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污水生态养殖景观装置,包括圆柱形养殖池和抽水泵,所述养殖池内设置有圆柱形第一净化池,圆柱形第一净化池内设置有圆柱形第二净化池,圆柱形第二净化池内设置有生态处理池,所述生态处理池底端设置有沉淀隔板,沉淀隔板将生态处理池上下分隔为生态处理腔和沉淀腔,生态处理腔内设置有生态细微填料,所述第二净化池池壁底部设置与第一净化池连通的溢流孔,第一净化池和第二净化池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粗填料层、中粗填料层和细填料层,养殖池底端设置有抽水泵,抽水泵上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另一端与生态处理池内的沉淀腔连通,出水管中间段连通有生活污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水体循环利用,环保节约,观赏性得到了增强。(*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生活污水生态养殖景观装置
本技术涉及观赏养殖
,具体是利用生活污水生态养殖景观装置。
技术介绍
养殖观赏鱼类和种植景观植物是家庭和许多公共场所美化环境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美化生活环境的同时,还可养殖可食用的无公害鱼类或种植有机蔬菜,以保证食品安全,保证家人的身体健康,已经受人们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于投喂的残饵以及鱼类自身的粪便,使水中的氮、磷浓度升高,水质很快就会恶化。目前使用的鱼草混养型鱼缸需要定期的换水,并清除鱼的排泄废物,这样才能保证水体中氮磷的平衡。经常换水不但浪费水资源,而且水质的频繁变化也对鱼类健康有不利影响。 现有植物种植景观一般采用盆栽式,或者较大一点的花台。这类盆栽或花台要求至少三天需要浇水一次,并且需间隔性的施肥,由于管理麻烦,造成植物盆栽长势不稳定,容量枯死。 在这同时,家庭生活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这类生活污水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有机质丰富,而这些营养物质正好是动物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元素。目前我国家庭生活污水一方面是集中收集纳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另一面有大量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的部分会给严重不足的市政处理设施带来压力,未经处理的部分又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现有公布的一种使用生活污水的一体化生态景观装置利用生活污水进行养殖,节约了水资源,且养殖池内水也能循环利用,但养殖池内投喂的残饵以及鱼类自身的粪便得不到有效的处理,最终还是会导致水质中氮磷含量过高,这对鱼类的健康生长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池水生态净化可靠,池水循环利用,动植物相结合的利用生活污水生态养殖景观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利用生活污水生态养殖景观装置,包括圆柱形养殖池和抽水泵,所述养殖池内设置有圆柱形第一净化池,圆柱形第一净化池内设置有圆柱形第二净化池,圆柱形第二净化池内设置有生态处理池,所述生态处理池底端设置有沉淀隔板,沉淀隔板将生态处理池上下分隔为生态处理腔和沉淀腔,生态处理腔内设置有生态纤维填料,所述第二净化池池壁底部设置与第一净化池连通的溢流孔,第一净化池和第二净化池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粗填料层、中粗填料层和细填料层,养殖池底端设置有抽水泵,抽水泵上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另一端与生态处理池内的沉淀腔连通,出水管中间段连通有生活污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净化池和第二净化池细填料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 进一步的,所述抽水泵与生活污水管之间的出水管上设置有电磁开关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纤维填料顶端设置有塑料浮子,生态纤维填料底部与沉淀隔板上端连接,生态纤维填料呈丝条状,丝条表面呈微波状。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处理池高度比第二净化池高,第二净化池高度比第一净化池高,第一净化池高度比养殖池高。 进一步的,所述细填料层粒径为4-8mm ;中粗填料层粒径为10_30mm ;粗填料层粒径为 50_80mm。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开关阀门和抽水泵通过导线与外设控制器连接,抽水泵上设置有定时装置。 在本技术中,定时装置会定时控制抽水泵将养殖池内的浑浊的池水抽入生态处理池内的沉淀腔中,池水中悬浮的残余饵料和粪便经过沉淀隔板得到了第一步过滤,生态纤维填料对池水进行二次过滤和分解,处理后的水漫过生态处理池顶进入第二净化池进行第三次处理,水体通过重力作用渗透到第二净化池底,接着,水体通过第二净化池底侧壁上的溢流孔进入第一净化池进行第四次处理,最后水体漫过第一净化池顶流进养殖池内,本技术利用水体、养殖鱼、水生植物组成立体的景观装置,结合微生物净化处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为一体构造了一个小型的生态循环养殖景观系统,通过生态处理池和净化池内填料中的微生物对水体中悬浮物过滤分解,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分解后的富营养物质,这形成了一个高效的生态循环系统,经过多层处理,养殖池水得到了显著的净化,养殖鱼群得到了健康成长,植物得到了良好生长,同时,家庭生活用水通入生态处理池内,补充了养殖景观装置中的池水,不仅节约了大量水资源,同时还对市政处理设施减轻了压力。综上,本技术水体循环利用,环保节约,观赏性得到了增强。 【附图说明】 图1为利用生活污水生态养殖景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养殖池,2-第一净化池,3-溢流孔,4-生态处理池,5-沉淀隔板,6_粗填料层,7-中粗填料层,8-抽水泵,9-细填料层,10-出水管,11-电磁开关阀,12-生活污水管,13-生态纤维填料,14-水生植物,15-第二净化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利用生活污水生态养殖景观装置,包括圆柱形养殖池I和抽水泵8,所述养殖池I内设置有圆柱形第一净化池2,圆柱形第一净化池2内设置有圆柱形第二净化池15,圆柱形第二净化池15内设置有生态处理池4,所述生态处理池4底端设置有沉淀隔板5,沉淀隔板5将生态处理池4上下分隔为生态处理腔和沉淀腔,生态处理腔内设置有生态纤维填料13,所述第二净化池15池壁底部设置与第一净化池2连通的溢流孔3,第一净化池2和第二净化池15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粗填料层6、中粗填料层7和细填料层9,养殖池I底端设置有抽水泵8,抽水泵8上连接有出水管10,出水管10另一端与生态处理池4内的沉淀腔连通,出水管10中间段连通有生活污水管1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净化池2和第二净化池15细填料层9上种植有水生植物14。通过水生植物14吸收水体中被分解的富营养化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抽水泵8与生活污水管12之间的出水管10上设置有电磁开关阀门11。 本实施例中,所述生态纤维填料13顶端设置有塑料浮子,生态纤维填料13底部与沉淀隔板上端连接,生态纤维填料13呈丝条状,丝条表面呈微波状。通过浮子在水中的浮力将填料拉紧,进而,生态纤维填料13在生态处理腔中垂直悬挂。 本实施例中,所述生态处理池4高度比第二净化池15高,第二净化池15高度比第一净化池2高,第一净化池2高度比养殖池I高。通过高差让水体在净化池15和生态处理池4中自行流动净化,且高差也让流进养殖池I中的水体溶入了更多的氧气。 本实施例中,所述细填料层9粒径为4-8mm ;中粗填料层7粒径为10_30mm ;粗填料层6粒径为50-80mm。填料层对水体中的悬浮物和富营养物质进行截留和吸收。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磁开关阀门11和抽水泵8通过导线与外设控制器连接,抽水泵8上设置有定时装置。将生活污水通入沉淀腔内时,关闭电磁开关阀门11,防止污水通过出水管10进入抽水泵8内。 在本实施例中,定时装置会定时控制抽水泵8将养殖池I内的浑浊的池水抽入生态处理池4内的沉淀腔中,池水中悬浮的残余饵料和粪便经过沉淀隔板5得到了第一步过滤,生态纤维填料13对池水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利用生活污水生态养殖景观装置,包括圆柱形养殖池和抽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内设置有圆柱形第一净化池,圆柱形第一净化池内设置有圆柱形第二净化池,圆柱形第二净化池内设置有生态处理池,所述生态处理池底端设置有沉淀隔板,沉淀隔板将生态处理池上下分隔为生态处理腔和沉淀腔,生态处理腔内设置有生态纤维填料,所述第二净化池池壁底部设置与第一净化池连通的溢流孔,第一净化池和第二净化池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粗填料层、中粗填料层和细填料层,养殖池底端设置有抽水泵,抽水泵上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另一端与生态处理池内的沉淀腔连通,出水管中间段连通有生活污水管。
【技术特征摘要】
1.利用生活污水生态养殖景观装置,包括圆柱形养殖池和抽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内设置有圆柱形第一净化池,圆柱形第一净化池内设置有圆柱形第二净化池,圆柱形第二净化池内设置有生态处理池,所述生态处理池底端设置有沉淀隔板,沉淀隔板将生态处理池上下分隔为生态处理腔和沉淀腔,生态处理腔内设置有生态纤维填料,所述第二净化池池壁底部设置与第一净化池连通的溢流孔,第一净化池和第二净化池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粗填料层、中粗填料层和细填料层,养殖池底端设置有抽水泵,抽水泵上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另一端与生态处理池内的沉淀腔连通,出水管中间段连通有生活污水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活污水生态养殖景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净化池和第二净化池细填料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生活污水生态养殖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艾,邓群仙,汪志辉,张新全,汤浩茹,龚荣高,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