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041853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2 04: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中温换热器、高温换热器、低温换热器和节流装置,所述压缩机、中温换热器、高温换热器、低温换热器和节流装置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中温换热器和高温换热器并联,所述中温换热器所在支路为第一支路,所述高温换热器所在支路为第二支路,还包括第一降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路上,位于所述中温换热器和压缩机排气口之间。通过在该空调系统中温换热器前设置降压装置,从而为中温换热器和高温换热器提供不同压力的冷媒,避免冷媒分布不均导致的能效降低,优化了系统控制,节省了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空调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空调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多样,目前的空调系统在提供制冷或制热的同时还会具有提供热水的功能。但是,目前空调系统中,空调制热和制热水采用同一种工作模式,而实际上空调制热所需高压远低于制热水的高压,这样采用一种工作模式的控制方式就会导致大量冷媒进入制热水换热器,导致空调能力的降低,为保证空调能力,压缩机需要输出更多的能力,这就导致整机功率过高,耗能过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避免了冷媒分布不均导致的能效降低,优化了系统控制,节省了能耗。 本专利技术公开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中温换热器、高温换热器、低温换热器和节流装置,所述压缩机、中温换热器、高温换热器、低温换热器和节流装置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中温换热器和高温换热器并联,所述中温换热器所在支路为第一支路,所述高温换热器所在支路为第二支路,还包括第一降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路上,位于所述中温换热器和压缩机排气口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降压装置,所述第二降压装置设置在第二支路上,位于高温换热器和压缩机排气口之间。 优选地,所述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低温换热器与所述并联支路之间的主冷媒回路上。 优选地,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中温换热器之间还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 优选地,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高温换热器之间还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 优选地,所述节流装置包括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路上,位于中温换热器和所述低温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支路上,位于所述高温换热器和所述低温换热器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与所述中温换热器之间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与所述高温换热器之间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 优选地,所述中温换热器进口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压缩机排气口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高温换热器进口设置有第三压力传感器。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空调系统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通过在中温换热器前设置降压装置,从而为中温换热器和高温换热器提供不同压力的冷媒,避免冷媒分布不均导致的能效降低,优化了系统控制,节省了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系统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的系统图。 图中标号:1压缩机;21第一降压装置;22第二降压装置;31中温换热器;32高温换热器;4低温换热器;5节流装置;51第一节流装置;52第二节流装置;6流量调节装置;61第一流量调节装置;62第二流量调节装置;10第一压力传感器;11第二压力传感器;12第三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系统图。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中温换热器31、高温换热器32、低温换热器4和节流装置5,所述压缩机1、中温换热器31、高温换热器32、低温换热器4和节流装置5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其中所述中温换热器31和高温换热器32并联,所述中温换热器31所在支路为第一支路,所述高温换热器32所在支路为第二支路,还包括第一降压装置21,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路上,位于所述中温换热器31和压缩机1排气口之间。 上述空调系统的工作循环流程是:压缩机排气分别进入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进入第一支路的高温高压冷媒经第一降压装置21降压后进入中温换热器31换热,进入第二支路的高温高压冷媒在高温换热器32内部换热后与第一支路冷媒汇合到主冷媒回路,经节流装置5节流后进入低温换热器4吸热蒸发,最后从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该空调系统由于在中温换热器31入口设置了第一降压装置21,从而对进入中温换热器31的高温高压冷媒的压力进行调节,提供中温换热器31冷凝工况所需要的压力,同时防止压缩机排气大量进入中温换热器31导致高温换热器32能量不足,机组能耗的增加。 上述第一降压装置21可以选用毛细管,也可以选用手动降压阀,高温高压冷媒经过毛细管或降压阀后压力被降低。 为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第一降压装置21优选为电子膨胀阀。所述中温换热器31入口与第一降压装置21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10,第一压力传感器10用来检测进入中温换热器31的冷媒压力,根据测得的压力值控制第一降压装置21的开度,从而调节进入中温换热器31中的冷媒的压力。 本空调系统采用变频压缩机,对进入高温换热器32的冷媒压力的调节可以通过调节压缩机1的转速来实现。为了提高对高温换热器的控制效果,可以在高温换热器32和压缩机1排气口之间的第二支路上设置第二降压装置22,根据系统运行情况直接通过第二降压装置来进行高温换热器入口冷媒压力的调节。 进一步地,第二降压装置22优选为电子膨胀阀,压缩机1排气口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11,第二压力传感器11检测到的压缩机排气口压力等于进入高温换热器32的冷媒压力,该空调系统可以根据第二压力传感器11检测的压力值对第二降压装置22的开度进行调节。 进一步地,上述空调系统中的节流装置5前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6,由于从中温换热器31和高温换热器32流出的冷媒压力不同,所以在进入节流装置5前先经过流量调节装置6进行流量调节,有助于提高节流效果和系统的稳定性。节流装置5优选为电子膨胀阀,流量调节装置6优选为电子膨胀阀,也可以是毛细管、手动阀等其他普通的流量调节阀。 其中,所述流量调节装置6可以设置在第一支路上,位于中温换热器31和节流装置5之间,冷媒在中温换热器31中冷凝后,先经过流量调节装置6进行流量调节再进行节流;所述流量调节装置6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支路上,位于高温换热器32和节流装置5之间,冷媒在高温换热器32中冷凝后,先经过流量调节装置6进行流量调节再进行节流;所述流量调节装置6也可以设置在主冷媒回路上,位于节流装置5进口之前,冷媒在高温换热器32和中温换热器31中冷凝后先经过流量调节装置6进行流量调节,再进入节流装置5进行节流。 参见图2,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的系统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节流装置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节流装置51和第二节流装置52,第一节流装置51设置在第一支路上;第二节流装置52设置在所述第二支路上。第一支路中的冷媒在中温换热器31中冷凝后,经第一节流装置51节流后流入主冷媒回路,第二支路中的冷媒在高温换热器32中冷凝后,经第二节流装置52节流后流入主冷媒回路。两路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汇合后进入低温换热器4,在低温换热器4内蒸发后回到压缩机。通过在两个支路上分别设置节流装置,对两路冷媒分别进行节流降压,从而提高节流效果,系统更加平稳。 进一步地,所述流量调节装置为两个,在第一支路上第一节流装置51和中温换热器31之间设置有第一流量调节装置61,冷媒在中温换热器31中冷凝后,先经过第一流量调节装置61进行流量调节再经过第一节流装置51进行节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节流效果,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二支路上第二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中温换热器、高温换热器、低温换热器和节流装置,所述压缩机、中温换热器、高温换热器、低温换热器和节流装置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中温换热器和高温换热器并联,所述中温换热器所在支路为第一支路,所述高温换热器所在支路为第二支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降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路上,位于所述中温换热器和压缩机排气口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中温换热器、高温换热器、低温换热器和节流装置,所述压缩机、中温换热器、高温换热器、低温换热器和节流装置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中温换热器和高温换热器并联,所述中温换热器所在支路为第一支路,所述高温换热器所在支路为第二支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降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路上,位于所述中温换热器和压缩机排气口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降压装置,所述第二降压装置设置在第二支路上,位于高温换热器和压缩机排气口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低温换热器与所述并联支路之间的主冷媒回路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中温换热器之间还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仕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