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适用于以12马力柴油机为动力的多功能农用车临界变速轴传动装置,主要由变速箱、传动轴总成及后桥总成三部分组成,变速箱由壳体、转动轴及齿轮构成,后桥总成由桥壳及其内部的传动轴轮构成,变速箱及后桥总成经用法兰螺栓固定的传动轴连接,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新颖,各特征参数采用临界设计法计算,科学合理,操作方便,寿命长,牵引力大,耗油少,可广泛应用于低速大马力的运输和多功能的农用机动三轮车。(*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适用于农用机动三轮车的变速、轴传动的多功能农用车临界变速轴传动装置。目前与农用机动三轮车配套的变速传动装置有以下三种:1、链条式(绝大多数是单链、双链),2、长皮带输出齿轮式,3、轴传动式,后两种为少数,但这三种都能作为运输车的配套装置,如果用它们来配套多功能机动三轮车是不行的,因为链条式是敞开式的安装结构,自身的摩擦系数较大,一遇到泥泞地或泥土地,摩擦系数就更大,这时对负荷、寿命、安全都带来不利影响,长皮带输送齿轮式必需带有1米多长的皮带,将原动力输送到变速箱,皮带的滑动系数较大,又加之这么长,使用中很容易打滑,也容易磨损;上述两种变速转动装置驱动力小,负荷小,易损,寿命短,安全性能差,所以只能与运输三轮车配套;轴传动式目前尚不多,仅有少数机动三轮用轴传动后桥,但也只能作运输用,不能作多功能使用。本技术的目的就是向公众提供一种多功能农用车临界变速轴传动装置,以满足各种机动三轮车配用,特别是多功能农用车配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牵引力:P=Mi、△/r,……(1),式中P为牵引力(N),M为扭矩(N、M)、i、为总传动比,△为总效率(%),r。为滚动轮工作直径(m),P与M成正比,又V=0.377nr。/i。……(2),式中V为要求达到的速度(Km/h),n为发动机的转速(r/min),其12马力柴油机特性曲线关系由图2所示,根据(1)、(2)所示关系,若在农用机动三轮车上装上12马力柴油机,柴油机的外特性曲线表明最大扭矩点,并非是最高转速点,根据扭矩的最高点以及它对应的转速点(称之为临界转速点以示之)进行-->设计,该设计称为临界设计法,也就是将使用的最低速度与最大扭矩及临界转速对应起来,借助公式(1)(2)进行分析计算,从而高见远识出总传动比,由此确定变速箱后桥总成装置结构,并由变速箱,驱动轴,后桥总成构成本技术结构。本技术装配于12马力以上柴油机的各种机动三轮车后,除能运输外,还具有犁地、收割、灌溉、播种、碾场等功能,牵引力大,效率高,耗油低,速度快,操作方便,整个装置是封闭式的,改变了驾驶人员的工作环境。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工作情况等作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设计采用12马力柴油机特性曲线图,曲线图中me-n曲线是功率与转速关系的曲线,N-n曲线是功率与转速关系的曲线,B、e-n曲线是耗油率与转速关系曲线。图3为牵引力与车速的关系曲线图。由图1给出,本技术是由变速箱、驱动轴、后桥总成三部分组成,变速箱由传动轴总成24同后桥总成相连接,实现变速配合,变速箱由皮带轮1、变速箱壳体2、倒档轴3、倒档轮(双联)4、变速箱输入Ⅰ轴5、原动齿轮6、中Ⅰ轴7、Ⅰ档、倒档滑动齿轮8、二、三档滑动齿轮9、10、二、三档固定齿轮11、12、中Ⅱ轴13、直齿伞齿轮(变速箱输出齿轮)14、15、变速输出常啮齿轮25组成,皮带轮1经皮带同柴油机26上的皮带轮相连接,皮带轮1装在变速箱上部的输入Ⅰ轴5上,轴上装有原动齿轮6及二、三档滑动齿轮9、10,倒档轴3安装在箱壳体2的上右侧部,轴上有倒档轮(双联)4,中Ⅰ轴7安装在箱壳体中部,其上装有Ⅰ档、倒档滑动齿轮8及二、三档-->固定齿轮11、12,箱体壳下部的中Ⅱ轴13上有直齿伞齿轮(变速箱输出轮)14、15,在滑动齿轮8、9、10上还分别安装有上、下拨叉,上、下拨叉装在叉轴上,之后再连上拨叉杆(图中均未画出),就能很灵活地拨档换档,变速箱设有三个前进档,一个倒退档,其速度为:V1=6.17km/h,V2=18km/h,V3=37km/h,V倒=6.2km/h,传动轴与变速箱后桥的连接,采用法兰螺栓连接,整个后桥传动与一般后桥汽车一样(本技术就是参照北京130型50装载机的结构,只是传动比不同),变速箱传动比:1档4.846,2档:1.987,3档:1.016,倒档:4.846,直齿圆柱齿轮模数:m1=3.0,直齿圆锥齿轮模数:m2=3.5;后桥总成结构是后桥壳23内中部装有半轴总成17,半轴总成后桥壳外部分上装有制刹器总成16,行星轮19、半轴轮18,装在后桥壳内的行星轮架20上,螺旋伞齿轮21、22为后桥输入齿轮,同传动轴总成24相连接,根据图2、3曲线设计出后桥中输入螺旋伞齿轮,传动比为3.364,模数m3=4.0,行星轮与半轴轮模数比m4=3.5本技术主要零部件计动荷系数在内,安全系数都在1.5以上。由以上结构及图3所示,本技术适合于多功能运用,从图3的曲线中可明显看到,在使用本技术犁地时,当车速在6km/h左右时,牵引力最大达3300(N)以上(N为牛顿单位),大于或等于总阻力,很显然,同样大的马力,一般变速装置牵引力小于总阻力,也就是说一般的不能用于多功能车,而本技术是可以的,该12马力柴油机额定转速为2000r/min,临界转速为1500r/min,在犁地时,除了对牵引力有要求外,对车速也有严格的要求,必须使最低速度在6-7km/h,这时惯性力很大,启动比较困难,有时即使挂上档,也会熄火,或者能免强跑起来,也不可避免地要损坏一些零件,从而引起整个装置的寿命降低,而本技术设计点的牵引力比标-->定的牵引力大474(N),而扭矩是标定扭矩的115%倍,功率是标定值的83%,耗油率为184g/ps.h(克/马力小时),最高速度37km/h(公里/小时),最低速6.17km/h(公里小时),犁地时,挖掘阻力为2078(N),惯性阻力550(N),空气阻力+滚动阻力为475(N),总阻力为3103(N),普通结构最大牵引力为2956.4(N),本技术的最大牵引力为3392.82(N),从图3可知,p≥∑W,式中p为牵引力,∑W为总阻力,∑W=Wk+Wu+Wm+Wb+Wy,Wk为挖掘阻力,Wv为惯性阻力,Wm为滚动阻力,Wb为空气阻力,Wy为爬坡阻力,坡度为24°43′时,爬坡阻力为289.8(N),坡度为0时,Wy=0。从上述结构中可以看出本技术结构新颖,各特征参数采用临界设计法计算,科学合理,原动力由左边输入变速箱改为从右边输入(从车的前方往后看)使柴油机调了个方向,因此,水箱 也由原来在驾驶员座位底下,移到了座位的后边,从而改善了驾驶员的工作环境,特别是采用轴传动,大大增加了驱动力和爬坡能力,更加满足多功能农用车使用。本技术操作方法很简单,多功能使用时,油门关小点,运输使用时,油门加大一点即可,可广泛应用于低速大马力的运输和多功能农用机动三轮车,整个装置为密封式的。该技术的研制成功,为多功能农用机动三轮车开辟了广阔的新前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由变速箱、传动轴及后桥总成组成的多功能农用车临界变速轴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变速箱结构为皮带轮1经由皮带同柴油机26上的皮带轮相连接,皮带轮1装在变速箱上部的输入Ⅰ轴5上,轴上装有原动齿轮6及二、三档滑动齿轮9、10,倒档轴3安装在箱壳体2的上右侧部,轴上有倒档轮(双联)4,中Ⅰ轴7安装在箱壳体中部,其上装有Ⅰ档、倒档滑动齿轮8及二、三档固定齿轮11、12,箱体壳下部的中Ⅱ轴13上有直齿伞齿轮(变速箱输出轮)14、15,在滑动轮8、9、10上分别装有上、下拨叉,上、下拨叉安装在叉轴上,并同拨叉杆相连;所说的后桥总成结构是后桥壳23内中部装有半轴总成17,半轴总成后桥壳外部分上装有制刹器总成16,行星轮19,半轴轮18装在后桥壳内的行星轮架20上,螺旋伞齿轮21、22为后桥输入齿轮,经法兰螺栓固定,使传动轴总成24同直齿伞齿轮14、15相连,实现轴传动。
【技术特征摘要】
1、由变速箱、传动轴及后桥总成组成的多功能农用车临界变速轴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变速箱结构为皮带轮1经由皮带同柴油机26上的皮带轮相连接,皮带轮1装在变速箱上部的输入Ⅰ轴5上,轴上装有原动齿轮6及二、三档滑动齿轮9、10,倒档轴3安装在箱壳体2的上右侧部,轴上有倒档轮(双联)4,中Ⅰ轴7安装在箱壳体中部,其上装有Ⅰ档、倒档滑动齿轮8及二、三档固定齿轮11、12,箱体壳下部的中Ⅱ轴13上有直齿伞齿轮(变速箱输出轮)14、15,在滑动轮8、9、10上分别装有上、下拨叉,上、下拨叉安装在叉轴上,并同拨叉杆相连;所说的后桥总成结构是后桥壳23内中部装有半轴总成17,半轴总成后桥壳外部分上装有制刹器总成16,行星轮19,半轴轮18装在后桥壳内的行星轮架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屈建云,辛茂荣,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中原国贸实业发展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