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转子型马达,该内转子型马达具有轴、转子、定子、上轴承和下轴承、容纳定子和转子的马达外壳、容纳上轴承的上轴承容纳部、容纳下轴承的下轴承容纳部以及配置在上轴承容纳部和下轴承容纳部中的任意一方并对上轴承或下轴承施加预压的预压部件。马达外壳的底板部配置在转子的轴向下方,上轴承容纳部和下轴承容纳部均呈设置于底板部的凹状。上轴承容纳部具有朝向轴向上方开口的轴承插入口,下轴承容纳部具有朝向轴向下方开口的轴承插入口,上轴承容纳部和下轴承容纳部通过容纳轴的一部分的贯通孔相互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内转子型马达,该内转子型马达具有轴、转子、定子、上轴承和下轴承、容纳定子和转子的马达外壳、容纳上轴承的上轴承容纳部、容纳下轴承的下轴承容纳部以及配置在上轴承容纳部和下轴承容纳部中的任意一方并对上轴承或下轴承施加预压的预压部件。马达外壳的底板部配置在转子的轴向下方,上轴承容纳部和下轴承容纳部均呈设置于底板部的凹状。上轴承容纳部具有朝向轴向上方开口的轴承插入口,下轴承容纳部具有朝向轴向下方开口的轴承插入口,上轴承容纳部和下轴承容纳部通过容纳轴的一部分的贯通孔相互连接。【专利说明】内转子型马达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转子型马达,更详细地说,关于一种将配置在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容纳于马达外壳的内转子型马达的改良。
技术介绍
公知一种为了缩短转子配置在定子的径向内侧的内转子型马达的轴向长度,而相对于转子只在一侧配置支承轴的轴承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2 - 95476号公报中记载的无刷马达1中,容纳两个球轴承的轴承部39设置在机壳33的端面,轴承部39配置在轭部11与轴部12之间的空间部内。在所述无刷马达1中,采用由轴承部39实现对转子的单支承的结构,通过将轴承部39的一部分配置在轭部11与轴部12之间,能够缩短马达的轴向长度。 然而,由于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2 - 95476号公报中记载的无刷马达1是将两个球轴承相对于轴承部39从轴向的同一方向插入,即从转子侧插入的结构,因此在使用预压部件对各球轴承施加轴向预压时,预压部件的位置被限制在机壳33的转子侧。因此,具有如下问题:由于预压的方向被限制在一个方向,因此根据马达的用途而预压的方向不同时,必须改变轴承部39的形状并改变球轴承的插入方向,从而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例如,在上述的无刷马达1中,通过在轴承部39的底壁与球轴承之间配置预压部件,能够对球轴承施加从轴承部39朝向转子的方向的预压。然而,不能够对球轴承施加从轴承部39朝向与转子相反一侧的方向的预压。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所述情况,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不增加制造成本地根据马达的用途改变预压方向的内转子型马达。 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转子型马达,其特征在于,具有:轴,其以上下方向作为中心轴线;转子,其固定于所述轴;定子,其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马达外壳,其呈圆筒状,并容纳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上轴承以及下轴承,所述上轴承以及下轴承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上轴承容纳部,其容纳所述上轴承;下轴承容纳部,其容纳所述下轴承;以及预压部件,其配置在所述上轴承容纳部和所述下轴承容纳部中的任意一方,并对所述上轴承或所述下轴承施加轴向预压,所述马达外壳的底板部配置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下方,所述上轴承容纳部和所述下轴承容纳部均呈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凹状,所述上轴承容纳部具有朝向轴向上方开口的轴承插入口,所述下轴承容纳部具有朝向轴向下方开口的轴承插入口,所述上轴承容纳部和所述下轴承容纳部通过容纳所述轴的一部分的贯通孔相互连接。 优选马达外壳由外壳本体和外壳盖构成,所述外壳本体为树脂制成,并呈覆盖所述定子的至少一部分的有底圆筒状,并具有朝向轴向上方开口的转子插入口,所述外壳盖是覆盖所述转子插入口的顶盖。 优选所述内转子型马达还具有:上轴承托架,其为金属制成,配置在上轴承容纳部内,并保持所述上轴承;以及下轴承托架,其为金属制成,配置在所述下轴承容纳部内,并保持所述下轴承。 优选上轴承容纳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内周面、以及从该内周面的下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圆环状的底壁面,所述下轴承容纳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内周面以及从该内周面的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圆环状的顶壁面,所述上轴承托架呈有底圆筒状,所述下轴承托架呈有盖圆筒状。 优选在上轴承托架和下轴承托架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托架圆筒部、以及从所述托架圆筒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该凸缘部的末端被埋入在所述马达外壳中。 优选所述内转子型马达具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有向定子的绕组提供驱动电流的电路,且所述电路板容纳在所述外壳本体的所述底板部内,所述电路板具有供所述轴贯通的贯通孔,所述电路板的内周缘部配置在所述上轴承容纳部与所述下轴承容纳部之间。 优选在外壳本体的所述底板部设置有厚度较薄的薄壁部作为使上表面凹陷的凹部,所述薄壁部呈包围所述上轴承容纳部的形状。 优选转子具有外周面与所述定子对置的转子磁铁、以及固定于所述轴并保持所述转子磁铁的轴连接部,所述转子磁铁沿轴向延伸,且其下端配置在所述外壳本体的所述凹部内。 优选预压部件是圆环状的波形垫圈,并以与所述上轴承的外圈接触的状态配置在所述上轴承与所述上轴承托架的所述底板部之间,或者,以与所述下轴承的外圈接触的状态配置在所述下轴承与所述下轴承托架的所述盖板部之间。 优选所述内转子型马达还具有固定于轴并阻止所述上轴承向轴向上方移动的圆环状的上挡圈、以及固定于所述轴并阻止所述下轴承向轴向下方移动的圆环状的下挡圈。 优选所述内转子型马达还具有固定于轴并限制所述下轴承向轴向下方移动的圆环状的下挡圈,所述转子具有:外周面与所述定子对置的圆筒状的转子磁铁;以及固定于所述轴并保持所述转子磁铁的轴连接部,在所述轴连接部设置有从下表面向轴向下方突出的轴承限制部,该轴承限制部的末端与所述上轴承的内圈接触。 优选所述内转子型马达还具有连接上轴承托架以及所述下轴承托架的圆筒状的连接托架,所述上轴承托架、所述下轴承托架以及所述连接托架由对一个金属板进行成形而成的成形体构成。 优选上轴承托架以及所述下轴承托架由对相互不同的金属板进行成形而成的成形体构成。 优选上轴承以及所述下轴承为金属制成,且所述内转子型马达还具有轴承导通部件,该轴承导通部件沿所述外壳本体的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在轴向上延伸,并将所述上轴承托架与所述下轴承托架电连接。 优选轴承导通部件为所述上轴承托架或所述下轴承托架的一部分。 优选转子为在所述转子磁铁与所述轴之间设置有电绝缘的绝缘部的绝缘转子。 优选马达外壳由树脂制的外壳本体以及外壳盖构成,所述外壳本体呈覆盖所述定子的至少一部分的有盖圆筒状,并具有朝向轴向下方开口的转子插入口,所述外壳盖为覆盖所述转子插入口的板状的底盖,并构成所述马达外壳的所述底板部。 优选轴的下端部比所述下轴承容纳部向轴向下方延伸,并与负载连接。 在上轴承容纳部与下轴承容纳部中,轴承插入口朝向相互相反方向开口,上轴承和下轴承分别从相互相反方向插入。即,上轴承从轴向上方插入于上轴承容纳部,下轴承从轴向下方插入于下轴承容纳部。因此,通过将预压部件配置在上轴承容纳部和下轴承容纳部中的任意一方,能够改变预压的方向。 本技术所涉及的内转子型马达在马达外壳的底板部设置有上轴承容纳部和下轴承容纳部。并且,上轴承容纳部朝向轴向上方开口,下轴承容纳部朝向轴向下方开口。因此,即使不改变轴承容纳部的形状,也能够改变预压的方向,从而能够不增加制造成本地根据马达的用途而改变预压的方向。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内转子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转子型马达,其特征在于,具有:轴,其以上下方向作为中心轴线;转子,其固定于所述轴;定子,其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马达外壳,其呈圆筒状,并容纳所述定子以及所述转子;上轴承以及下轴承,所述上轴承以及下轴承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上轴承容纳部,其容纳所述上轴承;下轴承容纳部,其容纳所述下轴承;以及预压部件,其配置在所述上轴承容纳部和所述下轴承容纳部中的任意一方,并对所述上轴承或所述下轴承施加轴向的预压,所述马达外壳的底板部配置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下方,所述上轴承容纳部和所述下轴承容纳部均呈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凹状,所述上轴承容纳部具有朝向轴向上方开口的轴承插入口,所述下轴承容纳部具有朝向轴向下方开口的轴承插入口,所述上轴承容纳部和所述下轴承容纳部通过容纳所述轴的一部分的贯通孔相互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柚木康伸,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