及第一出水口;所述缸体外层水套与所述缸盖内层水套连通,形成第二冷却通路,所述第二冷却通路具有第二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进一步的,所述缸体水套中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缸体水套分隔形成彼此不连通的所述缸体内层水套和所述缸体外层水套;所述缸盖水套中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缸盖水套分隔形成彼此不连通的所述缸盖内层水套和所述缸盖外层水套。进一步的,在所述缸体顶部,部分所述缸体内层水套向外侧折翻,使得所述缸体内层水套与所述缸盖外层水套连通,部分所述缸体外层水套向内侧折翻,使得所述缸体外层水套与所述缸盖内层水套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缸体内层水套的两侧部位向外侧折翻,所述缸体外层水套的两端部位向内侧折翻。进一步的,所述缸体内层水套与所述缸体外层水套的容积之比为1.1~1.0,所述缸盖内层水套与所述缸盖外层水套的容积之比为1.1~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水口设置在所述缸盖外层水套上,所述第一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缸体内层水套上;所述第二进水口设置在所述缸体外层水套上,所述第二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缸盖内层水套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缸体内层水套一端的底部位置,且所述第一出水口处的流通路径斜向下与所述发动机缸筒的中心线成40°~50°夹角。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水泵、节温器及散热器,所述节温器具有入水口、设有副阀的第一支路及设有主阀的第二支路;所述第一进水口及所述第二进水口连接至所述水泵的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及所述第二出水口均连接至所述节温器的所述入水口,所述节温器的所述第一支路所述第二支路分别连接至所述水泵的入水口及所述散热器的入水口,所述散热器的出水口连接至所述水泵的入水口。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连通部件,所述连通部件具有互相连通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及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接口及所述第三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将缸盖水套及缸体水套分别设置成内层水套和外层水套,缸体水套与缸盖水套中的冷却液可实现交叉循环,从而可使得冷却液对缸盖及缸体的冷却较为均匀,利于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效果,而且缸体及缸盖中的外层水套可起到隔热层的作用,能够减少发动机的热辐射,降低机舱内的温度,从而可提高发动机各零部件的可靠性,同时有助于降低发动机热损失,提高燃油经济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所述车辆与上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中一个实施例的缸体水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缸体水套的纵向剖切结构示意图;图3为缸体水套的横向剖切结构示意图;图4为水泵连接有连通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缸盖水套从顶部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缸盖水套从底部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冷却液的循环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缸体水套;                  11-缸体内层水套;111-第一翻边;                12-缸体外层水套;121-第二翻边;                13-第一隔板;14-第一出水口;               2-缸盖水套;21-缸盖内层水套;             22-缸盖外层水套;23-第二隔板;                 24-第二出水口;25-第一清砂孔;               26-第二清砂孔;27-第三清砂孔;               3-水泵;4-连通部件;                  41-第二接口;42-第三接口;                 5-节温器;6-散热器;                    7-出水总管。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缸体上的缸体水套1及设置在缸盖上的缸盖水套2,缸体水套1包括围绕发动机的缸筒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缸体内层水套11及缸体外层水套12,缸盖水套2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缸盖内层水套21及缸盖外层水套22。其中,缸盖外层水套22与缸体内层水套11连通,形成第一冷却通路,第一冷却通路具有第一进水口及第一出水口14;缸体外层水套12与缸盖内层水套21连通,形成第二冷却通路,第二冷却通路具有第二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2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缸盖外层水套22与缸体内层水套11连通所形成的第一冷却通路以及缸体外层水套12与缸盖内层水套21连通所形成的第二冷却通路对发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缸体上的缸体水套(1)及设置在缸盖上的缸盖水套(2),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水套(1)包括围绕发动机的缸筒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缸体内层水套(11)及缸体外层水套(12),所述缸盖水套(2)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缸盖内层水套(21)及缸盖外层水套(22);所述缸盖外层水套(22)与所述缸体内层水套(11)连通,形成第一冷却通路,所述第一冷却通路具有第一进水口及第一出水口(14);所述缸体外层水套(12)与所述缸盖内层水套(21)连通,形成第二冷却通路,所述第二冷却通路具有第二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2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缸体上的缸体水套(1)及设置在
缸盖上的缸盖水套(2),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水套(1)包括围绕发动机
的缸筒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缸体内层水套(11)及缸体外层水套(12),所
述缸盖水套(2)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缸盖内层水套(21)及缸盖外层
水套(22);
所述缸盖外层水套(22)与所述缸体内层水套(11)连通,形成第一冷
却通路,所述第一冷却通路具有第一进水口及第一出水口(14);
所述缸体外层水套(12)与所述缸盖内层水套(21)连通,形成第二冷
却通路,所述第二冷却通路具有第二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水
套(1)中设置有第一隔板(13),所述第一隔板(13)将所述缸体水套(1)
分隔形成彼此不连通的所述缸体内层水套(11)和所述缸体外层水套(12);
所述缸盖水套(2)中设置有第二隔板(23),所述第二隔板(23)将所述缸
盖水套(2)分隔形成彼此不连通的所述缸盖内层水套(21)和所述缸盖外
层水套(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缸体
顶部,部分所述缸体内层水套(11)向外侧折翻,使得所述缸体内层水套(11)
与所述缸盖外层水套(22)连通,部分所述缸体外层水套(12)向内侧折翻,
使得所述缸体外层水套(12)与所述缸盖内层水套(2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内
层水套(11)的两侧部位向外侧折翻,所述缸体外层水套(12)的两端部位
向内侧折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内
层水套(11)与所述缸体外层水套(12)的容积之比为1.1~1.0,所述缸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云超孙俐萍于超王兴华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