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贝类海产品体内微生物净化装置及净化方法。该净化装置包括海水蓄水池、净化池、紫外线杀菌器、增氧器和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海水蓄水池、净化池由高位到低位依次布置,蓄水池沿设溢水口,净化池底面与地面倾斜15~30度,沙滤海水蓄水池和净化海水蓄水池之间设有紫外线杀菌器,池间水流通过管道、阀体控制。该装置为开放式,非循环,不需要动力驱动系统,仅靠重力作用实现海水的流动,整体耗能少,无污染,适用于贝类海产品,特别是双壳贝类海产品出售或加工前的净化处理,可大量减少贝类海产品中的病原菌和各种病毒,有利于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产品出售或加工前的净化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贝类海产品体内微生物净化装置及净化方法。
技术介绍
泥蚶、牡蛎、缢蛏等双壳贝类因其营养丰富,且具有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我国贝类资源丰富,随着贝类育苗技术和养殖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完善,许多贝类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其产量一直名列世界第一,是我国海水养殖的拳头产业之一。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养殖业主对产量的盲目追求,造成水产养殖环境的严重恶化。贝类主要生活在海洋污染多发区的潮间带或近岸浅海区域,他们与游动的鱼类不同,生长位置稳定,一旦遇到水质污染,较难回避。加上贝类(特别是双壳贝类)属于滤食性生物,在滤水的同时会将水体中污染物(微生物、重金属、石油烃、藻类毒素等)富集于体内,从而导致贝类体内有害物质含量过高,人类食用这些贝类后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事件,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贝类养殖水域的污染日趋严重致使我国出口贝类发生多起卫生质量问题,欧盟已于1997年7月1日禁止中国贝类及其产品进入欧盟,至今没有解禁,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政府近年来对此十分重视,多次对沿海部分经济贝类卫生状况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采取多种措施(如贝类净化),加强对贝类的卫生管理,确保贝类的食用安全。贝类净化是将滤食性的贝类放在一个洁净的水环境中,使之张壳,排除贝类产品中的病原菌和各种病毒,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肝病毒、流-->感病毒等,同时大幅度降低贝类体内富集的毒素的过程。净化效果的好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因此,贝类净净化装置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其净化效果。紫外线能破坏不饱和键,尤其是DNA中的嘌呤和嘧啶,从而引起致病菌损伤或致命性的生理变化,达到灭菌的效果,操作简单,成本低,无污染,因此紫外线照射处理海水是进行贝类净化最常用的方法。美国专利US 4537149公开了一种循环式贝类净化方法与装置,其具体是海水先经紫外线杀菌,再经过滤器、控温装置、流量控制装置,注入净化池内,其特征是净化池底部带有栅格状的管子用来清洗净化池。美国专利US 5249548公开了一种循环式贝类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专利中的净化池是由一个敞口的加长的容器内沿纵向布置了多个隔层,每个隔层都布满了注水管,每个注水管上排满了出水孔;污染的贝类放在每个隔层上,紫外杀菌后的海水从净化池的底部注入,形成向上的水流,带走污物。美国专利US 3641982公开了一种开放的双壳贝类净化系统,其净化池是从顶部向下设有三层带喷嘴的注水管,紫外杀菌后的海水靠泵的驱动注入。美国专利US 3418138公开了一种循环净化系统,经紫外杀菌的海水从第一个净化池底部的输水管靠重力作用流向位置略低的第二个净化池,从第二个净化池流出的海水经过一个循环泵的作用达到循环的效果。上述净化装置均需要动力系统的驱动,价格昂贵,贝类净化的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贝类海产品体内微生物净化装置及净化方法。该装置为开放式,非循环,不需要动力驱动系统,仅靠重力作用实现海水的流动,整体耗能少,无污染,适用于贝类海产-->品,特别是双壳贝类海产品出售或加工前的净化处理,可大量减少贝类海产品中的病原菌和各种病毒,有利于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贝类海产品体内微生物净化装置,包括海水蓄水池、净化池、紫外线杀菌器、增氧器和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海水蓄水池、净化池由高位到低位依次布置,蓄水池沿设溢水口,净化池底面与地面倾斜15~30度,沙滤海水蓄水池和净化海水蓄水池之间设有紫外线杀菌器,池间水流通过管道、阀体控制。净化池内可放置有料筐,料筐底部与净化池底部间隔10~30cm。本专利技术的净化装置适用于泥蚶、褶牡蛎、缢蛏等双壳贝类海产品。本专利技术根据我国贝类净化及其他水产养殖加工厂现状(加工厂多位于沿海一带,海水资源丰富且使用方便;加工厂内海水的沉淀池、沙滤池等一般位于海拔较高的位置)对净化系统进行设计,靠海水自身的重力作用实现海水的流动,装置成本低,相应地降低了净化贝类产品的成本,节省能源,且对环境不造成任何污染。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贝类海产品体内微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上述净化装置,海水从沙滤海水蓄水池流出,经紫外线杀菌器杀菌后,进入净化海水蓄水池,最后注入净化池中;将贝类海产品放入净化池中,贝类与水的重量比为1∶2~10,水温为10~30℃,盐度为15‰~35‰,pH7.5~8.5,溶解氧浓度4.0~7.0mg/L;净化池内水交换率1~5次/小时,净化处理时间为4~40小时。所述的贝类与水的重量比优选为1∶4~6,水温优选为25~28℃,盐度优选为25‰~30‰,pH值优选为8.0~8.5,溶解氧浓度优选为6.0~6.5mg/L;净化池内水交换率优选为3~5次/小时,净化时间优选为8~16小时。-->本专利技术的净化方法适用于泥蚶、褶牡蛎、缢蛏等双壳贝类海产品。本专利技术的净化方法,因盐度、温度、pH、溶解氧浓度等条件适合贝类、尤其是双壳贝类的张壳和滤水活动,净化效果显著。收获的贝类上市之前,在较短时间内就可达到较好的微生物净化效果,净化后产品大肠菌群≤230MPN/100g,细菌菌落总数≤5×104cfu/g,产品质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SC\\T3013-2002《贝类净化技术规范》的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净化效果好。本专利技术在有效净化微生物的同时可以保证贝类的成活率,不影响产品的品质和风味。2、速度快、效率高。通过摸索,确定了最佳净化条件,使贝类体内微生物净化效果显著,短时间内即可完成贝类体内微生物的净化。3、采用自行设计的紫外非循环净化系统,节约能源,成本低,操作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净化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1-沙滤海水蓄水池;2-紫外线杀菌器;3-净化海水蓄水池;4-净化池;5-溢水口;6-流量计;7-阀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贝类海产品体内微生物净化装置,由沙滤海水蓄水池1、紫外线杀菌器2、净化海水蓄水池3、净化池4以及放置于蓄水池和净化池中的增氧器和温控器(图中未示出)组成,各部件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海水蓄水池(1,3)、净化池4由高位到低位依次布置,海水靠自身的重力作用实现流动:海水从沙滤海水蓄水池流出,经紫外杀菌器杀菌后,进入杀菌后海水蓄水池,最后-->从净化池上部注入净化池中,污水则从设置于净化池的底部的管道放出。蓄水池沿设有溢水口5,当液面高出溢水口5时,海水自动溢出,达到控制液位的目的。净化池4底面与地面倾斜15度,其内放置有料筐(图中未示出),料筐底部与净化池底部间隔10cm。贝类海产品可装入料筐,放置于净化池中。沙滤海水蓄水池1和净化海水蓄水池3之间设有紫外线杀菌器2,流量计6及阀门7。放置于蓄水池和净化池中的增氧器和温控器用来控制池中海水的溶解氧浓度和温度。实施例2采用实施例1的净化装置,海水从沙滤海水蓄水池1流出,经紫外线杀菌器2杀菌后,进入净化海水蓄水池3,最后注入净化池4中,注水量为净化池体积的1/2。将收获的泥蚶放入净化池4内的料筐中,泥蚶与水的比例为1∶2,控制水温为10~15℃,盐度为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贝类海产品体内微生物净化装置,包括海水蓄水池、净化池、紫外线杀菌器、增氧器和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海水蓄水池、净化池由高位到低位依次布置,蓄水池沿设溢水口,净化池底面与地面倾斜15~30度,沙滤海水蓄水池和净化海水蓄水池之间设有紫外线杀菌器,池间水位通过管道、阀体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贝类海产品体内微生物净化装置,包括海水蓄水池、净化池、紫外线杀菌器、增氧器和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海水蓄水池、净化池由高位到低位依次布置,蓄水池沿设溢水口,净化池底面与地面倾斜15~30度,沙滤海水蓄水池和净化海水蓄水池之间设有紫外线杀菌器,池间水位通过管道、阀体控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类海产品体内微生物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净化池内放置有料筐,料筐底面与净化池底面间隔10~30c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类海产品体内微生物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贝类海产品为泥蚶、褶牡蛎、缢蛏等双壳贝类。4.一种贝类海产品体内微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装置,海水从沙滤海水蓄水池流出,经紫外线杀菌器杀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励建荣,段青源,李学鹏,李丹,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