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45678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8 11:50
一种连接器端子,包括:导电部(3),该导电部(3)与导电部件连接;和连接部(7),该连接部(7)与导电部(3)一体地设置,连接部(7)包括:一对平板部(11、13),该一对平板部(11、13)彼此对置以形成插入部(9),相应端子(5)插入到该插入部(9)内;支撑部(17),该支撑部(17)设置在成对的平板部(11、13)的中间部中,当相应端子(5)插入到插入部(9)内时,支撑部(17)限制成对的平板部(11、13)在该成对的平板部(11、13)彼此分开的方向上移动;以及多个接触部(15),该多个接触部(15)设置在成对的平板部(11)中的支撑部(17)周围,接触部(15)与相应端子(5)弹性接触,以电连接到相应端子(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连接器端子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端子。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传统的连接器端子。该连接器端子包括压接延长部和与压接延长部一体地设置的插座壳体。该压接延长部用作连接到导电部件的导电部。插座壳体插入到相应端子内以连接到相应端子。 接触板插入部容纳在连接器端子的插座壳体中。接触板插入部包括一对接触板本体和多个接触板。接触板本体形成为板状,并且布置为彼此对置。接触板设置在每个接触板本体中,并且与相应端子弹性接触以连接到相应端子。 这样的连接器端子设置有三个插入部(插头开口),相应端子插入到该三个插入部内。因此,随着插入到任意插入部内,相应端子能够与连接器端子电连接。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JP2007-531224A
技术实现思路
在诸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端子中,当已经将相应端子插入到接触板插入部的成对的接触板本体之间内时,插座壳体限制成对的接触板本体在该对接触板本体彼此分开的方向上移动。插座壳体形成为具有由连结部连结的四个角部的底盘。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连接器端子中,由于插座壳体的四个角部由连结部连结,所以相应端子插入到插头开口内的方向的数量限于三个。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子连接器,该端子连接器能够设定相应端子插入到连接器端子的多个插入方向。 本专利技术的形态是一种连接器端子,包括:导电部,该导电部与导电部件连接;和连接部,该连接部与所述导电部一体地设置。该连接部包括:一对平板部,该一对平板部彼此对置以形成插入部,相应端子插入到该插入部内;支撑部,该支撑部设置在成对的平板部的中间部中,当所述相应端子插入到所述插入部内时,所述支撑部构造成限制所述成对的平板部在所述成对的平板部彼此分开的方向上移动;以及多个接触部,该多个接触部设置在所述成对的平板部中的所述支撑部周围,所述接触部构造成与所述相应端子弹性接触从而电连接到所述相应端子。 所述接触部可以具有位于所述支撑部附近的基端,并且所述基端可以与各个平板部连续地形成。 所述支撑部可以包括:嵌合突出部,该嵌合突出部从一个所述平板部突出;和嵌合凹部,该嵌合凹部设置在另一个所述平板部中,从而嵌合到所述嵌合突出部。所述相应端子可以包括狭缝,所述嵌合突出部插入到该狭缝内。 所述导电部和所述连接部可以由单个板制成。 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端子连接器,该端子连接器能够设定相应端子插入到该连接器端子的各个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 图2是图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的截面图。 图3(a)是图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的截面图。图3(b)是图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的展开图。 图4(a)是图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的顶视图。图4(b)是图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的底视图。 图5(a)是图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的左侧视图。图5(b)是图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的右侧视图。图5(c)是图4(b)的沿着X-X的截面图。 图6(a)是图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的相应端子的正视图。图6(b)是图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的相应端子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1至6(b)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 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包括:导电部3,该导电部3与导电部件(未示出)连接;和连接部,相应端子5插入到该连接部内。连接部7与导电部3 —体地设置。 连接部7包括:一对平板部11、13,该一对平板部11、13彼此对置,以形成插入部9,相应端子5插入到该插入部9内;支撑部17,该支撑部17设置在成对的平板部11、13中,当将相应端子5插入到插入部9内时,支撑部17抑制成对的平板部11、13在成对的平板部11、13彼此分开的方向上移动;以及多个接触部15,该多个接触部15设置在成对的平板部11、13中,接触部15与相应端子5弹性接触以电连接到相应端子5。 支撑部17设置在成对的平板部11、13的中间部中。接触部15设置在支撑部17周围。 接触部15具有位于支撑部17附近的基端,并且基端与各个平板部11、13连续地形成。 支撑部17包括:嵌合突出部19,该嵌合突出部19从平板部11朝着平板部13突出;和嵌合凹部21,该嵌合凹部21设置在平板部13中以嵌合到嵌合突出部19。这里,嵌合突出部19可以设置在平板部13中,并且嵌合凹部21可以设置在平板部11中。相应端子5包括狭缝23,当相应端子5插入到插入部9内时,嵌合突出部19插入到该狭缝23内。 导电部3和连接部7由单个板制成。 如图1至6(b)所示,连接器端子1由单个板制成,该单个板由导电材料制成。导电部3和连接部7通过弯曲单个板而形成。 导电部3包括与诸如电子部件的导电部、电线等这样的导电部件连接的端部。此夕卜,导电部3包括与连接部7连续地连接的另一端部。 连接部7包括:一对平板部11、13,多个接触部15和支撑部17。成对的平板部11、13形成为相同的形状。成对的平板部11、13由单独的部件制成,并且通过连结部25彼此连续地连接。具体地,成对的平板部11、13通过弯曲连结部25而彼此对置。平板部11包括形成在其中的接合部27。接合部27弯曲并且与平板部13的表面接合,从而抑制成对的平板部11、13在成对的平板部11、13彼此分开的方向上移动。 成对的平板部11、13的彼此对置(面对)的表面形成插入部9,相应端子5插入到该插入部9内,并且与设置在各个平板部11、13中的多个接触部15弹性接触,从而与连接器端子1电连接。 接触部15设置在各个平板部11、13中。在该实施例中,四个接触部15设置在各个平板部11、13中。即,接触部15的总数量是八个。通过切割成对的平板部11、13的部分、并且将该部分朝着插入部9侧弯曲而形成接触部15。因此,接触部15能够与相应端子5弹性接触。接触部15的基端形成在支撑部17附近。换句话说,接触部15的基端定位在支撑部17周围,并且该基端与各个平板部11、13连续地形成。 如上所述,支撑部17设置在成对的平板部11、13的中间部中。支撑部17包括:嵌合突出部19,该嵌合突出部19形成在平板部11中;和嵌合凹部21,该嵌合凹部21设置在平板部13中。 通过切割平板部11的中间部、并且朝着平板部13侧弯曲该中间部二形成嵌合突出部19。因此,嵌合突出部19朝着嵌合凹部21突出。嵌合突出部19插入到嵌合凹部21内,并且嵌合突出部的先端与平板部13的表面接合。 嵌合凹部21是形成在成对的平板部13的中间部中的矩形孔。嵌合突出部19接合到嵌合凹部21,从而当将相应端子5插入到插入部9内时,限制成对的平板部11、13在成对的平板部11、13彼此分开的方向上移动。 由于接触部15的基端位于支撑部17周围,所以应力可能集中于支撑部17的基端和基端附近。然而,支撑部17位于基端侧上。因此,基端周围的刚性逆着应力增加,从而能够防上成对的平板部11、13的变形。 如上所述,在每个接触部15中,弹性反作用力的输入(力点)和弹性反作用力的输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端子,包括:导电部,该导电部与导电部件连接;和连接部,该连接部与所述导电部一体地设置,该连接部包括:一对平板部,该一对平板部彼此对置以形成插入部,相应端子插入到该插入部内;支撑部,该支撑部设置在所述成对的平板部的中间部中,当所述相应端子插入到所述插入部内时,所述支撑部构造成限制所述成对的平板部在该成对的平板部彼此分开的方向上移动,以及多个接触部,该多个接触部设置在所述成对的平板部中的所述支撑部周围,所述接触部构造成与所述相应端子弹性接触从而电连接到所述相应端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6.13 JP 2012-1335751.一种连接器端子,包括: 导电部,该导电部与导电部件连接;和 连接部,该连接部与所述导电部一体地设置,该连接部包括: 一对平板部,该一对平板部彼此对置以形成插入部,相应端子插入到该插入部内;支撑部,该支撑部设置在所述成对的平板部的中间部中,当所述相应端子插入到所述插入部内时,所述支撑部构造成限制所述成对的平板部在该成对的平板部彼此分开的方向上移动,以及 多个接触部,该多个接触部设置在所述成对的平板部中的所述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前隆加藤元远峰和洋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