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真菌培养基配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997591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04 16: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细菌、真菌培养基配制系统,它包括锅炉本体(1)、夹套(20)、顶盖(3)、进气管(4)、出气管(6)、搅拌装置、过滤器(10)和灌装工作台(11),夹套(20)设置于锅炉本体(1)的外侧,进气管(4)与夹套(20)下部连通,出气管(6)与夹套(20)上部内侧连通,过滤器(10)的入液口与锅炉本体(1)的出液口连通,过滤器(10)的出液口连接有出液软管(12),出液软管(12)连通至灌装工作台(11)。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同一台设备上实现加热或冷却,降低设备成本,减小占地面积,加热均匀迅速;避免培养基与操作人员接触,降低烫伤和传染风险;工作量小;可实施批量化、大规模的细菌培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细菌、真菌培养基配制系统,它包括锅炉本体(1)、夹套(20)、顶盖(3)、进气管(4)、出气管(6)、搅拌装置、过滤器(10)和灌装工作台(11),夹套(20)设置于锅炉本体(1)的外侧,进气管(4)与夹套(20)下部连通,出气管(6)与夹套(20)上部内侧连通,过滤器(10)的入液口与锅炉本体(1)的出液口连通,过滤器(10)的出液口连接有出液软管(12),出液软管(12)连通至灌装工作台(11)。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同一台设备上实现加热或冷却,降低设备成本,减小占地面积,加热均匀迅速;避免培养基与操作人员接触,降低烫伤和传染风险;工作量小;可实施批量化、大规模的细菌培养。【专利说明】细菌、真菌培养基配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细菌、真菌培养基配制系统。
技术介绍
在医院临床和医学研究试验中,往往需要对含有多种细菌、真菌的生物样本进行细菌、真菌分离培养等操作。现有的细菌、真菌培养方法多为手工方式,其大致过程为:1、配置培养基;2、培养基高温灭菌,一般在121°C左右温度下灭菌30分钟;3、接种;4、恒温培养。在高温灭菌步骤中,目前常采用电加热方式进行高温灭菌,其具体操作是将培养基放在电磁炉上加热,在加热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 这种手工操作方法存在相当大的弊端,它具有以下缺点:(1)、由于操作人员直接接触带有一定传染性的样本,容易造成传染,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2)、操作过程中存在相当多的人为因素影响,从而影响分离培养的质量;(3)、在加热过程中,人工搅拌,容易烫伤搅拌工作人员,造成安全事故;(4)、由于通过电磁炉加热,其单次高温灭菌量有限,不便于实施批量化大规模的细菌培养;(5)、高温灭菌后,进行灌装分离时,同样采用人工操作,工作量大,而且同样存在感染和被烫伤的风险;(6)、采用电加热高温灭菌,而在需要降温时,则只能通过其它途径进行降温,增加设备成本,同时增大设备占地面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细菌、真菌培养基配制系统。通过夹套加热或冷却,在同一台设备上实现,降低设备成本,减小占地面积;蒸汽加热,加热迅速;整个过程,避免培养基与操作人员接触,有效降低被烫伤和被传染风险;通过锅炉搅拌加热并通过蠕动泵自动灌装,减小操作人员的劳动量;锅炉容积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便于实施批量化、大规模的细菌培养。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细菌、真菌培养基配制系统,它包括锅炉本体、夹套、顶盖、进气管、出气管、搅拌装置、过滤器和灌装工作台,夹套设置于锅炉本体的外侧,夹套与锅炉本体之间形成密封腔体,进气管与夹套下部内侧连通,进气管管路上设置有进气阀门,出气管与夹套上部内侧连通,出气管管路上设置有出气阀门,顶盖铰接安装在锅炉本体的顶部,并通过锁紧装置锁紧,锅炉本体的底部周围设置有多个支脚,过滤器设置于锅炉本体的下方,且过滤器的入液口与锅炉本体的出液口连通,过滤器的出液口连接有出液软管,灌装工作台设置于锅炉本体的一侧,出液软管连通至灌装工作台;所述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电机和搅拌叶轮,搅拌电机固定安装在锅炉本体的下方,搅拌电机的输出端伸入锅炉本体内部,并安装有搅拌叶轮。 所述的进气管的进气方向与夹套的内壁相切。 所述的灌装工作台底部一侧设置有蠕动泵,蠕动泵与出液软管管路相连,另一侧设置有控制蠕动泵启闭和流量的电控柜,灌装工作台的上表面中部设置有滚轮,滚轮上放固瓶箱,灌装工作台的上表面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上固定有横杆;出液软管的末端固定在横杆上,且竖直向下。 所述的固瓶箱的两侧安装有把手,固瓶箱内侧设置有隔板,多个接液瓶置于固瓶箱内,并由隔板定位。 所述的锅炉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测其内部温度和压力的温度表和气压表。 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向夹套与锅炉本体之间形成的密闭空腔内通入蒸汽或冷却水进行加热或冷却,可在同一台设备上实现,降低设备成本,减小占地面积。 2、蒸汽加热,同时进气管的进气方向与夹套的内壁相切,蒸汽进入密闭空腔内后形成直接沿着夹套内壁流动,并逐渐上升,形成涡流,加热迅速,而且加热均匀。 3、将培养基放入锅炉中搅拌加热、冷却,从锅炉底部放出,经过过滤器后,由蠕动泵将培养基灌装在瓶内,整个过程,避免培养基与操作人员接触,能有效降低被烫伤和被传染风险。 4、通过锅炉搅拌加热并通过蠕动泵自动灌装,减小操作人员的劳动量。 5、锅炉容积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便于实施批量化、大规模的细菌培养。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锅炉本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灌装工作台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固瓶箱的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固瓶箱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锅炉本体,2-支脚,3-顶盖,4-进气管,5-进气阀门,6-出气管,7-出气阀门,8-搅拌电机,9-锁紧装置,10-过滤器,11-灌装工作台,12-出液软管,13-蠕动泵,14-支撑杆,15-横杆,16-固瓶箱,17-电控柜,18-温度表,19-气压表,20-夹套,21-搅拌叶轮,22-滚轮,23-把手,24-隔板,25-接液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所示,细菌、真菌培养基配制系统,它包括锅炉本体1、夹套20、顶盖3、进气管4、出气管6、搅拌装置、过滤器10和灌装工作台11,夹套20设置于锅炉本体1的外侧,夹套20与锅炉本体1之间形成密封腔体,进气管4与夹套20下部内侧连通,进气管4管路上设置有进气阀门5,出气管6与夹套20上部内侧连通,出气管6管路上设置有出气阀门7,顶盖3铰接安装在锅炉本体1的顶部,并通过锁紧装置9锁紧,锅炉本体1的底部周围设置有多个支脚2,过滤器10设置于锅炉本体1的下方,且过滤器10的入液口与锅炉本体1的出液口连通,过滤器10的出液口连接有出液软管12,灌装工作台11设置于锅炉本体1的一侦牝出液软管12连通至灌装工作台11 ;如图2所示,所述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电机8和搅拌叶轮21,搅拌电机8固定安装在锅炉本体1的下方,搅拌电机8的输出端伸入锅炉本体1内部,并安装有搅拌叶轮21。 如图3所示,所述的进气管4的进气方向与夹套20的内壁相切。 如图4所示,所述的灌装工作台11底部一侧设置有蠕动泵13,蠕动泵13与出液软管12管路相连,另一侧设置有控制蠕动泵13启闭和流量的电控柜17,灌装工作台11的上表面中部设置有滚轮22,滚轮22上放固瓶箱16,灌装工作台11的上表面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杆14,支撑杆14上固定有横杆15 ;出液软管12的末端固定在横杆15上,且竖直向下。 如图5和图6所不,所述的固瓶箱16的两侧安装有把手23,固瓶箱16内侧设置有隔板24,多个接液瓶25置于固瓶箱16内,并由隔板24定位。 所述的锅炉本体1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测其内部温度和压力的温度表18和气压表19。 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将待灭菌培养基放入锅炉本体1内,盖上顶盖3,通过锁紧装置9锁紧顶盖3,使得锅炉本体1处于完全密封状态,打开进气阀门5和出气阀门7,通过向进气管4内通入高温蒸汽,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细菌、真菌培养基配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锅炉本体(1)、夹套(20)、顶盖(3)、进气管(4)、出气管(6)、搅拌装置、过滤器(10)和灌装工作台(11),夹套(20)设置于锅炉本体(1)的外侧,夹套(20)与锅炉本体(1)之间形成密封腔体,进气管(4)与夹套(20)下部内侧连通,进气管(4)管路上设置有进气阀门(5),出气管(6)与夹套(20)上部内侧连通,出气管(6)管路上设置有出气阀门(7),顶盖(3)铰接安装在锅炉本体(1)的顶部,并通过锁紧装置(9)锁紧,锅炉本体(1)的底部周围设置有多个支脚(2),过滤器(10)设置于锅炉本体(1)的下方,且过滤器(10)的入液口与锅炉本体(1)的出液口连通,过滤器(10)的出液口连接有出液软管(12),灌装工作台(11)设置于锅炉本体(1)的一侧,出液软管(12)连通至灌装工作台(11);所述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电机(8)和搅拌叶轮(21),搅拌电机(8)固定安装在锅炉本体(1)的下方,搅拌电机(8)的输出端伸入锅炉本体(1)内部,并安装有搅拌叶轮(2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茂林何颖谭鸿波刘思川程志鹏葛均友万阳浴饶小莉刘文军罗成鑫吴小愚陈柯志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