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焦镜头,包括从物侧往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第三透镜群及第四透镜群,其屈光度依序为正、负、正、正。第一透镜群包括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群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三透镜群包括第六透镜;第四透镜群包括第七透镜、第八透镜以及第九透镜。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以及第九透镜从物侧往像侧依序排列,且其屈光度依序为负、正、负、负、正、正、正、负、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镜头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镜头,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变焦镜头。
技术介绍
随着光电技术的进步,图像感测装置(例如投影机、数码摄影机(DigitalVideoCamera,简称DVC)、数码相机等)已普遍地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或各种产业领域中,以取代原本人眼或人工所能作的事情。在图像感测装置中,除了图像感测器(如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device,简称CCD)或互补式金氧半导体感测元件(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sensor,简称CMOSsensor)等)的品质会对所检测到的图像品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之外,光学镜头的品质也是关键所在。因此,如何适当地设计镜头以达到良好的图像品质,一直是镜头设计者所关注的。为了达到广角、高变焦倍率、低畸变及提高图像品质的效果,传统上的变焦镜头大多采用多群作动的方式来进行变焦操作。然而,采用多群作动的变焦镜头需使用多个光学元件与机构件。若变焦镜头内含的构件过多,使得变焦镜头的光学长度无法缩短,价格也无法降低。另一方面,若减少变焦镜头内含的机构件数量,则会使光学设计的自由度会变小,相对的光学设计难度也会变高。因此如何兼顾变焦镜头的图像品质及降低生产成本的考量,已成为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美国专利第8159758号、第8254036号、第7933073号、第8305693号、第5710669号、第6989940号、第7440194号、第5325236号及第5864435号以及美国公开第20120268831号皆提出了变焦镜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焦镜头,具有小体积、大光圈、高倍率、广角、低畸变、良好成像品质、制作容易与低成本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变焦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第三透镜群以及第四透镜群。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并包括从物侧往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且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的屈光度分别为负、正。第二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度,并配置于第一透镜群与像侧之间。第二透镜群包括从物侧往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且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的屈光度依序为负、负、正。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并配置于第二透镜群与像侧之间。第三透镜群包括第六透镜,且第六透镜的屈光度为正。第四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并配置于第三透镜群与像侧之间。第四透镜群包括从物侧往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七透镜、第八透镜以及第九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以及第九透镜的屈光度依序为正、负、正,且第七透镜、第八透镜以及第九透镜的至少其中之一为非球面透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透镜群还包括孔径光阑,配置于第二透镜群与第六透镜之间,且孔径光阑的孔径大小不变。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镜群与第三透镜群在变焦镜头中的位置维持固定,第二透镜群适于相对第一透镜群与第三透镜群移动,以使变焦镜头在广角端与望远端之间变焦,且第四透镜群适于相对第一透镜群与第三透镜群移动以进行对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变焦镜头符合H/fw>0.7,fw为变焦镜头切换至广角端时的有效焦距(effectivefocallength,简称EFL),H为半像高。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变焦镜头符合|fw/f2|<0.6,其中fw为变焦镜头切换至广角端时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群的有效焦距。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变焦镜头符合|fw/f4|<0.5,其中fw为变焦镜头切换至广角端时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群的有效焦距。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至少其一为非球面透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变焦镜头符合1.2<|fnT/fnW|≦2.5,其中fnT为变焦镜头切换至望远端时的光圈数(F-number),fnW为变焦镜头切换至广角端时的光圈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以及第九透镜分别为凸面朝向物侧的凸凹透镜、凹面朝向像侧的凹凸透镜、凸面朝向物侧的凸凹透镜、双凹透镜、双凸透镜、凹面朝向像侧的凹凸透镜、双凸透镜、双凹透镜、双凸透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形成双胶合透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四透镜以及第七透镜为非球面透镜。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变焦镜头搭配屈光度依序为正、负、正、正的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第三透镜群及第四透镜群,且通过第四透镜群中具有至少一非球面透镜的设计,来减低像差。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变焦镜头具有良好的光学成像品质。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至图1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变焦镜头100的焦距为广角端与望远端的示意图;图2A至图2J是图1A的变焦镜头于广角端时的光学模拟数据图;图3A至图3J是图1B的变焦镜头于望远端时的光学模拟数据图;图4A至图4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变焦镜头100的焦距为广角端与望远端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400:变焦镜头;110、410:第一透镜群;111:第一透镜;112:第二透镜;120:第二透镜群;121:第三透镜;122:第四透镜;123:第五透镜;130:第三透镜群;131:第六透镜;140:第四透镜群;141:第七透镜;142:第八透镜;143:第九透镜;150:孔径光阑;160:红外线截止滤镜;170:图像感测元件;SI:成像面;O:光轴;S101、S102、S103、S104、S105、S106、S107、S108、S109、S110、S111、S112、S113、S114、S115、S116、S117、S118、S119、S120、S401、S402、S403、S404、S405、S406、S407、S408、S409、S410、S411、S412、S413、S414、S415、S416、S417、S418、S419、S420、S421:表面;d1、d2、d3、d4:间距。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图1A至图1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变焦镜头100的焦距为广角端与望远端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A至图1B,在本实施例中,变焦镜头100包括第一透镜群110、第二透镜群120、第三透镜群130以及第四透镜群140。第一透镜群110具有正屈光度,并包括从物侧往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111以及第二透镜112,且第一透镜111以及第二透镜112的屈光度分别为负、正。第二透镜群120具有负屈光度,并配置于第一透镜群110与像侧之间。第二透镜群120包括从物侧往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三透镜121、第四透镜122以及第五透镜123,且第三透镜121、第四透镜122及第五透镜123的屈光度依序为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该第一透镜群包括从物侧往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且该第一透镜以及该第二透镜的屈光度分别为负、正;第二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度,并配置于该第一透镜群与该像侧之间,该第二透镜群包括从该物侧往该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且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及该第五透镜的屈光度依序为负、负、正;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并配置于该第二透镜群与该像侧之间,该第三透镜群包括第六透镜,且该第六透镜的屈光度为正;以及第四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并配置于该第三透镜群与该像侧之间,该第四透镜群包括从该物侧往该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七透镜、第八透镜以及第九透镜,该第七透镜、该第八透镜以及该第九透镜的屈光度依序为正、负、正,且该第七透镜、该第八透镜以及该第九透镜的至少其中之一为非球面透镜。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7.25 TW 102126705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该第一透镜群包括从物侧往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且该第一透镜以及该第二透镜的屈光度分别为负、正;第二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度,并配置于该第一透镜群与该像侧之间,该第二透镜群包括从物侧往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且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及该第五透镜的屈光度依序为负、负、正;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并配置于该第二透镜群与该像侧之间,该第三透镜群包括第六透镜,且该第六透镜的屈光度为正;以及第四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度,并配置于该第三透镜群与该像侧之间,该第四透镜群包括从物侧往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七透镜、第八透镜以及第九透镜,该第七透镜、该第八透镜以及该第九透镜的屈光度依序为正、负、正,且该第七透镜、该第八透镜以及该第九透镜的至少其中之一为非球面透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群还包括孔径光阑,配置于该第二透镜群与该第六透镜之间,且该孔径光阑的孔径大小不变。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群与该第三透镜群在该变焦镜头中的位置维持固定,该第二透镜群适于相对该第一透镜群与该第三透镜群移动,以使该变焦镜头在广角端与望远端之间变焦,且该第四透镜群适于相对该第一透镜群与该第三透镜群移动以进行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源龙,曾建雄,周昱宏,
申请(专利权)人: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