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54277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3 16:15
泵控制装置包括:驱动器,其用于改变泵的排量;以及调节器,其用于调节被导入驱动器的控制压力。调节器包括:驱动压力口,其被导入对自多个排出口排出的工作流体的排出压力取平均值而得到的平均排出压力;初始压力口,其被导入自多个排出口排出的工作流体中最高的高压侧排出压力;信号压力口,其被导入信号压力;以及滑阀,其承受平均排出压力以及信号压力而移动,从而将高压侧排出压力作为初始压力而调节控制压力;在滑阀的内部形成有承受平均排出压力的驱动压力承受面,在滑阀的外周台阶部形成有承受信号压力的信号压力承受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泵控制装置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控制泵的排量的泵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安装于例如液压挖掘机等工作装置的液压设备的驱动压力源,使用了被发动机驱动而旋转的斜板式多联活塞泵。该活塞泵具备两组吸入口与排出口,并自各排出口排出工作油。 在日本JP2008 - 291732A中公开了一种用于控制斜板式多联活塞泵的排量的泵控制装置。该泵控制装置具备调节器,该调节器控制斜板的偏转角以使活塞泵的功率恒定,关于导入该调节器的初始压力,使用对自各排出口导入的排出压力取平均值而得到的平均排出压力。 在日本JP2008 - 240518A中公开了一种调节器,在被发动机驱动的活塞泵中,根据在空调器等设备工作的情况下导入的信号压力而控制泵的排量。 然而,在这种以往的泵控制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伴随着信号压力的数量的增力口,导致构成调节器的滑阀大型化,调节器的构造变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信号压力的数量增加也使用简单构造的调节器控制泵的排量的泵控制装置。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泵控制装置,其用于控制自多个排出口排出工作流体的泵的排量。该泵控制装置包括:驱动器,其用于改变泵的排量;以及调节器,其用于调节被导入驱动器的控制压力。而且,调节器包括:驱动压力口,其被导入对自多个排出口排出的工作流体的排出压力取平均值而得到的平均排出压力;初始压力口,其被导入自多个排出口排出的工作流体中最高的高压侧排出压力;信号压力口,其被导入信号压力;以及滑阀,其承受平均排出压力以及信号压力而移动,从而将高压侧排出压力作为初始压力而调节控制压力;在滑阀的内部形成有承受平均排出压力的驱动压力承受面,在滑阀的外周台阶部形成有承受信号压力的信号压力承受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泵控制装置的液压回路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调节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泵控制装置的信号压力与排量的关系的特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泵控制装置I的液压回路图。 泵控制装置I是用于驱动安装于例如液压挖掘机等工作设备的液压设备的装置,控制变量泵11的排量(泵排量)。 变量泵11是例如斜板式多联活塞泵,具备一个吸入口与两个排出口。 变量泵11被发动机10驱动,自连接于油箱的油箱口 30经由吸入通路20自吸入口吸入工作油,并自各排出口排出被追随于斜板15而往复移动的活塞加压后的工作油。 自各排出口排出的工作油分别经由第I排出通路21、第2排出通路22、泵口31、32、以及控制阀(未图示)而分配至左右侧行驶马达以及分别驱动液压挖掘机的动臂、杆臂、铲斗的各液压缸等。 自一排出口排出的压力Pl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第I排出通路21而供给至左侧行驶马达。自另一排出口排出的压力P2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第2排出通路22而供给至右侧行驶马达。利用左右侧行驶马达用的各控制阀调整供给至左右侧行驶马达的工作油的流量,从而进行车辆的停止、前进行驶、转弯行驶。 泵控制装置I包括与变量泵11配置在同轴上的第I定量泵12和第2定量泵13。第I定量泵12及第2定量泵13是排量恒定的泵,被与变量泵11共用的驱动源即发动机10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齿轮泵作为第I定量泵12以及第2定量泵13,但并不限定于此。 第I定量泵12经由自吸入通路20分支的吸入通路25吸入工作油,并将加压后的工作油经由第3排出通路23而向泵口 39输送。该工作油在连接于泵口 39的控制阀的作用下供给至使液压挖掘机的驾驶室(驾驶座)旋转的旋转马达等。 第2定量泵13经由自吸入通路25分支的吸入通路26吸入工作油,并将加压后的工作油经由信号压力通路24而向信号压力口 34输送。该工作油经由连接于信号压力口 34的信号压力通路(未图示)而供给至用于切换各控制阀的液压驱动部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相对于变量泵11、第I定量泵12以及第2定量泵13供排的工作流体,使用了工作油(油),但是除了工作油之外也可以使用例如水溶性代替液等工作流体。 接下来,对控制变量泵11的排量的结构进行说明。 作为斜板式活塞类型泵的变量泵11包括:缸体,其被发动机10驱动而旋转;活塞,其在该缸体的缸内往复移动而排出吸入的工作油;斜板15,该活塞追随于该斜板15 ;马力控制弹簧48、49,它们向增大该斜板15的偏转角度的方向施力;小径驱动器47,其向与该马力控制弹簧48、49的弹簧力相同的方向驱动斜板15 ;大径驱动器16,其克服马力控制弹簧48、49的弹簧力以及小径驱动器47的驱动力而驱动斜板15 ;以及外壳,其容纳缸体、活塞、斜板15、马力控制弹簧48、49、小径驱动器47以及大径驱动器16。 另外,作为多联式泵的变量泵11具备一个吸入口与两个排出口,并在缸体中设有连通于第I排出通路21的缸和连通于第2排出通路22的缸。 驱动大径驱动器16而改变斜板15的偏转角度,并改变追随于斜板15而往复移动的活塞的活塞行程,从而改变变量泵11的排量。 大径驱动器16根据导入大径驱动器16的控制压力Pcg的升高而减小斜板15的偏转角度。斜板15的偏转角度越小,变量泵11的排量越是减少。 泵控制装置I包括用于调整导入大径驱动器16的控制压力Pcg的负载传感调节器60 (以下称作“LS调节器60”。)、以及用于调整导入该LS调节器60的工作液压(控制压力)Pc的马力控制调节器40。 在第2控制压力通路56中夹设有节流件57。节流件57缓和导入大径驱动器16的控制压力Pcg的压力变动。第2控制压力通路56所产生的控制压力Pcg被自控制压力口 35引出,并被压力传感器检测。 马力控制调节器40是两位三通切换阀,其具备用于将马力控制调节器40的位置在位置a和位置b之间切换的滑阀70 (参照图2)。 滑阀70被施加马力控制弹簧48、49的弹簧力,并且经由排出压力信号通路63被导入作为克服该弹簧力的信号压力(驱动压力)的、对自各排出口排出的工作油的排出压力Pl以及排出压力P2取平均值而得到的平均排出压力Pave。滑阀70移动到平均排出压力Pave与马力控制弹簧48、49的弹簧力相平衡的位置。由此,马力控制调节器40的位置被切换到位置a或者位置b。 排出压力信号通路63包括分别自第I排出通路21以及第2排出通路22分支的第I排出压力信号通路61以及第2排出压力信号通路62。在第I排出压力信号通路61中设有节流件64。在第2排出压力信号通路62中设有节流件65。 第I排出通路21所产生的排出压力Pl经由节流件64而导入排出压力信号通路63,并且第2排出通路22所产生的排出压力P2经由节流件65而导入排出压力信号通路63。由此,排出压力信号通路63产生对排出压力Pl以及排出压力P2取平均值而得到的平均排出压力Pave。平均排出压力Pave也被自平均排出压力口 32引出。 马力控制弹簧48、49的一端连结于滑阀70,另一端与斜板15连接。马力控制弹簧49的弹簧长度比马力控制弹簧48的弹簧长度短,马力控制弹簧48、49的弹簧力根据斜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泵控制装置,其用于控制自多个排出口排出工作流体的泵的排量,其中,该泵控制装置包括:驱动器,其用于改变泵的排量;以及调节器,其用于调节被导入上述驱动器的控制压力;上述调节器包括:驱动压力口,其被导入对自多个排出口排出的工作流体的排出压力取平均值而得到的平均排出压力;初始压力口,其被导入自上述多个排出口排出的工作流体中最高的高压侧排出压力;信号压力口,其被导入信号压力;以及滑阀,其承受上述平均排出压力以及上述信号压力而移动,从而将上述高压侧排出压力作为初始压力而调节上述控制压力;在上述滑阀的内部形成有承受上述平均排出压力的驱动压力承受面,在上述滑阀的外周台阶部形成有承受上述信号压力的信号压力承受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3.27 JP 2013-0668511.一种泵控制装置,其用于控制自多个排出口排出工作流体的泵的排量,其中,该泵控制装置包括: 驱动器,其用于改变泵的排量;以及 调节器,其用于调节被导入上述驱动器的控制压力; 上述调节器包括: 驱动压力口,其被导入对自多个排出口排出的工作流体的排出压力取平均值而得到的平均排出压力; 初始压力口,其被导入自上述多个排出口排出的工作流体中最高的高压侧排出压力; 信号压力口,其被导入信号压力;以及 滑阀,其承受上述平均排出压力以及上述信号压力而移动,从而将上述高压侧排出压力作为初始压力而调节上述控制压力; 在上述滑阀的内部形成有承受上述平均排出压力的驱动压力承受面, 在上述滑阀的外周台阶部形成有承受上述信号压力的信号压力承受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控制装置,其中, 上述调节器还包括: 驱动压力口连通孔,其形成于上述滑阀的内部,并连通于上述驱动压力口 ; 轴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岛碧
申请(专利权)人: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