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03748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05 04:06
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无级变速器和齿轮列被分别设置在被输入由驱动力源输出的转矩的输入轴与输出转矩的输出轴之间,以便能够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之间传递转矩,所述无级变速器使变速比连续地变化,所述齿轮列具有配置在与所述输入轴及所述输出轴不同的位置的中间轴,并且设定不能由所述无级变速器设定的至少一个变速比,在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中,前进后退切换机构与所述输出轴或所述中间轴配置在同一轴线上,所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利用输入部件、输出部件以及反作用力部件这三个旋转部件进行差动作用,所述反作用力部件通过停止旋转使所述输入部件与所述输出部件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设置有第一离合器机构和制动机构,所述第一离合器机构将所述三个旋转部件中的至少任两个旋转部件连接起来,所述制动机构停止所述反作用力部件的旋转,设置有第二离合器机构,所述第二离合器机构经由所述无级变速器将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连接起来,并且,在从所述输入轴经由所述无级变速器至所述输出轴的转矩传递路径上进行转矩的传递和切断,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经由所述齿轮列及所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连接起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传递从车辆的驱动源输出的动力的装置,特别是,涉及配备有包含无级变速器的传动路径和相对于该传动路径并列地设置的其它的传动路径的动力传递 >J-U ρ?α装直。
技术介绍
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一般使用的内燃机,具有对应于转速的增大而输出转矩变大的特性。与此相对,车辆所要求的驱动力,一般地,在低车速时大,在高车速时相对地小。即,在车辆中,要求与基于内燃机的输出特性的转矩相反的转矩。另外,内燃机的效率高的运行点是有限的。因此,在将内燃机作为驱动力源的车辆中,搭载有可以使变速比适当地变化的变速器。并且,通过在该变速器中基于车速或加速踏板开度等车辆的行驶状态适当地设定变速比,在获得必要的驱动力的同时,在效率高的运行点运转内燃机。但是,像对于每个变速级阶梯式地设定变速比的有级变速器那样,在变速器中设定的变速比存在阶梯差的情况下,不能总是在效率高的运行点运转内燃机。即,在效率高的运行点的内燃机的转速是能够由两个变速级之间的变速比设定的转速的情况下,在从一个变速级到切换成另一个变速级的期间的运行状态,效率会降低。因此,最近,代替有级变速器,使用能够使变速比连续地变化的无级变速器。 作为车辆用无级变速器,带式无级变速器和环式无级变速器广为人知。前者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具有:动力传递用的带、和伴随着使卷绕该带的槽的宽度变化而使带的卷绕半径的大小变化的一对带轮。并且,构成为使各个带轮的槽的宽度变化而使带的卷绕半径变化,由此,使在这一对带轮之间设定的变速比无级地变化。另外,后者的环式无级变速器构成为,在面对面配置的一对盘之间夹入动力辊,通过连接该动力辊的与各个盘的接触点的线相对于盘的旋转中心轴线倾斜,各个盘彼此的转速产生差异。并且,构成为动力辊的倾斜角度(偏转角度)越大,则盘彼此的转速差、即变速比越远离“I”。 在这些无级变速器中,为了使变速比连续地变化,利用带轮与皮带之间的摩擦力或者盘与动力辊之间的摩擦力传递转矩。由于摩擦力是在两个部件的接触部位的摩擦系数与垂直负荷(或者法线方向的负荷)的乘积,所以,根据要传递的转矩来加大垂直负荷。该垂直负荷,在车辆用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中,是带轮夹持皮带的负荷。并且,例如,将油压促动器成一体地形成于带轮上,借助供应给该油压促动器的油压产生该负荷。 另一方面,在车辆中,在起步时要求大的驱动力。与此相对,在稳态的行驶状态、即在巡航时要求的驱动力比起步时小。因此,用于产生上述摩擦力的垂直负荷,在起步时有必要加大。即,在带式无级变速器中,使用于产生夹压力的油压在起步时高。如果设置有油压设备,作为车辆的驱动状态,该油压设备在时间比较短的起步进行准备,产生大的油压,则存在着驱动装置及用于此的油压装置大型化、并且伴随着产生高油压而油耗性能会恶化的可能性。 在日本特开2005 - 30804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 — 076876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00 — 130548号公报等中,记载了以消除这种问题作为目的装置。在它们当中,日本特开2005 - 308041号公报记载的装置设置有离合器,所述离合器将发动机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构成前进后退切换机构的单一小齿轮型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齿轮,将该太阳齿轮连接到与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初级带轮成一体的输入轴上。输入齿轮经由单向离合器配合到该输入轴的外周侧,该输入齿轮连接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的齿圈上。另外,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在前进旋转方向上输入轴以比外周侧的输入齿轮更高的速度旋转的情况下卡合。另外,输出齿轮经由另外的单向离合器配合到与次级带轮成一体的输出轴的外周侧。并且,在上述输入齿轮与输出齿轮之间配置有空转齿轮,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与该空转齿轮啮合,即,以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共同向同一方向旋转的方式构成。这些输入齿轮与输出齿轮的齿轮比(变速比)被设定成比由上述各个带轮和卷绕到这些带轮上的皮带构成的无级变速器能够设定的最大的变速比稍小的变速比。并且,上述另外的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在前进旋转方向上输出轴以比输出齿轮的速度高的速度旋转的情况下卡合。另外,与上述另外的单向离合器并列地设置有摩擦式的离合器。进而,为了设定后退状态,设置有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中的行星齿轮架固定的制动器。 从而,在上述日本特开2005 - 308041号公报中记载的装置中,例如,在为了前进行驶而起步的情况下,太阳齿轮和输入轴被离合器连接,经由输入轴将转矩传递给以无级变速器作为主体的主变速路径,通过单向离合器的卡合,将转矩传递给以上述各个齿轮为主体的副变速路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由齿轮列形成的变速比比无级变速器的最大变速比小一些,所以,输出齿轮以比输出轴的速度高的速度旋转。其结果是,输出轴侧的单向离合器变成释放状态,转矩经由齿轮列被传递给驱动轮。即,起步时的大的转矩不施加给无级变速器。并且,在起步之后,若随着车速增大,逐步减小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比,则与次级带轮成一体的输出轴的转速达到设置在其外周侧的输出齿轮的转速,通过变速比的降低,其转速进一步增大。其结果是,输出轴侧的单向离合器变成卡合状态,转矩经由无级变速器传递给驱动轮。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输入轴侧的单向离合器变成释放状态,所以,不产生互锁状态。 另外,日本特开2004 — 076876号公报记载的装置,在传递发动机输出的动力的输入轴与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初级带轮之间,设置有由单一型行星齿轮机构构成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并且,该前进后退切换机构中的齿圈和初级带轮连接,以便变成一体地旋转,并且,输入轴被连接到太阳齿轮上。从而,通过太阳齿轮和齿圈被离合器连接,变成前进状态,通过利用制动器将行星齿轮架固定,变成后退状态。进而,在输入轴和与次级带轮一体化的输出轴之间,设置有比无级变速器形成的最大变速比大的变速比的齿轮列。构成该齿轮列的输入齿轮与输入轴一体化,并且,经由空转齿轮与该输入轴连接的输出齿轮可旋转地与输出轴配合。另外,在输出齿轮与输出轴之间,串列地配置有单向离合器和摩擦离合器。 从而,在以前进状态起步的情况下,将把输入轴连接到初级带轮上用的离合器释放,并且使输出轴侧的离合器卡合,借此,从输入轴经由齿轮列及单向离合器以及与之串列配置的离合器将转矩传递给输出轴。当从该状态利用离合器将输入轴和初级带轮连接起来时,由于无级变速器的最大变速比比由齿轮列形成的变速比小一些,所以,次级带轮以及与之成一体的输出轴变成比从前大的转速,更具体地说,变成比输出齿轮高的转速,单向离合器变成释放状态。即,转矩经由无级变速器被传递给输出轴。这样,在起步时,由于齿轮列进行转矩的传递,所以,在无级变速器上不施加起步时的大的转矩。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0 - 130548号公报中,记载了与上述日本特开2004 —076876号公报中记载的装置同样结构的变速装置。即,在该日本特开2000 — 130548号公报中记载的变速装置中,也在起步时传递转矩的齿轮列中的输出侧的齿轮和与次级带轮一体化的输出轴之间,并列地配置有单向离合器和摩擦离合器。 在这些每个公报中记载的装置中,与带式无级变速器并列地设置齿轮列,构成为主要在起步时经由该齿轮列传递起步用的转矩。并且,构成为为了在前进行驶状态下经由无级变速器传递转矩,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无级变速器和齿轮列被分别设置在被输入由驱动力源输出的转矩的输入轴与输出转矩的输出轴之间,以便能够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之间传递转矩,所述无级变速器使变速比连续地变化,所述齿轮列具有配置在与所述输入轴及所述输出轴不同的位置的中间轴,并且设定不能由所述无级变速器设定的至少一个变速比,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前进后退切换机构与所述输出轴或所述中间轴配置在同一轴线上,所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利用输入部件、输出部件、以及反作用力部件这三个旋转部件进行差动作用,所述反作用力部件通过停止旋转使所述输入部件与所述输出部件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设置有第一离合器机构和制动机构,所述第一离合器机构将所述三个旋转部件中的至少任两个旋转部件连接起来,所述制动机构停止所述反作用力部件的旋转,设置有第二离合器机构,所述第二离合器机构经由所述无级变速器将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连接起来,并且,在从所述输入轴经由所述无级变速器至所述输出轴的转矩传递路径上进行转矩的传递和切断,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经由所述齿轮列及所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连接起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无级变速器和齿轮列被分别设置在被输入由驱动力源输出的转矩的输入轴与输出转矩的输出轴之间,以便能够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之间传递转矩,所述无级变速器使变速比连续地变化,所述齿轮列具有配置在与所述输入轴及所述输出轴不同的位置的中间轴,并且设定不能由所述无级变速器设定的至少一个变速比,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 前进后退切换机构与所述输出轴或所述中间轴配置在同一轴线上,所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利用输入部件、输出部件、以及反作用力部件这三个旋转部件进行差动作用,所述反作用力部件通过停止旋转使所述输入部件与所述输出部件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 设置有第一离合器机构和制动机构,所述第一离合器机构将所述三个旋转部件中的至少任两个旋转部件连接起来,所述制动机构停止所述反作用力部件的旋转, 设置有第二离合器机构,所述第二离合器机构经由所述无级变速器将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连接起来,并且,在从所述输入轴经由所述无级变速器至所述输出轴的转矩传递路径上进行转矩的传递和切断, 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经由所述齿轮列及所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连接起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列构成为利用所述多个齿轮设定比所述无级变速器的最大变速比大的变速比、或者比所述无级变速器的最小变速比小的变速比。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级变速器具有被从所述输入轴传递转矩的驱动侧构件和向所述输出轴输出转矩的输出侧构件, 所述第二离合器机构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驱动侧构件之间,选择性地将这些输入轴与驱动侧构件连接起来。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级变速器具有被从所述输入轴传递转矩的驱动侧构件和向所述输出轴输出转矩的输出侧构件, 所述第二离合器机构设置在所述输出侧构件与所述输出轴之间,选择性地将这些输出侧构件与输出轴连接起来。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机构和所述第二离合器机构分别由摩擦离合器构成。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列包含有驱动齿轮、从动齿轮、以及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的一个空转齿轮或者相互成一体地旋转的多个空转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输入轴配置在同一轴线上,所述从动齿轮经由该空转齿轮从所述驱动齿轮被传递转矩,并且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输入部件成一体地连接, 并且,所述齿轮列构成为,在从所述驱动齿轮经由所述空转齿轮及所述从动齿轮向所述输入部件传递转矩的情况下的变速比变得比I大。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列包含有驱动齿轮、从动齿轮、第一空转齿轮、以及第二空转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输入轴配置在同一轴线上,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输出轴配置在同一轴线上,所述第一空转齿轮与所述中间轴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在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输入部件之间传递转矩,所述第二空转齿轮与所述中间轴配置在同一轴线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伦生中田博文小林大介吉野弘绍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