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和流化床,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床体(6),进水管(13),布水系统(7),承托层(4),填料层(3),出料孔(8),进料孔(9),固液分离器(15),扩口集水区(2),集水槽(1)和出水管(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流化床上部固液分离区采用固液分离器(15)和扩口集水区(2)沉淀双重作用分别将废水中不同粒径的固体颗粒进行拦截,并使其降落至填料层,降低出水中悬浮物的含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中和流化床,属于污水处理设备
,包括床体(6),进水管(13),布水系统(7),承托层(4),填料层(3),出料孔(8),进料孔(9),固液分离器(15),扩口集水区(2),集水槽(1)和出水管(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流化床上部固液分离区采用固液分离器(15)和扩口集水区(2)沉淀双重作用分别将废水中不同粒径的固体颗粒进行拦截,并使其降落至填料层,降低出水中悬浮物的含量。【专利说明】一种中和流化床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中和流化床。
技术介绍
传统的中和滤池工艺滤料层处于固定状态,反应初期中和效果较好。随着反应的进行,滤料表面逐渐形成惰性覆盖层,致使反应减缓甚至无法继续反应。另外,由于滤料易板结,池内水流容易出现短流,造成出水水质不稳定。 传统的升流式中和膨胀塔工艺填料层处于膨胀状态,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填料的板结,延长反应时间,提高填料利用率,但是因为其流速是由原水进水流量决定的,所以原水流量的波动对中和膨胀塔的处理效果影响很大。另外,由于升流式中和膨胀塔上部没有沉淀区,部分填料颗粒经出水管排入后续处理构筑物,不仅增加了后续构筑物处理负荷,而且容易损坏水泵等机械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高效中和流化床。 中和流化床,包括床体¢),所述床体(6)底部设有进水管(13);所述床体(6)底部进水管(13)上方设置布水系统(7);布水系统(7)与床体(6)底部之间形成布水区(5);布水系统(7)上方设置承托层(4);承托层(4)上方是填料层(3);床体(6)在填料层(3)的底部位置设有出料孔(8);床体(6)在填料层(3)的上方位置设有进料孔(9);床体(6)内进料孔(9)上方设置固液分离器(15);床体(6)在固液分离器(15)上方设置扩口集水区(2);所述扩口集水区(2)上部设置集水槽(1),床体(6)在所述集水槽(1)位置设置出水管(14)。 优选的,所述布水系统⑵采用小阻力布水系统,包括滤板(16)和长柄滤头(17),所述滤板(16)上均布设置若干通孔,所述长柄滤头(17)通过螺栓固定在滤板(16)上的所述通孔中。 优选的,所述固液分离器(15)包括上下两侧挡流板,所述下层挡流板(18)通过横支架(21)固定在床体(6)上,所述下层挡流板(18)的横截面为倒V字型;所述上层挡流板 (19)通过支架(22)固定在横支架(21)上,所述上层挡流板(19)的横截面为倒V字型;所述上层挡流板(19)设置在所述两个相邻的下层挡流板(18)之间,所述相邻的上层挡流板 (19)和下层挡流板(18)之间设置过水缝隙(20)。 优选的,所述下层挡流板(18)的横截面积较大,所述上层挡流板(19)的横截面积较小。 为了提闻废水在流化床内的上升流速,提闻装置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床体(6)在扩口集水区(2)的集水槽(1)下方位置设置回流水管(11),所述回流水管(11)与原水管 连通后通过循环泵(12)与所述进水管(13)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流化床上部固液分离区采用固液分离器(15)和扩口集水区(2)沉淀双重作用分别将废水中不同粒径的固体颗粒进行拦截,并使其降落至填料层,降低出水中悬浮物的含量。进水管(13)的进水由酸性原水及回流水组成,既提高了废水在流化床内的上升流速,使填料层处于流化状态,又提高了装置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保证出水水质稳定。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是布水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固液分离器结构示意图。 其中,1—集水槽,2—扩口集水区,3—填料层,4一承托层,5—布水区,6—床体,7—布水系统,8—出料口,9一进料口,10—原水管,11 一回流水管,12—循环泵,13—进水管,14一出水管,15—固液分尚器,16一滤板,17一长柄滤头,18一下层挡流板,19一上层挡流板,20一过水缝隙,21 一横支架,22一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出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中和流化床,包括床体6,所述床体6底部设有进水管13 ;所述床体6底部进水管13上方设置布水系统7,所述布水系统7采用小阻力布水系统,包括滤板16和长柄滤头17,所述滤板16上均布设置若干通孔,所述长柄滤头17通过螺栓固定在滤板16上的所述通孔中。;布水系统7与床体6底部之间形成布水区5,进水在布水区5内均匀分布在整个床体截面上;布水系统7上方设置承托层4 ;承托层4上方是填料层3 ;床体6在填料层3的底部位置设有出料孔8 ;床体6在填料层3的上方位置设有进料孔9 ;床体6内进料孔9上方设置固液分离器15,所述固液分离器15包括上下两侧挡流板,所述下层挡流板18通过横支架21固定在床体6上,所述下层挡流板18的横截面为倒V字型;所述上层挡流板19通过支架22固定在横支架21上,所述上层挡流板19的横截面为倒V字型;所述上层挡流板19设置在所述两个相邻的下层挡流板18之间,所述相邻的上层挡流板19和下层挡流板18之间设置过水缝隙20。所述下层挡流板18的横截面积较大于所述上层挡流板19的横截面积;床体6在固液分离器15上方设置扩口集水区2 ;所述扩口集水区2上部设置集水槽1,床体6在所述集水槽1位置设置出水管14。 其工作过程是:原水管10中的酸性原水与回流水管11中的回流水通过循环泵12加压后经进水管13 —同进入流化床布水区5,通过布水系统7布水后,以较高流速通过承托层4和填料层3。填料层3因上升水流的作用处于流化状态,增加了废水与填料颗粒的接触面积,可以保证固液之间良好的传质效果,使中和反应更充分。另外,处于流化状态下的填料颗粒之间相互剪切、摩擦,可以有效避免填料颗粒表面惰性物质旳积聚,延长填料使用时间,提高填料利用率。废水在填料层3进行充分反应后,夹杂着一些未反应完全的小颗粒继续上升至上部固液分离器15。先通过固液分离器15拦截掉较大粒径的固体颗粒,较小粒径的固体颗粒则在上部的扩口集水区2沉淀去除,由于集水区2是扩口结构,沉淀区面积逐渐扩大,废水的上升流速逐渐减小,水中的细小颗粒逐渐回落至填料层3,上清液通过集水槽1收集后经出水管14排出。 回流水管11将部分上清液补充入原水管10,原水管10中的酸性原水与回流水管11中的回流水通过循环泵12加压后流入进水管13,保持进水管13的水压稳定。【权利要求】1.中和流化床,包括床体¢),所述床体(6)底部设有进水管(13),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6)底部进水管(13)上方设置布水系统(7);布水系统(7)与床体(6)底部之间形成布水区(5);布水系统(7)上方设置承托层⑷;承托层⑷上方是填料层⑶;床体(6)在填料层(3)的底部位置设有出料孔(8);床体(6)在填料层(3)的上方位置设有进料孔(9);床体¢)内进料孔(9)上方设置固液分离器(15);床体(6)在固液分离器(15)上方设置扩口集水区(2);所述扩口集水区(2)上部设置集水槽(1),床体(6)在所述集水槽(I)位置设置出水管(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和流化床,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中和流化床,包括床体(6),所述床体(6)底部设有进水管(13),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6)底部进水管(13)上方设置布水系统(7);布水系统(7)与床体(6)底部之间形成布水区(5);布水系统(7)上方设置承托层(4);承托层(4)上方是填料层(3);床体(6)在填料层(3)的底部位置设有出料孔(8);床体(6)在填料层(3)的上方位置设有进料孔(9);床体(6)内进料孔(9)上方设置固液分离器(15);床体(6)在固液分离器(15)上方设置扩口集水区(2);所述扩口集水区(2)上部设置集水槽(1),床体(6)在所述集水槽(1)位置设置出水管(1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雷,唐新光,景金伟,寇清民,马林林,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利源海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