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通讯装置及其薄型化散热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54210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3 16: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手持通讯装置及其薄型化散热器,此薄型化散热器包括一第一导热板、一热管及一第二导热板,第一导热板设有一穿槽;热管设置于穿槽内;第二导热板对应第一导热板及热管贴接。借此,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均匀导至热管及导热板上,避免热量累积于发热元件的周围,以达到提升散热效率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手持通讯装置及其薄型化散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尤指一种手持通讯装置及其薄型化散热器。
技术介绍
手持通讯装置,如手机、平板计算机、PDA、GPS等,随着科技进步,其运算功能及效率也逐渐强大,导致手持通讯装置的内部元件,例如中央处理器及集成电路等元件,运作时皆会产生高热,因此必须先将元件的热量散去,才能维持元件的运作效率及使用寿命。 目前用于手持通讯装置的散热器,其主要包含金属材质所构成的一导热板,并利用导热板直接热贴接中央处理器及集成电路等发热元件,使发热元件的热量传导至导热板上,以达到散热的功效。 然而,上述散热器仅利用导热板直接热贴接发热元件,导致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缓慢,使热量容易累积在导热板邻近发热元件的局部,即热量容易累积在发热元件的周围,造成散热效率不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通讯装置及其薄型化散热器,其将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均匀导至热管及导热板上,避免热量累积于发热元件的周围,以达到提升散热效率的功效。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薄型化散热器,包括: —第一导热板,设有一穿槽; 一热管,设置于该穿槽内;以及 一第二导热板,对应该第一导热板及该热管贴接。 其中,该热管的厚度等于该第一导热板的厚度。 其中,该热管以冲压方式成型,而令该热管和该第一导热板具有一共面结构。 其中,该第二导热板局部覆盖于该热管。 其中,该第二导热板完全覆盖于该热管。 其中,该第二导热板以焊接方式连接于该热管。 其中,该第二导热板以焊接或胶合方式连接于该第一导热板。 其中,更包括一散热膏,该散热膏填注于该第一导热板及该热管之间。 其中,该热管为--字形管体、一 L字形管体或一 U字形管体,该穿槽的形状和该热管的形状相配合。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手持通讯装置,包括: 一壳体,内部设有一容腔; 一发热元件,容置在该容腔内;以及 如上所述的薄型化散热器,容置在该容腔内,并该第二导热板热贴接于该发热元件。 本专利技术还具有以下功效: 第一、在发热元件及热管之间夹置有第二导热板,以利用第二导热板的表面去紧密贴接于发热元件的表面,更有效率地将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导至第二导热板的四周缘,以加强薄型化散热器的散热能力,追求短时间内达到均温化散热的特点。 第二、热管以冲压方式成型并埋设于穿槽内,使热管的厚度实质上等于第一导热板的厚度,以使薄型化散热器达到薄型化的优点,让薄型化散热器具有体积轻薄,不占空间、方便组装的功效。 第三、热管以冲压方式成型,并令热管和第一导热板共同形成共面结构,使第二导热板的表面更容易紧密贴接于共面结构,进而提升薄型化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第四、第二导热板能够大面积地贴覆第一导热板及热管,使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快速地传导至第一导热板上,达到短时间内均温散热的优点。 第五、热管为L字形管体或U字形管体,使热管能利用形状在有限的空间里,大面积地贴接第一导热板及第二导热板,以提升热管、第一导热板与第二导热板之间的热贴接面积,进而增加薄型化散热器的散热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手持通讯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薄型化散热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薄型化散热器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手持通讯装置的立体组合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手持通讯装置的组合剖视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手持通讯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薄型化散热器第二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图8为本专利技术薄型化散热器第三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图9为本专利技术薄型化散热器第四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手持通讯装置 10:薄型化散热器 1:第一导热板 11:穿槽 12:表面 2:热管 21:表面 3:第二导热板 4:散热膏 20:壳体 201:容腔 30:发热元件 40:电路板 hl、h2:厚度 S:共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将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作为说明用途,并非用于局限本专利技术。 请参考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手持通讯装置及其薄型化散热器,此薄型化散热器10主要包括一第一导热板1、一热管(Heat Pipe) 2及一第二导热板3 ;手持通讯装置100包括一壳体20、一发热兀件30及薄型化散热器10。 第一导热板I为一扁平金属板,其最佳实施例为铜板或招板,此第一导热板I设有一穿槽11,并第一导热板I具有一厚度hi。其中,穿槽11的形状可为一字形、一 L字形或一 U字形等几何形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制。 热管(Heat Pipe) 2设置于穿槽11内;详细说明如下,热管(HeatPipe) 2以冲压方式成型再埋设于穿槽11内,并热管(Heat Pipe) 2的厚度h2实质上等于第一导热板I的厚度hi,即热管(Heat Pipe) 2的厚度h2等于、略大于或略小于第一导热板I的厚度hi,且热管(Heat Pipe) 2的表面21和第一导热板I的表面12共同形成一共面结构S,即热管(HeatPipe) 2的表面21和第一导热板I的表面12在同一平面上。 此外,热管(Heat Pipe) 2可为一一字形管体、一 L字形管体或一 U字形管体,穿槽11的形状会和热管(Heat Pipe) 2的形状相互配合。 第二导热板3为一扁平金属板,其最佳实施例为铜板,此第二导热板3对应第一导热板I及热管(Heat Pipe) 2贴接,并第二导热板3完全覆盖于热管(Heat Pipe) 2。其中,第二导热板3以焊接方式连接于热管(Heat Pipe) 2 ;第二导热板3能够以焊接或胶合方式连接于第一导热板I。 本专利技术薄型化散热器10更包括一散热膏4,散热膏4填注于第一导热板I及热管(Heat Pipe) 2 之间。 壳体20内部设有一容腔201 ;详细说明如下,壳体20由一上壳及一下壳所组装而成,容腔201形成在上壳及下壳的内部。 发热元件30可为中央处理器及集成电路等元件,但不以此为限,发热元件30容置在容腔201内。 上述薄型化散热器10也容置在容腔201内,并第二导热板3热贴接于发热元件30, 本专利技术薄型化散热器10的组合,如图1至图3所示,其利用第一导热板I设有穿槽11 ;热管2设置于穿槽11内;第二导热板3对应第一导热板I及热管2贴接。 本专利技术手持通讯装置100更包括一电路板40,发热元件30装固在电路板40,使发热元件30及电路板40共同容置在容腔201内,并电路板40和第一导热板I呈堆栈状排列。 本专利技术手持通讯装置100的组合,如图4至图6所示,其利用壳体20内部设有容腔201 ;发热元件30容置在容腔201内;如上述的薄型化散热器10容置在容腔201内,并第二导热板3热贴接于发热元件30。借此,第二导热板3将发热元件30产生的热量均匀导至热管(Heat Pipe)2及第一导热板I上,避免热量累积于发热元件30的周围,以达到提升散热器10的散热效率。 相较现有手持通讯装置的散热器,其仅利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型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导热板,设有一穿槽;一热管,设置于该穿槽内;以及一第二导热板,对应该第一导热板及该热管贴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7.19 TW 1021258571.一种薄型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导热板,设有一穿槽; 一热管,设置于该穿槽内;以及 一第二导热板,对应该第一导热板及该热管贴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热管的厚度等于该第一导热板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热管以冲压方式成型,而令该热管和该第一导热板具有一共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热板局部覆盖于该热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热板完全覆盖于该热管。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昱博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巨仲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