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粒状针织组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72143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30 0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谷粒状针织组织,属纺织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基本单元由A-B、C-D、E-F三个区域组成,A-B区域包括至少二行二列平针线圈,其中:后编织的一行中的第一列线圈置于第二列线圈后;C-D区域包括至少两行一列平针线圈,E-F区域包括至少二行二列平针线圈,后编织的一行中的第二列线圈置于第一列线圈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C-D区域两侧的A-B区域和E-F进行反向移圈,交错编织,使得C-D区域局部产生强烈立体突起,形成“谷粒”形状,使该组织能体现大自然元素,也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气息,满足消费者追寻个性化、新奇特的心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谷粒状针织组织
本技术涉及谷粒状针织组织,属纺织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羊绒市场上产品大多是平面贴身的传统风格,产品趋于雷同比较古板缺乏生气。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的消费群体更喜欢独特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风格的羊绒衫。特别需要开发出立体感强并且能够体现大自然元素的针织组织,使人们在穿着衣物时,也能找到大自然的气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感强,能够体现田园风格的谷粒状针织组织。 技术解决方案: 谷粒状针织组织,其特征在于:基本单元由A-B、C-D、E-F三个区域组成,A-B区域包括至少二行二列平针线圈,其中:后编织的一行中的第一列线圈置于第二列线圈后;C-D区域包括至少两行一列平针线圈,E-F区域包括至少二行二列平针线圈,后编织的一行中的第二列线圈置于第一列线圈后。 进一步:A-B区域包括二十行十四列平针线圈,C-D区域包括二十行三列平针移针线圈;E-F区域包括二十行十四列平针反向移针线圈。 进一步:在所述的C-D区域两侧的A-B区域及E-F区域为交替设置。 本技术编织时,在C-D区域两侧的A-B区域和E-F通过反向移圈,即A-B区域的二行全部为平针,后一行中的第一列线圈置于第二列线圈后,而E-F区域的二行全部为平针,后一行中的第二列线圈置于第一列线圈后,这样交错编织;通过A-B区域和E-F区域的反向移圈,使得C-D区域局部产生强烈立体突起,形成“谷粒”形状,使该组织能体现大自然元素,也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气息,满足消费者追寻个性化、新奇特的心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纱线成分为羊绒纱或羊绒混纺纱或棉纱。产品为精纺或粗纺产品,织造车型采用7G、12G、14G、或18G。 实施例1 本技术原料由100%纯羊绒3124S/2纱线通过岛精机122-S,12G电脑横机织造完成的粗纺织物。编织时纱线由基本单元:A-B、C-D、E-F三个区域组成, 其中:A-B区域由二十行十四列平针移针线圈组成,C-D区域由二十行三列平针线圈组成;E-F区域由二十行十四列平针反向移针线圈组成。 编织时,在C-D区域两侧设有A-B区域和E-F区域,A-B区域:每编织两行平针线圈,进行一次移圈,即后一行中的第一列线圈置于第二列线圈后,反复编织十次形成二十行十四列的A-B区域的基本单元;C-D区域:由三列二十行的平针线圈构成的C-D区域的基本单元;E-F区域:每编织两行平针线圈,进行一次反向移圈,即后一行中的第二列线圈置于第一列线圈后,反复编织十次形成二十行十四列的E-F区域的基本单元;在C-D区域两侧的A-B区域和E-F区域这两个基本单元交错循环编织,通过A-B区域和E-F区域多次反向移圈,使得C-D区域局部产生强烈立体突起,形成“谷粒”形状,使组织能体现大自然元素。 本技术中的A-B区域、C-D区域和E-F区域这三个区域的基本单元的行和列,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列举的行数和列数,可根据需要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谷粒状针织组织,其特征在于:基本单元由A‑B、C‑D 、E‑F三个区域组成, A‑B区域包括至少二行二列平针线圈,其中:后编织的一行中的第一列线圈置于第二列线圈后;C‑D区域包括至少两行一列平针线圈,E‑F区域包括至少二行二列平针线圈,后编织的一行中的第二列线圈置于第一列线圈后。

【技术特征摘要】
1.谷粒状针织组织,其特征在于:基本单元由A-B、C-D、E-F三个区域组成,A-B区域包括至少二行二列平针线圈,其中:后编织的一行中的第一列线圈置于第二列线圈后;C-D区域包括至少两行一列平针线圈,E-F区域包括至少二行二列平针线圈,后编织的一行中的第二列线圈置于第一列线圈后。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红生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