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差速器润滑系统,它涉及一种润滑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差速器润滑系统不完善,润滑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半轴齿轮上设有半轴齿轮油堵,差速器前壳体上设有若干铸造孔,铸造孔以前壳体的中心为圆心均匀环形阵列布置,差速器前壳体与半轴齿轮调整垫片接触的内壁上设有第一直油槽,差速器后壳体与半轴齿轮调整垫片接触的内壁上设有第二直油槽,差速器后壳体与球面垫片接触的内壁上设有油槽,半轴齿轮调整垫片和球面垫片上均设有油孔,铸造孔外设有第一喷油嘴,润滑油通过铸造孔进入差速器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差速器内部的全方位润滑,保证各个零件之间润滑连接,润滑效果良好,可靠性高。(*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差速器润滑系统,它涉及一种润滑系统。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差速器润滑系统不完善,润滑效果差的问题。本技术的半轴齿轮上设有半轴齿轮油堵,差速器前壳体上设有若干铸造孔,铸造孔以前壳体的中心为圆心均匀环形阵列布置,差速器前壳体与半轴齿轮调整垫片接触的内壁上设有第一直油槽,差速器后壳体与半轴齿轮调整垫片接触的内壁上设有第二直油槽,差速器后壳体与球面垫片接触的内壁上设有油槽,半轴齿轮调整垫片和球面垫片上均设有油孔,铸造孔外设有第一喷油嘴,润滑油通过铸造孔进入差速器内部。本技术实现了差速器内部的全方位润滑,保证各个零件之间润滑连接,润滑效果良好,可靠性高。【专利说明】一种差速器润滑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润滑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差速器润滑系统,属于汽车差速器润滑
。
技术介绍
差速器可以实现两个车轮的差速行驶,在现代车辆中必不可少。现有的差速器一般包括差速器壳体、行星齿轮、半轴齿轮、球面垫片、半轴齿轮垫片、齿轮轴、齿轮轴锁紧销,要求结构紧凑,装配简单,安全可靠。差速器一般都是飞溅润滑,依靠齿轮搅动飞起来的润滑油,润滑差速器内部零件。 汽车在砂石路面、山路、泥泞路面、多弯路面等恶劣路段行驶时,汽车左右驱动轮差速频繁或者差速时间较长,差速器内部运动副的零件将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在润滑不良时容易发生急剧磨损甚至高温烧结,导致差速器零件损坏,进而导致整个汽车发生故障。 如何提供一种简单紧凑、装配方便、润滑效果良好、可靠性高的差速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差速器润滑系统不完善,润滑效果差的问题。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差速器润滑系统,包括差速器前壳体、差速器后壳体,所述差速器前壳体与差速器后壳体围成的空腔内设有行星齿轮、半轴齿轮、齿轮轴定位块、长齿轮轴、短齿轮轴和锁紧销,所述行星齿轮与差速器前壳体和差速器后壳体之间均设有球面垫片,所述半轴齿轮与差速器前壳体和差速器后壳体之间均设有半轴齿轮调整垫片,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啮合; 所述半轴齿轮上设有半轴齿轮油堵,所述差速器前壳体上设有若干铸造孔,所述铸造孔以前壳体的中心为圆心均匀环形阵列布置,差速器前壳体与半轴齿轮调整垫片接触的内壁上设有第一直油槽,差速器后壳体与半轴齿轮调整 垫片接触的内壁上设有第二直油槽,差速器后壳体与球面垫片接触的内壁上设有油槽,所述半轴齿轮调整垫片和球面垫片上均设有若干油孔,所述铸造孔外设有第一喷油嘴,润滑油通过铸造孔进入差速器内部。 所述差速器前壳体与半轴齿轮接触的内壁上设有第一螺旋油槽,差速器后壳体与半轴齿轮接触的内壁上设有第二螺旋油槽,第一螺旋油槽为半轴齿轮的光轴与差速器前壳体的轴孔的接触面提供润滑油,第二螺旋油槽为半轴齿轮与差速器后壳体的轴孔接触面提供润滑油。 所述长齿轮轴和短齿轮轴的圆柱面上对称设有两个平行的油扁平面,所述油扁平面与圆柱面的过渡部分为圆角,该圆角用来保证齿轮轴镀层不易脱落,油扁平面保证长齿轮轴、短齿轮轴和行星齿轮之间的润滑。 所述半轴齿轮调整垫片的油孔均匀环形阵列布置,当半轴齿轮调整垫片内外径之差较小时若干油孔都在同一个圆的圆周上均等分布,当半轴齿轮调整垫片内外径之差较大时其中一部分油孔在一个圆上均等分布,其他油孔在另一个同心圆上均等分布,使整个垫片都能得到充分的润滑。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本技术通过铸造孔将润滑油引入差速器内部,差速器前壳体和差速器后壳体的油槽、半轴齿轮调整垫片上的油孔和球面垫片上的油孔相互配合,构成一整套润滑系统,所述直油槽为半轴齿轮调整垫片和半轴齿轮的背面提供润滑油,,所述差速器后壳体在与球面垫片接触的内壁上开设的油槽为球面垫片和行星齿轮的背面提供润滑油,半轴齿轮调整垫片的油孔保证差速器壳体、半轴齿轮调整垫片和半轴齿轮的背面之间的润滑,球面垫片的油孔保证差速器后壳体、球面垫片和行星齿轮的背面之间的润滑,半轴齿轮油堵保证差速器润滑油不会从半轴齿轮的内孔中流出,实现了差速器内部的全方位润滑,保证各个零件之间润滑连接,润滑效果良好,可靠性尚O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主剖视图; 图2是差速器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差速器前壳体的剖视图; 图4是差速器后壳体的结构不意图; 图5是差速器后壳体的剖视图; 图6是半轴齿轮调整垫片为单径6孔结构示意图; 图7是半轴齿轮调整垫片为双径8孔结构示意图; 图8是长齿轮轴和短齿轮轴横截面图; 图9是球面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差速器前壳体、2-差速器后壳体、3-行星齿轮、4-半轴齿轮、5-半轴齿轮油堵、6-半轴齿轮调整垫片、7-球面垫片、8-齿轮轴定位块、9-长齿轮轴、10-短齿轮轴、11-锁紧销、12-壳体连接螺钉、13-第一喷油嘴、14-第二喷油嘴、15-第三喷油嘴、16-铸造孔、17-第一螺旋油槽、18-第一直油槽、19-第二螺旋油槽、20-第二直油槽、21-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专利附图】【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前壳体1、差速器后壳体2、行星齿轮3、半轴齿轮4、半轴齿轮油堵5、半轴齿轮调整垫片6、球面垫片7、齿轮轴定位块8、长齿轮轴9、短齿轮轴10、锁紧销11、壳体连接螺钉12、第一喷油嘴13、第二喷油嘴14和第三喷油嘴15,第一喷油嘴13、第二喷油嘴14和第三喷油嘴15构成强制喷油系统,壳体连接螺钉12将差速器前壳体1、差速器后壳体2连接在一起,差速器前壳体1、差速器后壳体2上面安装壳体连接螺钉12的孔可以是对称布置,当要降低差速器前壳体I和差速器后壳体2各自的同轴度要求时,需要保证差速器前壳体I和差速器后壳体2在圆周方向的一一对应关系,此时差速器前壳体1、差速器后壳体2上面安装壳体连接螺钉12的孔可以是非对称关系,在该差速器装配完成后,壳体连接螺钉12可以保留,为了减轻差速器质量,壳体连接螺钉12可以拆下。 在差速器前壳体I和差速器后壳体2构成的内腔中装有行星齿轮3和半轴齿轮4,在行星齿轮3与差速器前壳体I之间有球面垫片7,在半轴齿轮4和差速器前壳体1、差速器后壳体2之间都有半轴齿轮调整垫片6,行星齿轮3和半轴齿轮4相互啮合,通过调整半轴齿轮调整垫片6的厚度保证行星齿轮3和半轴齿轮4的啮合间隙,锁紧销11轴向定位长齿轮轴9和短齿轮轴10,齿轮轴定位块8通过四个孔连接长齿轮轴9和短齿轮轴10,齿轮轴定位块8的两个孔由长齿轮轴9穿过,两个短齿轮轴10的非锁紧销孔端插入齿轮轴定位块8的另外两个孔中,长齿轮轴9和短齿轮轴10径向定位行星齿轮3, 锁紧销11安装在差速器后壳体2的锁紧销孔中,锁紧销孔左端细小,锁紧销11不会从差速器后壳体2的左端脱出,锁紧销11右端由差速器前壳体I限位不会向右脱出,锁紧销11可以制成弹簧销形式,弹簧销形式的锁紧销11左右都不需要限位。 所述半轴齿轮4上设有半轴齿轮油堵5,所述差速器前壳体I上设有若干铸造孔16,所述铸造孔16以前壳体的中心为圆心均匀环形阵列布置,差速器前壳体I与半轴齿轮调整垫片6接触的内壁上设有第一直油槽18,差速器后壳体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差速器润滑系统,包括差速器前壳体(1)、差速器后壳体(2),所述差速器前壳体(1)与差速器后壳体(2)围成的空腔内设有行星齿轮(3)、半轴齿轮(4)、齿轮轴定位块(8)、长齿轮轴(9)和短齿轮轴(10),所述行星齿轮(3)与差速器前壳体(1)和差速器后壳体(2)之间均设有球面垫片(7),所述半轴齿轮(4)与差速器前壳体(1)和差速器后壳体(2)之间均设有半轴齿轮调整垫片(6),行星齿轮(3)和半轴齿轮(4)啮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半轴齿轮(4)上设有半轴齿轮油堵(5),所述差速器前壳体(1)上设有若干铸造孔(16),所述铸造孔(16)以前壳体(1)的中心为圆心均匀环形阵列布置,差速器前壳体(1)与半轴齿轮调整垫片(6)接触的内壁上设有第一直油槽(18),差速器后壳体(2)与半轴齿轮调整垫片(6)接触的内壁上设有第二直油槽(20),差速器后壳体(2)与球面垫片(7)接触的内壁上设有油槽(21),所述半轴齿轮调整垫片(6)和球面垫片(7)上均设有若干油孔,所述铸造孔(16)外设有第一喷油嘴(13),润滑油通过铸造孔(16)进入差速器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林,柴召朋,张新鹏,李晓宇,张海侠,苏俊元,赵玲,王精,王墨,张亮,侯佰新,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