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选择性吸水性能的层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1004512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05 1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选择性吸水性能的层状复合材料,以层状吸附材料为主体,所述层状吸附材料的相邻层板间具有插层分子,所述插层分子由插层改性方法引入,所述插层分子使相邻层板间的层间距增加,所述层间距与插层分子构成综合空间位阻效应,使所述层状复合材料只选择性对水进行吸附,降低SF6特征分解组分的扩散与吸附。该层状复合材料层板之间具有空间位阻效应,降低了SF6特征分解组分在层状吸附材料中的扩散与吸附,但对水具有选择性吸附能力,因而该层状复合材料在吸附去除SF6电气设备中水分的同时,不影响SF6特征分解组分的组成,有利于提高检测特征分解组分的准确性和诊断设备故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选择性吸水性能的层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水材料,具体涉及具有选择性吸水性能的层状复合材料。同时, 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了该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SF6电气设备在电力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保障SF6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在 设备气室中通常放置了一定量的吸附剂,如4A型、5A型、13X型、KDHF-03等分子筛和活性 氧化铝等,用以深度吸附SF6气体中的水分。但由于这些吸附剂选择性较差,在吸附水分的 同时通常也会吸附用于电气设备潜伏性故障诊断的多种局部放电特征分解气体,给SF6电 气设备状态诊断造成很大困难。因此,有必要开发新型的选择性吸水材料,在高效吸附水分 的同时大幅降低其对特征分解气体的吸附作用。然而,目前尚未见国内外研究机构对此开 展研究。 层状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其层状主体是由二维层状结构单元按 照一定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层板上各原子之间通过很强的相互作用力(一般为共价键)链 接成单层平面,而层板间的原子则以较弱的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静电引力)相连接。 这个特殊的性质是制备层状复合材料的前提,可在此基础上从分子动力学大小和化学特性 两方面对其进行改性处理以提高复合材料对水分子的选择性吸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选择性吸水性能的层状复合材料,该层状复 合材料由层状吸附材料经插层改性而得,其层板之间具有空间位阻效应,降低了so2F2、so2、 SOF2等SF6特征分解组分在层状吸附材料中的扩散与吸附,但对水具有选择性吸附能力,因 而该层状吸附材料在吸附去除SF6电气设备中水分的同时,不影响SF6特征分解组分的组 成,有利于提高检测特征分解组分的准确性和诊断设备故障。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上述具有选择性吸水性能的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 法。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上述具有选择性吸水性能的层状复合材料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具有选择性吸水性能的层 状复合材料,以层状吸附材料为主体,所述层状吸附材料的相邻层板间具有插层分子,所述 插层分子由插层改性方法引入,所述插层分子使相邻层板间的层间距增加,所述层间距与 插层分子构成综合空间位阻效应,使所述层状复合材料只选择性对水进行吸附,降低SF6特 征分解组分的扩散与吸附。 层状吸附材料的层板之间以较弱的作用力连接,在一定的条件下,客体分子可以 在不破坏层板结构的前提下克服这种弱相互作用力插入到层板间空隙中,因此可引入插层 分子。层板之间引入插层分子后,层间距随着插层分子的大小而改变,层间距和插层分子构 成了综合空间位阻效应,若分子的动力学直径和改性的层间距相当且可以克服插层分子所 形成的空间位阻效应,则可被复合材料吸附富集,反之则不然。由于S02F2、S02、SOF2等SF6 特征分解组分不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层间距和插层分子构成了综合空间位阻效应有效降低 了S02F2、S02、S0F2等SF6特征分解组分在层状复合材料中的扩散与吸附,在吸附去除SF6电 气设备中水分的同时,设备中的SF6特征分解组分的组成不发生变化,有利于提高检测特征 分解组分的准确性和诊断设备故障。 所述层状复合材料的层板间的层间距(d)由插层分子的大小决定。但是若层间距 离较小,对水分子的扩散阻力增加;若层间距离过大,对分子动力学直径较大的分子的吸附 容量增加,吸附选择性降低,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应控制d<Inm。 所述层状吸附材料为阳离子型层状化合物或阴离子型层状化合物。这两类化合物 层板上由特定的结构单元通过公用角、边、面形成的空间网络结构,层与层之间却存在着可 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离子。这两类层状化合物具有两个特殊的性质:(1)在不改变层板结 构的前提下,同电性的离子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层间原有离子自由交换;(2)离子交换后产 物的层间距随着层间离子的大小而改变,且离子交换后产物的稳定性较高。 具体地,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阳离子型层状化合物为钛酸盐类、钛硅酸盐类、和硅酸盐 类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所述钛酸盐如钛酸钠(Na2Ti3O7)、钛酸钾(K2Ti4O9)、或钛酸 铯(Cs2Ti6O13)等。所述的阴离子型层状化合物为具有水滑石结构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如镁 铝水滑石、锌铬水滑石等。 水分子中氧原子较氢原子的电负性强,因极化效应,H-O键的电荷分布不均,氢原 子变成近乎氢质子状态,此时再与电负性很强且原子半径较小的原子,如氨基中的氮原子、 羧基中的氧原子相遇时,即发生静电吸引,形成氢键作用。氢键键能介于一般共价键与范德 华力之间,有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吸水容量。故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插层分子选用具有亲水基 团的化合物。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插层分子为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或丙胺。所 述亲水基团为插层分子上的的氨基、羧基。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层状吸附材料采用阳离子型层状化合物或阴离子型层状化合物。由 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层状化合物的性质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改性。因此,本专利技术 的第二个目的根据层状吸附材料类型分别采用以下两个方案来实现。 其一,离子交换法,这是层板带电荷的化合物特有的反应。层状化合物的层板之间 存在着用于平衡电荷的离子,该离子的反应活性较高,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外界同电性的离 子进行交换。离子交换后,产物的层间距随着插层分子的大小而改变。而这一方法适合阴 离子型层状化合物的改性。 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离子交换法为:将2~4g阴离子型层状化合物粉末加入 10(T300ml蒸馏水中,在剧烈搅拌和6(T80°C的条件下,缓慢加入3~7g插层分子,同时 维持溶液系统的PH?4. 5~5,继续冷凝回流l~5h后将浑浊液用热水充分洗涤过滤,并于 6(n〇(TC干燥过夜,即获得层状复合材料。 其二,嵌入反应,这是指在层状化合物的层片间插入中性分子,如水、烷基胺和其 它有机溶剂等。反应后层状主体的骨架结构均能保持。与离子交换不同的是,嵌入反应中 只有中性分子的嵌入,却没有其他离子或分子的迁出。进入到层间的中性分子会与层间离 子(一般是H+)结合,最终还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这一方法适合阳离子型层状化合物的改 性。 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嵌入反应法为:将2g阳离子型层状化合物粉末混合在 20(Tl000ml浓度为lmol/L的HCl溶液中,于60°C下在超声振荡器上处理48?72h,最后 以去离子水洗涤至pH为5飞,抽滤并低温真空干燥,重复上述步骤2~3次。将所得粉末放置 于锥形瓶中,加入100ml,20 (vol)%的Ii-C3H7NH2水溶液,封口后于60°C恒温水浴槽中搅 拌72h,离心洗涤后低温真空干燥。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低温真空干燥的温度为25~40°C。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层状复合材料的应用,具体地,是该层状复合材料作为SF6电气设备 中的吸水材料的应用,可用于吸附去除SF6电气设备中的水分,且不会吸附SF6特征分解组 分。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对水的选择性能良好:本专利技术的层状复合材料由层状吸附材料经插层改性而得, 层板之间引入插层分子,层间距增加,而层间距与插层分子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选择性吸水性能的层状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以层状吸附材料为主体,所述层状吸附材料的相邻层板间具有插层分子,所述插层分子由插层改性方法引入,所述插层分子使相邻层板间的层间距增加,所述层间距与插层分子构成综合空间位阻效应,使所述层状复合材料只选择性对水进行吸附,降低SF6特征分解组分的扩散与吸附。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具有选择性吸水性能的层状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以层状吸附材料为主体,所 述层状吸附材料的相邻层板间具有插层分子,所述插层分子由插层改性方法引入,所述插 层分子使相邻层板间的层间距增加,所述层间距与插层分子构成综合空间位阻效应,使所 述层状复合材料只选择性对水进行吸附,降低SF6特征分解组分的扩散与吸附。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选择性吸水性能的层状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层状 复合材料的层板间的层间距由插层分子的大小决定,但应控制d < I nm,d为层间距。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选择性吸水性能的层状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层状 吸附材料为阳离子型层状化合物或阴离子型层状化合物。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具有选择性吸水性能的层状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阳 离子型层状化合物为钛酸盐类、钛硅酸盐类、和硅酸盐类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具有选择性吸水性能的层状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阴 离子型层状化合物为具有水滑石结构的层状双氢氧化物。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具有选择性吸水性能的层状复合材料,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插层分子具有亲水基团的化合物。7. 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念李丽樊小鹏王宇周永言黄成吉黎晓淀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