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多层布,包括:透气防水薄膜,包括:膜状的聚四氟乙烯;以及多个链状的聚乙烯,其中链状的聚乙烯的主链嵌置于膜状的聚四氟乙烯中,且链状的聚乙烯的末端露出膜状的聚四氟乙烯的表面且未聚集成块,以及布料,其中布料与透气防水薄膜之间以链状的聚乙烯的末端黏合。该透气防水薄膜中的聚乙烯与PTFE可长久共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多层布,包括:透气防水薄膜,包括:膜状的聚四氟乙烯;以及多个链状的聚乙烯,其中链状的聚乙烯的主链嵌置于膜状的聚四氟乙烯中,且链状的聚乙烯的末端露出膜状的聚四氟乙烯的表面且未聚集成块,以及布料,其中布料与透气防水薄膜之间以链状的聚乙烯的末端黏合。该透气防水薄膜中的聚乙烯与PTFE可长久共存。【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含有透气防水薄膜的多层布,还特别涉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聚四氟乙烯(PTFE)是氟取代聚乙烯(PE)中所有氢原子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这种材料具有抗酸、抗碱、与抗各种有机溶剂的特点,且几乎不溶于所有的溶剂。同时,PTFE具有耐高温的特点,它的摩擦系数极低,所以可作润滑作用,亦为不沾锅和水管内层的理想涂料。在布料应用上,聚四氟乙烯具有防水透气性。一般而言,若要让PTFE膜附着于布料上,通常需采用点胶或面胶等方式黏着PTFE膜与布料。若点胶的密度过低,易让PTFE膜自布料上脱落。若点胶的密度过高(或采用面胶),则会影响PTFE膜的透气度。此外,在形成月父状物于PTFE膜上后,均需在短时间内加工以避免I父状物硬化而失去黏着特性。换目之,PTFE层与胶状物在加工前是分开存放,在加工时才结合在一起。如此一来,即使采用相同的PTFE膜与胶状物,也可能因加工参数的差异,而无法确保每次加工形成的PTFE膜/胶/布料具有一致的质量。 综上所述,目前亟需新的方式黏合PTFE膜与布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多层布及其形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层布的形成方法,包括:混合聚四氟乙烯粉末、乙烯单体、煤油、与齐格勒.纳塔(Ziegler-Natta)催化剂形成黏稠的混合物;以三道滚轮压合混合物后形成薄膜;加热薄膜的表面,使乙烯单体在Ziegler-Natta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形成多个链状的聚乙烯,且链状的聚乙烯的主链与聚四氟乙烯互相嵌置,其中链状的聚乙烯的末端突出于薄膜的表面并聚集成块;施加不规则的局部光源能量至薄膜的表面,以碎裂上述的聚集成块的聚乙烯的末端;加热碎裂后的聚乙烯末端,使其熔融成胶后热压合至布料。 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层布,包括:透气防水薄膜,包括:膜状的聚四氟乙烯;以及多个链状的聚乙烯,其中链状的聚乙烯的主链嵌置于膜状的聚四氟乙烯中,且链状的聚乙烯的末端露出膜状的聚四氟乙烯的表面且未聚集成块,以及布料,其中布料与透气防水薄膜之间以链状的聚乙烯的末端黏合。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透气防水薄膜中的聚乙烯与PTFE可长久共存。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图2、图4、及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形成透气防水薄膜的工序剖视图。 图3是对应图2的俯视图。 图6是对应图5的俯视图。 图7至图9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形成透气防水薄膜的工序剖视图。 图10至图1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形成多层布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将PTFE(聚四氟乙烯)粉末、乙烯单体、煤油、及Ziegler-Natta催化剂混合后形成黏稠的混合物,再经由三道滚轮将混合物压合成薄膜10。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Ziegler-Natta催化剂的主催化剂为TiCl4,副催化剂为三乙基招。 接着如图2所示,加热薄膜10的上表面,使薄膜10中残留的煤油朝薄膜10的上表面移动,连带使乙烯单体朝薄膜的上表面移动。在加热过程中,混掺在PTFE粉末中的乙烯单体将在Ziegler-Natta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形成链状的聚乙烯11于膜状的PTFE13中。由于煤油带动乙烯单体朝薄膜上表面移动,而导致链状的聚乙烯11的末端与膜状的PTFE13产生固相分离。链状的聚乙烯11的末端将会露出膜状的PTFE13的上表面并聚集成块11A,而链状的聚乙烯11的主链IlB将会嵌入膜状的PTFE13中。图3是图2结构的俯视图。由图3可知,在膜状的PTFE13上表面上,链状的聚乙烯末端聚集成块IlA呈不规则排列。上述加热薄膜10使聚乙烯11的末端与膜状的PTFE13固相分离的温度,约介于125°C至140°C之间。若加热的温度过低,则无法使聚乙烯的末端与PTFE产生相分离。若加热的温度过高,则链状的聚乙烯末端聚集成块IlA的程度过大。 接着如图4所示,施加不规则(比如不定点不定时)的局部光源能量21于膜状的PTFE13的上表面上。此时膜状的PTFE13的上表面上的链状的聚乙烯末端聚集成块11A,将被不规则的局部光源能量21碎裂而形成聚乙烯的末端11C,如图5所示。值得注意的是,若施加光源能量至膜状的PTFE13的所有的上表面上,则可能裂解所有链状的聚乙烯11的末端11C。这将使链状的聚乙烯无法露出膜状的PTFE13的上表面。另一方面,若不施加不规则的局部光源能量21于膜状的PTFE13的上表面上,链状的聚乙烯末端聚集成块IIA将会使膜状的PTFE13失去透气特性。 图6是图5结构的俯视图。由图6可知,在膜状的PTFE13的上表面上,链状的聚乙烯的末端Iic呈不规则排列。防水透气薄膜100中的聚乙烯与PTFE可长久共存,不会像聚乙烯/PTFE的双层结构在短时间存放后产生分层(delaminate)的问题。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链状的聚乙烯的末端IlC仅出现于膜状的PTFE13的上表面,但亦可出现于膜状的PTFE13的下表面。如图7所示,加热薄膜10的上下表面,使乙烯单体朝薄膜10的上下表面移动。同时薄膜10中的Ziegler-Natta催化剂与乙烯单体将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形成链状的聚乙烯11。链状的聚乙烯11的末端与膜状的PTFE13固相分离。链状的聚乙烯11的末端将会露出膜状的PTFE13的表面并聚集成块11A,而链状的聚乙烯11的主链IlB将会嵌入膜状的PTFE13中。 接着如图8所示,施加不规则(比如不定点不定时)的局部光源能量21于膜状的PTFE13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上。此时膜状的聚四氟乙烯13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上链状的聚乙烯末端聚集成块11A,将被不规则的局部能量21碎裂而形成聚乙烯末端11C,如图9所示,形成表面热融胶特性。 接着如图10所示,施加热风15至图5的透气的防水薄膜100其上表面,使聚乙烯末端IlC熔融成胶。在一实施例中,热风15的温度介于480°C至590°C之间,而施加热风15的时间介于I?2秒之间。若热风15的温度过高及/或施加热风15的时间过长,则贴合布手感会变硬。若热风15的温度过低及/或施加热风15的时间过短,则无法使聚乙烯末端IlC熔融成胶。在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例中,可采用其他方式取代热风15,比如微波等加热方式。接着以双重滚筒17将布料19与施加热风15后的透气的防水薄膜100热压合形成双层布。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滚筒17的温度介于110°C至180°C之间,滚筒17之间的间距介于0.02mm至0.04mm之间,而滚筒17转速介于6m/s至8m/s之间。若滚筒17的温度过高、间距过小、及/或转速过慢,则可能产生手感过硬等问题。若滚筒17的温度过低、间距过大、及/或转速过快,则可能产生贴不牢的问题。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布料19包括针织布、短纤梭织布、或长纤平织布。举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层布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聚四氟乙烯粉末、乙烯单体、煤油、与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形成一黏稠的混合物;以三道滚轮压合该混合物后形成一薄膜;加热该薄膜的一表面,使乙烯单体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形成多个链状的聚乙烯,且所述链状的聚乙烯的主链与膜状的聚四氟乙烯互相嵌置,其中所述链状的聚乙烯的末端突出于该薄膜的该表面并聚集成块;施加不规则的局部光源能量至该薄膜的该表面,以碎裂聚集成块的所述聚乙烯的末端;加热碎裂后的聚乙烯末端,使其熔融成胶后热压合至一布料。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丞武,吴昌任,
申请(专利权)人:台元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