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管导入装置,包括针芯,针芯外套有内针管,内针管外套有外针管;针芯实心结构,针芯的尾端与手柄固定连接;所述内针管为中空结构,内针管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变径段,且第一变径段的尾部设置有与所述手柄相适配的凸缘;所述外针管为带有侧缝的非闭合中空结构,外针管上设置有两个翼片,外针管靠近翼片的一端为喇叭口结构。本装置适用于多种穿刺引流、分流手术;能准确、便捷地将导管导入目标腔隙,且不受导管过长、导管远端已埋置固定、导管口径变化等限制。(*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管导入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导管导入装置。
技术介绍
临床工作中有时需将导管导入体腔或和间隙起到引流、分流或者药物灌注的作用,目前使用两种方法: 1、解剖分离法:切开各层结构直达体腔或者目标腔隙,直视下放入导管。该方法创伤大而且密闭性差易于出现渗漏等情况,并发症发生几率高; 2、穿刺、导丝引导置管法:临床上多采用类似Seldinger’S法:通过穿刺针穿刺成功后经穿刺针腔引入导丝,沿着导丝退出穿刺针,将导丝尾端插入导管头端孔沿导丝将导管导入,至导丝穿过导管从其尾端撤出,调整导管深度后固定。该方法存在如下缺陷:a、导丝须通过导管撤出,若导管尾端已衔接固定其他配件、埋置固定则不可使用该方法。例如:脊髓空洞-胸腔分流手术时需要先将分流管的脊髓端置入固定后再置胸腔端,胸腔端分流管无法使用该方法置入。b、对于细长导管的置入因导丝、导管过长、过细而受限,故该导管不能做得过长、过细,有些情况下不能采用该方法,如腰大池引流术。C、因该方法使用导管长度有限往往需要通过增加衔接头、连接管达到延长导管目的,因使用非单一密闭导管增加了松动、泄露、甚至松脱等几率,故不易护理。d、部分穿刺置管因解剖等原因不能使用导丝,例如:椎管内、颅内。 申请号为200710016540.9的中国专利文献记载了一种一次性穿刺造瘘针,包括带有针尖的针管,与针管固定连接的针座,设置在针座上的手柄,其针管的纵向两边的管壁上分别设计有线状缝和带沟的壁槽。该方案中,可在穿刺造瘘完成后将穿刺针分开然后丢弃,使用较为方便。但是,该方案若对于神经外科脊髓空洞症分流手术中时,必须是先放好脊髓空洞内端然后再放胸腔端,因此方案的造瘘针是无法完成手术的,原因是无法判断前端是否进入胸腔。同时,该造瘘针还存在以下不足: 1、穿刺过程中造瘘管的跟踪性差,难以与穿刺针同步,对于目标腔隙巨大,穿刺经过的组织壁厚度不是很大者,借助钳子撑开组织该造瘘针勉强使用,对于位置深在、目标腔隙较细小或操作需要高度精细者,该造瘘针无法使用; 2、难以准确、及时判断是否进入目标腔隙; 3、不能重复使用,一旦打开不能二次使用。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适用于多种引流手术的导管导入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函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导管导入装置。本装置适用于多种穿刺引流、分流手术;能准确、便捷地将导管导入目标腔隙,且不受导管过长、导管远端已埋置固定、导管口径变化等限制。 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导管导入装置,包括针芯,针芯外套有内针管,内针管外套有外针管;针芯实心结构,针芯的尾端与手柄固定连接;所述内针管为中空结构,内针管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变径段,第一变径段与注射器乳头匹配衔接,且第一变径段的尾部设置有与所述手柄相适配的凸缘;所述外针管为带有侧缝的非闭合中空结构,外针管上设置有两个翼片,外针管靠近翼片的一端为喇机口结构,便于导管引入。 优选的,所述手柄上设置有与手心相适配的圆弧状凸起。 优选的,所述两翼片上分别设置有防滑纹。 优选的,所述两翼片为错开设置。 优选的,所述外针管为塑料材质。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I)适用于多种置管引流、分流术,使用过程中不受导管过长、远端已衔接固定或者已经包埋、导管口径变化限制。 (2)可一次性将导管置入,操作步骤简单、便捷、创伤小。 (3)对是否进入目标腔隙判断准确,能将导管可靠导入目标腔隙。 (4)适用于与外针管内径接近的不同口径导管。 (5)患者需要置入多根导管而需多点穿刺时,本装置可以再单次穿刺结束后复原,所以本装置可以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 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图; 图2是本技术中针芯的配合图; 图3是本技术中内针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中外针管的剖面图; 图5是图4的右视图; 图6是图4的A-A向剖视图; 其中:1、针芯,2、内针管,3、外针管,4、翼片,5、手柄,6、凸缘,7、防滑纹,8、喇叭口结构,9、第一变径段。 【具体实施方式】 : 实施例1: 一种导管导入装置,其结构如图1-6所示:包括针芯I,针芯I外套有内针管2,内针管2外套有外针管3 ;针芯I实心结构,针芯I的尾端与手柄5固定连接;所述内针管2为中空结构,内针管2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变径段9,第一变径段9可与注射器乳头匹配衔接,且第一变径段9的尾部设置有与所述手柄5相适配的凸缘6 ;所述外针管3为带有侧缝的非闭合中空结构,外针管3上设置有两个翼片4,外针管3靠近翼片4 一端为喇叭口结构8,便于导管引入。 所述手柄5上设置有与手心相适配的圆弧状凸起。 所述两翼片4上分别设置有防滑纹7。 所述两翼片4为错开设置。 所述外针管3为塑料材质。 在脊髓空洞-胸腔分流术中,完成分流管脊髓端置入固定后通过皮下隧道将导管的胸膜腔端引至胸部置管目标位置处,在局部皮肤戳孔将分流管胸膜腔段引出体外备用,将本装置针芯1、内针管2、外针管3组合好,通过同一皮肤孔穿刺,穿刺胸壁感觉突破感后进入胸膜腔,退出针芯1,内针管2接注射器抽吸证实已经进入胸膜腔,退出内针管2,通过外针管3插入分流管至一定深度,然后将外针管3退出至体外,相反方向上分开两个翼片4将外针管3从分流管上解脱下,将分流管留在体外的富余部分继续插入胸膜腔,缝合皮肤上戳孔,完成手术。 该手术中分流管的胸膜腔段置入区域位于腋后线以后,在此范围内肋间隙狭窄且胸壁厚,若切开暴露则创伤大、出血多,且需要有力的撑开装置,置入后需对分流管做专门固定缝合。 而使用本装置仅需在胸壁穿刺一小孔即可将细、软分流管置入,具有微创、便捷、效果好的特点,另外因对临近软组织干扰、破坏少,分流管周围仅是与之匹配的软组织隧道,分流管不易松动、移位,又能保持一定的活动度能更好地适应机体的活动。 实施例2:一种导管导入装置,其仍结构如图1-6所不:与实施例1不同地方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导入装置应用于腰池引流术。 在腰池引流术中,常规摆体位、消毒、铺巾、破皮、穿刺(与以往操作相同),进入蛛网膜下腔后,退出针芯1,见脑脊液通过内针管2流出,重新插上针芯I并维持内针管2位置不动,将外针管3缓慢顺时针方向向前缓慢旋进3-5_,再将内针管2同针芯I 一同退出再次确认脑脊液流出,将分流管通过外针管3插入引流管至理想深度,固定引流管退外针管3至体外,相反方向上分开,两个翼片4将外针管3从引流管上解脱下,其余步骤同以往操作。 采用本装置应用于腰池引流术的优点是: 1、不需要经过引流管全长即可以将针管脱下,方便快捷; 2、可以根据脑脊液情况选择粗细不同的引流管,如过于纤细的引流管在引流血性或者炎性脑脊液时易堵塞,若使用口径较大的引流管亦不需另外穿刺,从而将操作创伤降到最低程度。 实施例3:—种导管导入装置,其仍结构如图1-6所不:与实施例1不同地方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导入装置应用于胸膜腔引流术。 在胸膜腔引流术中,定位、消毒、铺巾、穿刺方法同以往方法。穿刺胸壁感觉到突破感进入胸膜腔后,退出针芯1,内针管2接注射器抽吸或者闻气流声音证实已经进入胸膜腔,退出内针管2,通过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管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针芯,针芯外套有内针管,内针管外套有外针管;针芯实心结构,针芯的尾端与手柄固定连接;所述内针管为中空结构,内针管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变径段,且第一变径段的尾部设置有与所述手柄相适配的凸缘;所述外针管为带有侧缝的非闭合中空结构,外针管上设置有两个翼片,外针管靠近翼片的一端为喇叭口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管导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针芯,针芯外套有内针管,内针管外套有外针管;针芯实心结构,针芯的尾端与手柄固定连接;所述内针管为中空结构,内针管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变径段,且第一变径段的尾部设置有与所述手柄相适配的凸缘;所述外针管为带有侧缝的非闭合中空结构,外针管上设置有两个翼片,外针管靠近翼片的一端为喇叭口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