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卜中山专利>正文

降低离合与制动操作难度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7277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运用于汽车等运输工具上的用来降低离合与制动操作难度、提高行车安全的方法及装置。为了降低离合制动操作难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离合与制动合用一个控制器来控制。该办法中采用的最关键的部件为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该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离合伺服控制阀;第二部分为制动控制阀;第一部分即离合伺服控制阀控制离合器的离与合;第二部分即制动控制阀控制制动力的大小。(*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降低离合与制动操作难度的方法及装置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运用于汽车等运输工具上的能降低离合与制动操作难度的方法及装置。在目前的现有技术中,各种车辆的离合与制动都是由两个相互独立的控制器来控制的,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可以检索世界各国的汽车生产厂家最新出产的汽车构造资料来了解,也可以从最新出版的汽车构造书籍来了解。当这种用两个控制器分别控制离合与制动的车辆需要进行离合与制动操作时,驾驶员就必须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并以不同的动作来协调完成它。比如对于有三个脚控制器的车辆当需要对车辆施行减速或停车时,驾驶员必须完成如下的操作过程:左脚移到离合踏板上→左脚踏下离合踏板;同时右脚放松油门踏板→右脚移到制动踏板上→右脚踏下制动踏板;由此可见这种操作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这种复杂的操作过程不仅使初学者难于掌握,就是对于熟练的驾驶员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负担,而且这种复杂的操作过程也不利于行车安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降低离合与制动操作难度的方法及装置,用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为了实现降低离合与制动操作难度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将离合与制动合用一个控制器来控制的方法。按照该方法而组成的系统的结构为:由动力源产生的动力媒体(压缩空气或真空)分为并列的两路输出;其中一路经管道输送至离合贮能桶,离合贮能桶又通过管道与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的第一部分——离合伺服控制阀相连,离合伺服控制阀对动力媒体进行压力控制后输送至离合助力器,以控制其输出液压力的大小,从而控制离合器的开合;离合助力器实际上是一个带助力的离合主缸,它既可以由动力控制,也可以由人力控制,离合助力器可装在驾驶室里易操作的地方,当动力系统失灵时便于直接用人力操作。动力媒体的另一路经管道输送到制动贮能桶,制动贮能桶通过管道与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的第二部分——制动控制阀相连;制动控制阀对动力媒体进行压力控制后再输给制动气室(或推动液压制动主缸活塞)用以控制制动力的大小。由系统的组成可见,该系统采用的最关键的部件为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该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离合伺服控制阀;第二部分为制动控制阀。第一部分直接与控制推杆相联,第二部分串在第一部分之后。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的特点为:-->第一部分即离合伺服控制阀控制离合器的离与合;第二部分即制动控制阀控制制动力的大小;第一部分在控制推杆的推动下可单独进行离合控制;第二部分则必须在第一部分的推动下才能工作。因此当第二部分工作时(即产生制动力时)第一部分必然已使离合器处于分离的状态。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的具体结构因其所适用的具体系统的不同而有些差异。由于本专利技术将离合与制动合用一个控制器即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来控制,从而使驾驶员仅用身体的一个部位以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完成离合与制动的操作。这样就降低了离合与制动操作难度,提高了行车安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说明:图1为系统组成图:1---动力源2---离合贮能桶3---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4---离合伺服控制阀(第一部分)5---制动控制阀(第二部分)6---离合助力器7---制动贮能桶;图2为离合助力器:1---离合踏板2---推杆3---密封圈4---助力活塞5---回位弹簧6---离合主缸7---贮油箱8、9---通气孔;图3为气压单管路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1---控制推杆2---滑块3---离合平衡弹簧4---排气活塞5---回位弹簧6---通离合助力器孔7---离合排气间隙8---进气阀9---推杆10---回位弹簧11---离合进气孔12---制动进气孔13---进气推杆14---双用阀15---制动排气间隙16---平衡活塞17---制动平衡弹簧18---排气孔19---通制动气室孔;图4为气压助力式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1---控制推杆2---滑块3---离合平衡弹簧4---排气活塞5、15---回位弹簧6---通离合助力器孔7---离合排气间隙8---进气阀9---离合进气孔10---制动进气孔11---进气推杆12---双用阀13---制动排气间隙14---助力活塞16---排气孔17---制动主缸;图5为气压双管路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1---控制椎杆2---滑块3---离合平衡弹簧4---排气活塞5、9---回位弹簧6---通离合助力器孔7---离合排气间隙8---进气阀10---离合进气孔11---密封圈12---横杆13、14---左右进气孔15、16---进气推杆17、18---通制动气室孔19、20---双用阀21、22---制动排气间隙  23、24---平衡活塞  25、26---平衡弹簧27、28排气孔;图6为真空助力式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1---控制推杆2---滑块3---离合平衡弹簧4---接离合真空桶孔5---排气活塞6---接离合助力器孔7---离合排气间隙8---进气阀9---通大气孔10---进气推杆11---双用阀12---制动排气间隙13---助力活塞14---回位弹簧15---制动主缸16---接制动真空桶;图7为真空增压式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1---控制推杆2-滑块3---离合平衡弹簧4---排气活塞5---接离合真空桶6---接离合助力器7---离合排气间隙8---进气阀9---推杆10---通大气孔11---液压活塞12---制动主缸。-->图1描述的是按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而组成的系统的基本形式:由动力源(1)产生的动力媒体(压缩空气或真空)分为并列的两路输出;其中一路经管道输送至离合贮能桶(2),离合贮能桶(2)又通过管道与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3)的第一部分一一离合伺服控制阀(4)相连,离合伺服控制阀(4)对动力媒体进行压力控制后输送至离合助力器(6)以控制其输出液压力的大小,从而控制离合器的开合;离合助力器实际上是一个带助力的离合主缸,它既可以由动力控制,也可以由人力控制,图2给出了它的构造,离合助力器可装在驾驶室里易操作的地方,当动力系统失灵时便于直接用人力操纵。动力媒体的另一路经管道输送到制动贮能桶(7)制动贮能桶通过管道与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的第二部分——制动控制阀(5)相连;制动控制阀(5)对动力媒体进行压力控制后再输给制动气室(或推动液压制动主缸活塞)用以控制制动力的大小。下面重点阐述运用于不同系统的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一、气压单管路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1、构造(如图3):a.第一部分——离合伺服控制阀:这一部分由A.B.C三个腔构成。A腔为排气腔,它通过滑块(2)上的孔与大气相通;腔A内有离合平衡弹簧(3)。在离合伺服控制阀不工作时,腔A与腔B通过排气活塞(4)中间的孔道相连,在B腔的缸体上有通往离合助力器的出气口(6)。腔C为高压腔,来自离合贮气桶的压缩空气由离合进气孔(11)进入此腔。回位弹簧(10)将进气阀(8)压在进气阀座上,从而将B腔与C腔隔开。b.第二部分——制动控制阀,第二部分串联在第一部分之后,第一部分的进气阀(8)上的推杆(9)顶在制动控制阀的进气推杆(13)上。制动控制阀的D腔为高压腔,其通过制动进气口(12)与制动贮气桶相连;双用阀(14)将腔D与腔E隔开。腔E的缸体上有通往制动气室的开口(19).在不制动时腔E与腔F通过平衡活塞(16)中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为了降低离合与制动操作难度,本专利技术采取的将离合与制动合用一个控制器即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来控制的办法。

【技术特征摘要】
1.为了降低离合与制动操作难度,本发明采取的是将离合与制动合用一个控制器即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来控制的办法。2.根据权利要求1,按照该方法而组成的系统的结构为:由动力源(1)产生的动力媒体(压缩空气或真空)分为并列的两路输出;其中一路经管道输送至离合贮能桶(2),离合贮能桶(2)又通过管道与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3)的第一部分——离合伺服控制阀(4)相连,离合伺服控制阀(4)对动力媒体进行压力控制后输送至离合助力器(6)以控制其输出液压力的大小,从而控制离合器的开合;离合助力器实际上是一个带助力的离合主缸,它既可以由动力控制,也可以由人力控制,为了便于用人力控制,离合助力器可装在驾驶室里易操作的地方,当动力系统失灵时便于直接用人力操纵;动力媒体的另一路经管道输送到制动贮能桶(7)制动贮能桶通过管道与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的第二部分——制动控制阀(5)相连;制动控制阀(5)对动力媒体进行压力控制后再输给制动气室(或推动液压制动主缸活塞)用以控制制动力的大小;该系统中采用的最关键的部件为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该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离合伺服控制阀;第二部分为制动控制阀;第一部分直接与控制推杆相联,第二部分串在第一部分之后;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的特点为:第一部分即离合伺服控制阀控制离合器的离与合;第二部分即制动控制阀控制制动力的大小;第一部分在控制推杆的推动下可单独进行离合控制;第二部分则必须在第一部分的推动下才能工作;因此当第二部分工作时(即产生制动力时)第一部分必然已使离合器处于分离的状态;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的具体结构因其所适用的具体系统的不同而有些差异。3.根据权利要求2,气压单管路离合制动一体化控制器的构造为:a.第一部分——离合伺服控制阀:这一部分由A.B.C三个腔构成;A腔为排气腔,它通过滑块(2)上的孔与大气相通;腔A内有离合平衡弹簧(3);在离合伺服控制阀不工作时,腔A与腔B通过排气活塞(4)中间的孔道相连,在B腔的缸体上有通往离合助力器的出气口(6);腔C为高压腔,来自离合贮气桶的压缩空气由离合进气孔(11)进入此腔;回位弹簧(10)将进气阀(8)压在进气阀座上,从而将B腔与C腔隔开;b.第二部分——制动控制阀,第二部分串联在第一部分之后,第一部分的进气阀(8)上的推杆(9)顶在制动控制阀的进气推杆(13)上;制动控制阀的D腔为高压腔,其通过制动进气口(12)与制动贮气桶相连;双用阀(14)将腔D与腔E隔开;腔E的缸体上有通往制动气室的开口(19),在不制动时腔E与腔F通过平衡活塞(16)中间的孔道相通,腔F的缸体上有通大气的制动排气孔(18),制动平衡弹簧(17)亦位于腔F内;该控制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各有一个排气间隙,第一部分的排气间隙(7)为1mm左右,第二部分排气间隙(15)的为2mm左右;其工作原理为:A.离合阶段:a.进-->气阶段:当控制推杆(1)在人力的操纵下向左移动时,离合平衡弹簧(3)被压缩,于是它也推动排气活塞(4)向左移动;首先消除排气间隙(7),从而关闭排气阀,这样A腔与B腔就分隔开;当控制推杆继续左移时,进气阀(8)将被顶开,于是压缩空气就从C腔进入B腔,又通过B腔缸体上的孔(6)进入离合助力器,以推动离合助力器的活塞移动产生离合控制液压;b.保持阶段:在进气阀(8)被顶开后,若此时控制推杆(1)保持原位置不变,则由于B腔的压力不断增大,其对排气活塞(4)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样排气活塞(4)被迅速向右推移,进气阀(8)也跟着右移直至进气阀关闭,这样就形成了双阀关闭的状态,B腔的压力保持一定值不变,与之对应离合助力器也输出一个定值的控制液压;c.排气阶段:当B腔的压力保持定值不变时,若此时放松控制推杆(1),则排气活塞(4)在B腔压力作用下迅速右移,从而开启排气阀使B腔与A腔相通,B腔的压力下降,与之对应离合助力器输出的液压也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的进气阶段,虽然当离合进气阀(8)被向左推开时与之相连的推杆(9)也同时推动制动控制阀的双用阀(14)向左移动,但由于进气阀(8)又迅速右移,因此双用阀还来不及消除排气间隙(15)而开启就又回到了原始位置上,可见在离合阶段上制动控制阀是不工作的;为保证离合伺服控制阀工作时不影响制动控制阀,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当滑块(2)被推到刚好接触排气活塞(4)时,离合平衡弹簧(3)的弹力应正好使B腔的压力等于C腔的压力(或稍小);第二,离合进气孔道要大,以保证进气迅速;第三,制动控制阀的双用阀(14)与排气座之间的排气间隙(15)应足够大;B、制动阶段:a.进气阶段:当控制推杆(1)推动滑块(2)与排气活塞(4)接触上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卜中山
申请(专利权)人:卜中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