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换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9824 阅读:3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适用于1P53FMH型摩托车的发动机换档机构,由传动副轴1、弹簧垫圈2、限位板3、卡圈4、齿轮5、变速鼓6组成,其特征是:限位板3套装在传动副轴1的中部,它的一侧由卡圈4定位,另一侧经波形弹簧垫圈2与齿轮5联接;与限位板3相接触的变速鼓6上开有防转凹槽7。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加工容易,成本低,能使1P53FMH发动机在冷机状态实现循环换挡,驾驶1P53FMH型摩托车更加轻松、自如、方便。(*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换挡机构本技术涉及一种换挡机构,尤其是一种用于1P53FMH型摩托车上的发动机换挡机构。目前,1P53FMH发动机摩托车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好,但该机型摩托车在冷机状态无循环换挡功能却成了美中不足。由于该机型摩托车的换挡机构仅由传动副轴,齿轮、变速鼓构成,因此,它只能从0→1→2→3→4,或从4→3→2→1→0进行换挡,而不能从4→0直接换挡,故使用不够方便。虽然其它机型的摩托车有循环挡机构,但它不适用在1P53FMH发动机摩托车上。这些换挡机构主要由传动副轴、齿轮、变速鼓、限位板构成,而限位板套装在传动副轴的一端头,变速鼓上没有设置防转机构。在1P53FMH发动机有限的空间里装上这类换挡机构,无法使用。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1P53FMH型摩托车的发动机换挡机构,通过改变传统的换挡机构,解决1P53FMH发动机在冷机状态实现循环换挡的问题。本技术的具体方案是:包括传动副轴、限位板、齿轮、变速鼓,其特征在于:限位板套装在传动副轴的中部,它的一侧由卡圈定位,另一侧经波形弹簧垫圈与齿轮联接;与限位板相接触的变速鼓上开有防转凹槽。采用上述方案,能使1P53FMH发动机在冷机状态实现循环换挡,驾驶1P53FMH摩托车更加轻松、自如、方便,该换挡机构结构简单,加工容易,成本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在发动机向前换挡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在发动机向后换挡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主要由传动副轴1、弹簧垫圈2、限位板3、卡圈4、齿轮5、变速鼓6组成,它们之间的联接关系及结构特征是:限位板3套装在传动副轴1的中部,它的一侧由卡圈4定位,另一侧经波形弹簧垫圈2与齿轮5联接;与限位板3相接触的变速鼓6上开有防转凹槽7。-->从图1还可看到:限位板3上设置有两个空腔,传动副轴1穿过下方的空腔。本技术中,由于波形弹簧垫圈2装配时有一定压缩量,对限位板3产生一定压力,限位板与副轴采用间隙配合,限位板3与传动副轴1可以相对转动。传动副轴1转动时,即位板3在摩擦力的作用下靠向变速鼓6,发动机处于四挡时,限位板3端部进入变速鼓防转凹槽7内,限位板只对变速鼓逆时针方向转动防转(如图2所示),对变速鼓顺时针方向转动不起作用(如图3所示)。发动机未起动时,限位板3没有靠向变速鼓的作用力,发动机挡位为循环挡。发动机起动后,由于传动副轴1的转动,使得限位板3始终靠向变速鼓6,传动副轴6转速越高,限位板3靠向变速鼓6的作用力越大,发动机向前换挡为非循环挡,向后换挡为循环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换挡机构,包括传动副轴(1)、限位板(3)、齿轮(5)、变速鼓(6),其特征在于:限位板(3)套装在传动副轴(1)的中部,它的一侧由卡圈(4)定位,另一侧经波形弹簧垫圈(2)与齿轮(5)联接;与限位板(3)相接触的变速鼓(6)上开有防转凹槽(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换挡机构,包括传动副轴(1)、限位板(3)、齿轮(5)、变速鼓(6),其特征在于:限位板(3)套装在传动副轴(1)的中部,它的一侧由卡圈(4)定位,另一侧经波形弹簧垫圈(2)与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明善谭兵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力帆轰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